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本帖的目的是帮助想入门的和刚入门的同好者掌握最基础的摄影知识,也尽量使用最通俗的语言来写帖子。所以自认为不属于初学者的高人可以忽略不看,但欢迎善意的批评指正和交流。
一、相机拍出照片的要素
不管是卡片机还是单反机子,要拍出照片,都是这样的过程:被拍摄的对象所反射的光线通过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聚焦到镜头后面的感光元件(CCD或CMOS)上,感光元件接收、记录这些光线信号,通过相机内的处理软件,变成了数码影像。所以,镜头、感光元件和处理器也就成为相机拍出照片的最重要的元素了。这个跟人眼睛看东西的原理是一样的——被眼镜所看到的东西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镜头)后,视网膜(感光元件)接收光线信息,传输到大脑(处理器),形成了看到的东西的形象。
所以镜头、感光元件、处理器的质量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产生的相片的质量(这个质量不是从照片的艺术价值来说的,是从单纯的成像的质感来说的)。
镜头和处理器咱们先不要讨论,先讨论最常碰到的有疑问的感光元件。感光元件现在基本上是CCD和CMOS两种,CCD开发的比较早,CMOS出现的比较晚。关于它们的优缺点,有资料做过比较:
CCD CMOS
设计: 单一感光器 感光器连接放大器
灵敏度: 同样面积下高 感光开口小 灵敏度低
成本: 线路品质影响程度高,成本高 CMOS整合集成,成本低
解析度: 连接复杂度低,解析度高 解析度低,新技术高
噪点比: 单一放大,噪点低 百万放大,噪点高
功耗比: 需外加电压,功耗高 直接放大,功耗低
我个人用过使用CCD的宾得KM机子,也用过使用CMOS的宾得KX机子,使用的感觉就是CCD的画质比较好。但是因为CCD的制造成本比较高,制造的成品率比较低,现在厂家基本上采用低成本的CMOS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不一定CMOS就不如CCD。
另一个问题就是关于CCD或CMOS的大小面积。现在好多卡片机动辄1400万像素,看起来很强大,但是这个像素是靠插值放大出来的,打个比方说,就是我们用看图软件看电脑图片的时候,用放大再放大的方法看照片一样,看起来很大,其实画质很差。真正重要的是CCD或CMOS本身感光面积的大小。感光元件的尺寸越大,感光元件对光线也就越敏感,产生的信号噪音就越小,对高光和阴影部分的再现就会更优异,对比度也更高。而在有限的感光元件面积上增加过多的像素,会导致光敏单元过小而带来图像信噪比降低、感光度降低等问题。所以在买相机特别是卡片机的时候,不但要看参数里的像素多少万,还要看它的CMOS尺寸。大部分的卡片机CMOS的尺寸(指的是对角线的长度)是1/2.3英寸,也有些好的卡片机CMOS尺寸有1/1.6英寸,比如LX3、LX5,还有老早以前的富士S9600等,它们出来的片子质感就明显比较细腻。而单反相机的CMOS的尺寸,入门和中端的机子基本上是APS-C规格,大小大致在23*16mm,对角线约28mm,相当于1.1英寸,明显比卡片机的大;而高端全画幅的机子比如佳能EOS 5D就是35*24mm,跟以前的135胶卷是一样大的。
另外,上面说到过处理器的事就顺便说说下面这几句。因为相机出来的照片经过相机内部处理器的处理,所以跟我们肉眼看到的事物在色彩、对比度等等方面肯定有些许差别的。有些人经常说“你的照片是不是后期过了”,其实所有的数码照片都是所谓“后期”过的,要不是在电脑软件上,要不就是在相机内部,要不就是相机内部处理加上电脑软件处理一起来,呵呵~如果你要看原汁原味的照片,除非就是你自己眼睛看到的客观事物。所以,相机出来的照片如果觉得不符合你自己的审美观或者相片所要表达的意境,可以在后期用电脑调整色彩、对比度等等,但是不能过度,显得作假(当然有些时候是许可的,比如广告),更不能移花接木。对于纪实的照片,还是不动的好。

