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云倩吧 关注:17贴子:3,030
  • 8回复贴,共1

地理复习资料

收藏回复

  • 222.70.193.*
地理老师的复习提纲及题目......


1楼2007-10-17 18:23回复
    • 222.70.193.*
    一.宇宙与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
    概念:天地万物的总称。“宇”即“空间”;“宙”即“时间”,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集合。
    ①宇宙是物质的(各种天体)。
    特点 
    每个天体都有其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
    ②宇宙中物质是运动的: 且各不相同;
     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③宇宙是无限的。目前所观察到的宇宙范围约150亿光年为半径的时空。
    新探索 
    手段:利用人造卫星、航天器、宇宙飞船等,排除大气干扰,直接观察
    意义:认识开发利用宇宙的空间、太阳能和矿产资源


    2楼2007-10-17 18:31
    回复
      • 222.70.193.*
      稍等一下,接下来让吧主发......


      3楼2007-10-17 18:33
      回复
        • 61.165.12.*
        天体和
        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存在的各种星体。 自然天体:日、月、星辰等。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
        天体 空间实验站等。
         自然天体的类型: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云等。
         恒星:
         最基本的自然天体: 星云:位于太阳系以外的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概念:宇宙间的天体,由于力学上的联系(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天体集群系统。
        天体系统 特点:①具有等级层次性;②每一个层次的天体系统都有一个中心天体,其质量最大,其他天体绕它旋转。
        层次:
        河外星系
        总星系(人类 其它恒星系统
        认识的宇宙) ①太阳 
         银河系 ②行星和 地月系 
        太阳系 卫星 其它行星系统
         ③彗星
         ④流行体
         ⑤矮行星
         ⑥其他小天体
         ⑦行星际物质


        4楼2007-10-19 20:32
        回复
          • 61.165.12.*
          太阳系组成
          中心天体——太阳;
           八颗行星、卫星、
           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群)、彗星、流行体;
          行星际物质。
          行星公转的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太阳
           宇宙中一颗普通的“恒星”:
          炽热的气体组成,表面温度6000K,能自己发光,主要成分:氢和氦,质量巨大,球状。
           对地球而言,是一颗极其特殊和重要的恒星:
           地球绕转(公转)的对象;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地球表面能量的基本来源
           太阳辐射:太阳不间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 太阳辐射的地理意义: 驱动地球大气、水、生物活动;
           提供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以及煤、石油等。
           太阳内部结构 由里向外分为: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和能量的产生 氢氦热核聚变反应,太阳损耗质量,释放能量。
           外部结构:太阳外部大气层,由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
           光球层的黑子;
          形式 色球层的耀斑和日珥;
           太阳活动: 日冕层的太阳风。
          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
          主要周期:11年。
          太阳活动的地理影响 干扰电离层和无线电短波通讯;
          产生磁暴;
          产生极光;
          影响气候。


          5楼2007-10-19 20:33
          回复
            • 61.165.12.*
            太阳系八颗行星及其相对位置: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分类依据:物理性质、离日远近。
            行星的分类 类地行星 质量小、密度大、有铁核、离太阳近。
             类别: 巨行星 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氢氦氖组成。
             远日行星 离太阳最远。
            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表示太阳系内天体间距离的 
            单位。
            有液态的水——温度适中(地表平均温度150 C)——日地距离适中。
            地球有生命的条件 有供生物呼吸的大气——适度的引力,适度的大气压—— 
            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温度变化适中——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适中。
             所处的宇宙环境比较稳定和安全。



            只有一个
            地球


            2.地球的伙伴——月球


            月球概况
            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月地相距约384,400千米);
            无生命、寂静荒凉、月面上坑坑洼洼——无水、无大气、温差大——质量小、体积小、引力小、自转周期长;
            月球自转、公转的特点——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7.32天相同(恒星月)——地球上的人只能看到同一月面


