南朝民歌:《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举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是一曲怀念恋人的南朝民歌,同时也用乐府的笔调描绘了美丽的江南风光。
江南多梅花,所以“忆梅下西洲”。忆梅,借代的手法,只不过是忆人罢了。
“折梅寄江北。”江南江北比喻分散两地。相思两地而折梅相寄,在更古老的乐府里早已描述过同样的意境。《涉江采芙蓉》和《庭中有奇树》都是如此。“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庭中有奇树,当春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这一句的意境还曾被很多后来或是同时代的诗人所仿效,最脍炙人口的当属三国时陆凯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了。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杏红色的薄薄衣衫,乌黑的头发,是她留在恋人心里的印象,十个字,一个美丽的江南女子的形象就活生生的站在读者面前了。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江南水乡,门前乌桕树,桥下乌篷船,当是有代表性的地方景色了。乌桕树在我们本地倒是有,乌篷船在我小时候以前也有,可是没见好久好久了。乌桕树的叶子很特别,你把左手和右手食指与拇指两两相对,模拟的一个“心”型,就是乌桕叶的形状。乌桕树叶柄细软,叶片却宽,所以有一点点风就摇头晃脑的晃个不停,叶片宽大的关系,不似风吹竹叶般的沙沙响而是很响,风吹过时很好听,乍听之下,跟竹制或是木制的风铃有点相似。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是两句名满天下的情诗,却很少人知道是从这里来的。莲,即是“怜”,古人“爱”“怜”混用,比如说“可怜九月初三夜....”“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莲子清如水”就是说你象清清的流水一样温婉清丽。
高过人头的莲花,我在珠海斗门白藤湖附近的河沟里见过。因为水肥,积年淤泥丰美,才会有高过人头的莲花。估计北方可能很少有这景象吧。广东三水有个荷花世界,上千亩的范围内种着五六百亩水面的荷花,很多很多品种,估计有四五百个,但可能我们去的时候不逢其时吧,也没有见到高过人头的。姜夔在某首词的小序里曾经描写过:秋天收藕的时候,藕农会先将池水放干。秋老虎的太阳很厉害,一下子就把泥土晒干了。人坐在荷花荷叶下,风过时头上绿云霭霭,荷香沁人心脾,十分惬意。我确实享受过如斯美景,但遗憾的不是在我们本地,那是在新会睦州镇,一个到现在还保持着相当的农耕特色的乡镇。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这两句我觉得与其同时代的一首《杨白花》中“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这两句意境差相仿佛,不过程度上该是后者厉害很多吧。呵呵,你看看,含着“情”走出门口居然连脚都软了,走路都脚软,更遑论上“青楼”了吧,可以想见,这“情”该有多重。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这一句跟另一首古乐府《青青河畔草》中思怀远人的意境相似:“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要用现代的语句来翻译觉得很是苍白无力,也解析不好。大体就是描绘深深的惦念和惆怅之情吧。
最近不断的想起这首古老而美丽的民歌。其实这首诗挺难解,如何理解在学术上一直争论挺大,但亦忍不住拿来与大家分享,好在也不是作什么学术研究。古诗掰得太细,上句下句象切菜那样切开,就失去了连续的意象性,简言之,就是失去了不可言传的意境美了,粗略的分析一下,朦朦胧胧的看看吧,就当做是雾里看花也是不错的,何况这诗确实写得精致流丽。其实就是光读着,它的音律也挺美,顶针相连,环环相续,节奏和谐,娓娓动听。清人沈德潜就曾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举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是一曲怀念恋人的南朝民歌,同时也用乐府的笔调描绘了美丽的江南风光。
江南多梅花,所以“忆梅下西洲”。忆梅,借代的手法,只不过是忆人罢了。
“折梅寄江北。”江南江北比喻分散两地。相思两地而折梅相寄,在更古老的乐府里早已描述过同样的意境。《涉江采芙蓉》和《庭中有奇树》都是如此。“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庭中有奇树,当春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这一句的意境还曾被很多后来或是同时代的诗人所仿效,最脍炙人口的当属三国时陆凯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了。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杏红色的薄薄衣衫,乌黑的头发,是她留在恋人心里的印象,十个字,一个美丽的江南女子的形象就活生生的站在读者面前了。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江南水乡,门前乌桕树,桥下乌篷船,当是有代表性的地方景色了。乌桕树在我们本地倒是有,乌篷船在我小时候以前也有,可是没见好久好久了。乌桕树的叶子很特别,你把左手和右手食指与拇指两两相对,模拟的一个“心”型,就是乌桕叶的形状。乌桕树叶柄细软,叶片却宽,所以有一点点风就摇头晃脑的晃个不停,叶片宽大的关系,不似风吹竹叶般的沙沙响而是很响,风吹过时很好听,乍听之下,跟竹制或是木制的风铃有点相似。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是两句名满天下的情诗,却很少人知道是从这里来的。莲,即是“怜”,古人“爱”“怜”混用,比如说“可怜九月初三夜....”“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莲子清如水”就是说你象清清的流水一样温婉清丽。
高过人头的莲花,我在珠海斗门白藤湖附近的河沟里见过。因为水肥,积年淤泥丰美,才会有高过人头的莲花。估计北方可能很少有这景象吧。广东三水有个荷花世界,上千亩的范围内种着五六百亩水面的荷花,很多很多品种,估计有四五百个,但可能我们去的时候不逢其时吧,也没有见到高过人头的。姜夔在某首词的小序里曾经描写过:秋天收藕的时候,藕农会先将池水放干。秋老虎的太阳很厉害,一下子就把泥土晒干了。人坐在荷花荷叶下,风过时头上绿云霭霭,荷香沁人心脾,十分惬意。我确实享受过如斯美景,但遗憾的不是在我们本地,那是在新会睦州镇,一个到现在还保持着相当的农耕特色的乡镇。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这两句我觉得与其同时代的一首《杨白花》中“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这两句意境差相仿佛,不过程度上该是后者厉害很多吧。呵呵,你看看,含着“情”走出门口居然连脚都软了,走路都脚软,更遑论上“青楼”了吧,可以想见,这“情”该有多重。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这一句跟另一首古乐府《青青河畔草》中思怀远人的意境相似:“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要用现代的语句来翻译觉得很是苍白无力,也解析不好。大体就是描绘深深的惦念和惆怅之情吧。
最近不断的想起这首古老而美丽的民歌。其实这首诗挺难解,如何理解在学术上一直争论挺大,但亦忍不住拿来与大家分享,好在也不是作什么学术研究。古诗掰得太细,上句下句象切菜那样切开,就失去了连续的意象性,简言之,就是失去了不可言传的意境美了,粗略的分析一下,朦朦胧胧的看看吧,就当做是雾里看花也是不错的,何况这诗确实写得精致流丽。其实就是光读着,它的音律也挺美,顶针相连,环环相续,节奏和谐,娓娓动听。清人沈德潜就曾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