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八颗行星及其相对位置: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分类依据:物理性质、离日远近。
行星的分类 类地行星 质量小、密度大、有铁核、离太阳近。
类别: 巨行星 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氢氦氖组成。
远日行星 离太阳最远。
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表示太阳系内天体间距离的
单位。
有液态的水——温度适中(地表平均温度150 C)——日地距离适中。
地球有生命的条件 有供生物呼吸的大气——适度的引力,适度的大气压——
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温度变化适中——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适中。
所处的宇宙环境比较稳定和安全。
只有一个
地球
2.地球的伙伴——月球
月球概况
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月地相距约384,400千米);
无生命、寂静荒凉、月面上坑坑洼洼——无水、无大气、温差大——质量小、体积小、引力小、自转周期长;
月球自转、公转的特点——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7.32天相同(恒星月)——地球上的人只能看到同一月面
月相
月相的概念:月“亮”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
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只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月相的成因 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 地球绕日公转周期
与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不一致。
月相变化周期:29.53天(朔望月)
农历初一:新月(朔)
周期性: 初七初八:上弦月
十五十六:满月(望)
二十二、二十三:下弦月
月相变化规律 蛾眉月和上弦月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
月相在天空中 天空。西半边亮;
出现的时空变化:残月(农历后半月的蛾眉月)和下弦月出
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东半边亮。
月相变化周期(朔望月)是古代历法(阴历)定月的基础
月食和日食
日食(全食、偏食、环食)及其形成
月食(全食、偏食)及其形成
黄白交角——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平面,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叫白道平面,该两个面不重合,存在一定的夹角,即黄白交角。
日食、月食与月相——日食一定出现在“朔日”,月相为新月之时;月食一定出现在“望日”,月相为满月之时。但不是所有的“朔日”(农历初一)都出现日食,也不是所有的“望日”(农历十五、十六)都出现月食。
潮汐的概念:海水周期性的涨落现象。白天出现的为潮,晚上出现的为汐。
潮汐的形成:由于地球表面各处所受月球和太阳引潮力的不同而形成。
太阴潮:由月球的引潮力产生的潮汐。是地球潮汐的主体。周期约为12小时25分。
太阳潮:由太阳的引潮力产生的潮汐。对太阴潮起增强或减弱作用。
大潮:潮差最大的潮汐。太阳潮最大程度地增强太阴潮,形成大潮。朔
日(初一)和望日(月半)出现大潮。
小潮:潮差最小的潮汐。太阳潮最大程度地削弱太阴潮,形成小潮,上弦月、下弦月出现小潮。
潮汐的地理意义:对海岸的侵蚀、顶托河水入海,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影响捕鱼、晒盐、水产养殖;发电;对海洋运输的影响。使地球自转变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