            月相


            月相的概念:月“亮”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
             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只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月相的成因 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 地球绕日公转周期 
            与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不一致。
             月相变化周期:29.53天(朔望月)
             农历初一:新月(朔)
             周期性: 初七初八:上弦月
             十五十六:满月(望)
             二十二、二十三:下弦月
            月相变化规律 蛾眉月和上弦月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
            月相在天空中 天空。西半边亮;
             出现的时空变化:残月(农历后半月的蛾眉月)和下弦月出
             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东半边亮。 
            月相变化周期(朔望月)是古代历法(阴历)定月的基础



            月食和日食

             日食(全食、偏食、环食)及其形成
             月食(全食、偏食)及其形成
             黄白交角——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平面,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叫白道平面,该两个面不重合,存在一定的夹角,即黄白交角。
             日食、月食与月相——日食一定出现在“朔日”,月相为新月之时;月食一定出现在“望日”,月相为满月之时。但不是所有的“朔日”(农历初一)都出现日食,也不是所有的“望日”(农历十五、十六)都出现月食。


            潮汐的概念:海水周期性的涨落现象。白天出现的为潮,晚上出现的为汐。
            潮汐的形成:由于地球表面各处所受月球和太阳引潮力的不同而形成。
            太阴潮:由月球的引潮力产生的潮汐。是地球潮汐的主体。周期约为12小时25分。
            太阳潮:由太阳的引潮力产生的潮汐。对太阴潮起增强或减弱作用。
            大潮:潮差最大的潮汐。太阳潮最大程度地增强太阴潮,形成大潮。朔
            日(初一)和望日(月半)出现大潮。
            小潮:潮差最小的潮汐。太阳潮最大程度地削弱太阴潮,形成小潮,上弦月、下弦月出现小潮。
            潮汐的地理意义:对海岸的侵蚀、顶托河水入海,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影响捕鱼、晒盐、水产养殖;发电;对海洋运输的影响。使地球自转变慢。


            6楼2007-10-19 20:36
            回复
              • 61.165.12.*
              4.地球的运动


               定义——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绕转中心——地轴,地轴指向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
               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自转 真正周期——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
              周期 昼夜交替的周期——24小时——太阳日
               角速度:除了两极点为0外各地相等,为每小时15经度
              速度 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为0
               (1)产生昼夜交替
              自转的地理意义 (2)产生时差(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
               (3)产生地球自转偏向力
               

              定义——地球的绕日运动 
              轨道特点——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又叫黄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 一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七月初经过远日点
               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 周期——恒星年=365天6小时9分10秒,公转的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历年的基础。
              角速度:平均每天约向东推进1度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线速度:平均约30千米/秒
               
              黄赤交角及其实质:反映地球“倾斜着头”绕太阳公转,即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交66034',而且,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
              目前黄赤交角= 23026'
              黄赤交角存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昼夜长 短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7楼2007-10-19 20:37
              回复
                • 61.165.12.*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任何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达90度),向南、向北逐渐减小;
                 季节变化规律:任何地区,当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小时,其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当地全年中的最大值;当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时,其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当地全年中的最小值。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间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间为北半球的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则相反。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内有两次直射机会,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也有两次。
                 计算公式:900—⊿Ф 
                (式中⊿Ф为要求点离开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极圈内一定范围内出现极昼;另外半球相反。
                昼夜长短的变化 赤道终年昼夜平分。
                 北半球某地,如上海,一年中白天最长之日为夏至日,白天最短之日为冬至日,从夏至日到冬至日,白昼日趋变短;从冬至日到次年的夏至日,白昼日趋变长。
                 极圈上,一年只有一天极昼一天极夜;极点处,半年极昼半年极夜。
                 
                 公历(阳历)(见教材36页)
                历法 阴历
                 农历(夏历)
                 
                节气与农业 (见教材37页)


                8楼2007-10-19 20:39
                回复
                  • 61.165.12.*
                  支离破碎的。。。。。


                  9楼2007-10-19 20: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