一、相机拍出照片的要素
不管是卡片机还是单反机子,要拍出照片,都是这样的过程:被拍摄的对象所反射的光线通过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聚焦到镜头后面的感光元件(CCD或CMOS)上,感光元件接收、记录这些光线信号,通过相机内的处理软件,变成了数码影像。所以,镜头、感光元件和处理器也就成为相机拍出照片的最重要的元素了。这个跟人眼睛看东西的原理是一样的——被眼镜所看到的东西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镜头)后,视网膜(感光元件)接收光线信息,传输到大脑(处理器),形成了看到的东西的形象。
所以镜头、感光元件、处理器的质量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产生的相片的质量(这个质量不是从照片的艺术价值来说的,是从单纯的成像的质感来说的)。
镜头和处理器咱们先不要讨论,先讨论最常碰到的有疑问的感光元件。感光元件现在基本上是CCD和CMOS两种,CCD开发的比较早,CMOS出现的比较晚。关于它们的优缺点,有资料做过比较:
CCD CMOS
设计: 单一感光器 感光器连接放大器
灵敏度: 同样面积下高 感光开口小 灵敏度低
成本: 线路品质影响程度高,成本高 CMOS整合集成,成本低
解析度: 连接复杂度低,解析度高 解析度低,新技术高
噪点比: 单一放大,噪点低 百万放大,噪点高
功耗比: 需外加电压,功耗高 直接放大,功耗低
我个人用过使用CCD的宾得KM机子,也用过使用CMOS的宾得KX机子,使用的感觉就是CCD的画质比较好。但是因为CCD的制造成本比较高,制造的成品率比较低,现在厂家基本上采用低成本的CMOS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不一定CMOS就不如CCD。
另一个问题就是关于CCD或CMOS的大小面积。现在好多卡片机动辄1400万像素,看起来很强大,但是这个像素是靠插值放大出来的,打个比方说,就是我们用看图软件看电脑图片的时候,用放大再放大的方法看照片一样,看起来很大,其实画质很差。真正重要的是CCD或CMOS本身感光面积的大小。感光元件的尺寸越大,感光元件对光线也就越敏感,产生的信号噪音就越小,对高光和阴影部分的再现就会更优异,对比度也更高。而在有限的感光元件面积上增加过多的像素,会导致光敏单元过小而带来图像信噪比降低、感光度降低等问题。所以在买相机特别是卡片机的时候,不但要看参数里的像素多少万,还要看它的CMOS尺寸。大部分的卡片机CMOS的尺寸(指的是对角线的长度)是1/2.3英寸,也有些好的卡片机CMOS尺寸有1/1.6英寸,比如LX3、LX5,还有老早以前的富士S9600等,它们出来的片子质感就明显比较细腻。而单反相机的CMOS的尺寸,入门和中端的机子基本上是APS-C规格,大小大致在23*16mm,对角线约28mm,相当于1.1英寸,明显比卡片机的大;而高端全画幅的机子比如佳能EOS 5D就是35*24mm,跟以前的135胶卷是一样大的。
另外,上面说到过处理器的事就顺便说说下面这几句。因为相机出来的照片经过相机内部处理器的处理,所以跟我们肉眼看到的事物在色彩、对比度等等方面肯定有些许差别的。有些人经常说“你的照片是不是后期过了”,其实所有的数码照片都是所谓“后期”过的,要不是在电脑软件上,要不就是在相机内部,要不就是相机内部处理加上电脑软件处理一起来,呵呵~如果你要看原汁原味的照片,除非就是你自己眼睛看到的客观事物。所以,相机出来的照片如果觉得不符合你自己的审美观或者相片所要表达的意境,可以在后期用电脑调整色彩、对比度等等,但是不能过度,显得作假(当然有些时候是许可的,比如广告),更不能移花接木。对于纪实的照片,还是不动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