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e121bc58813632715edc23ba18ea056/d2cd9800baa1cd11ed46f539bb12c8fcc2ce2dcc.jpg?v=tbs)
这些年真的也接触了不少学生了,感想确实很多,真的是有很多同学被很多错误的学习观念所残害,其实没有学习方法、基础差等等的真不是个大难题,最大的难题就是自己的心理状态。我觉得这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可以从众的,但学习这件事情是绝对不能从众的。
大家想想好吗,如果别人都这么做,你也这么做,你凭什么是一群人中的佼佼者?
学习从众,成绩亦众。
一个集体里面的成绩到底是怎么拉开差距的,为什么刚进班的时候大家成绩差不多,但到后面成绩就拉开了,这篇文章后面会给大家解释原因。
其实真心的,学习方法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你要能看清楚学习的局面和事态,每天不能稀里糊涂的过,每做一些学习上的事情你要有自己的理由,而不是说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一点自己的意愿。
我写这些肯定不能唤醒所有人,但如果能唤醒一部分人我也很欣慰了,高考之路本身就是一个和自己抗争的过程,这条路上最大的敌人和困难就是自己,希望大家学习之余能多思考思考这些问题,边摸索边思考,及时的调整方向,将自己的命运掌控在自己手里。
相信我,认真看懂这篇文章,认真思考下,你会明白这一切的。
一、学习的两个阶段
我认为学习成绩的提升大致分为以下2个阶段:从不会到略懂、从略懂到熟练。这2个阶段中,我个人觉得最痛苦的应该是第一个阶段,最难的是第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不会到略懂
第一个阶段为什么痛苦?有一定基础的同学是不会理解那种完全零基础的同学在经过两年多不怎么接触学习突然开始疯狂学习时面对各种陌生的知识和题型时候的痛苦的,看不懂、听不懂、不会做,半天才能弄明白一道题,还要连猜带问,而且还只能很生硬的知道题目大概是怎么回事,换个题目估计又不太会做了。
这种痛苦我理解,我经历过。高二下学期把桌子从最后一排搬回前面原位之后,我开始准备走数学奥赛这条路,当时因为学校比起其他省重点来说比较落后,所以整个学校里只有我一个人在走这条路,厚厚的一本奥赛书,全是天书一样的,随便一道题目解答过程都是好几页,一个式子都是好几行,还有一堆堆没见过的数学符号和公式定理,完全没人能问,老师不会、更别说问同学了,只能自己一个人硬着头皮咬着牙钻研。那三四个月,每天下午最后两节自习课,都是抱着那本厚厚的《奥数经典》吃,一开始很多符号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当时也没有手机能百度查一下,只能靠自己去猜这个符号什么意思,去猜某一步是不是用了什么固定的公式,然后去其他题目里去找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公式出现,这样效率极低的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每天下午别的同学做了好几科的作业,而我啃着那本《奥数经典》一下午毫无所获,若说有收获,收获的就是打击。不过我的性格还是比较执着的,我也不肯向其他同学承认自己看了一下午其实什么都看不懂,装作很轻松一样,心里其实很难受,但还是坚定的觉得要继续钻研下去,我相信铁杵磨成针的原理,我相信只要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进去,软磨硬泡经过这么多天的接触,潜移默化中也会有收获。奥赛这条路很残酷,我当时就知道,当时也只恨自己高一的时候没有认真学,也只恨高一的时候没有去接触奥赛,其他搞奥赛的基本都是学校组织,并且高一就开始学,而且学校会组织培训,而我有的只是比别人晚一年而且只能单枪匹马去和别人名校名师团队去拼。
就那样每天反复的钻研琢磨,有时看那一堆堆密集的式子,几页几页的繁杂解答,看到眼睛发晕大脑昏沉,有时被打击到真的不想再搞了,因为感觉已经耽误到了理化生等科目的学习(当时英语还比较差,还没太关心英语成绩,觉得能考个平均分就凑合了),不过每次一想放弃的时候,就会拿出那篇每次读都会让我激动到颤抖震撼到眼睛湿润的文章,主角叫“安金鹏”那个,家庭条件如此贫苦却夺得了世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想到他们学校为他凯旋庆功,想到他付出了如此努力最终斩获中学阶段数学领域最高荣耀时,自己所面对的一切困难就显得很微不足道,就继续坚定下来继续走下去。
转机在三四个月之后出现了,从验证了自己一个个猜想开始,从一遍遍钻研那些看不懂的题开始,一遍看不懂看两遍,两遍看不懂看三遍,一遍遍的尝试一遍遍的思考,一道道题目的攻克,一点点的收获。一直以为自己没什么收获,一度以为自己真的不适合奥赛这条路,但其实后来在了解了奥赛一些规则之后,又去买了几本其他奥赛的辅导书(当时我们那里由于没人学奥赛,所以想买辅导书都买不到,当时08年那会我还不知道有网购,买本书都要拖老师去外地出差时帮我带,真是太艰难了~~),看到其他辅导书里的题目时,虽然题目也不会做,但明显感觉到题目“简单”了很多。当时才发现真正考试的题目其实一般不会那么难,是《奥数经典》那本书太变态了,后来才知道那本书里面收集的很多都是世界奥林匹克竞赛的题目,甚至是奥赛题里面的压轴题。
看这样的题看了三四个月,虽然都看不懂,更别说自己做了,但看多了之后潜移默化的就已经“习惯”了这种难度,突然一做那种联赛试题,就发现简单了很多,然后那段时间就突然信心大增,看到了希望之后就花了更多的时间给奥数,开始做联赛题,慢慢的进入状态,从以前的一下午毫无所获到一下午能做一两套联赛题,再到做了很多套题目,把买的那几本书全做完了,又做了连续多年的联赛真题以及一些模拟题,从最开始的什么都不会,到最后做联赛第一卷能做120甚至130多分(满分150),第二卷也能做出来一道题多点。所有着一切的成绩,也只是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从一开始连符号都不认识,到后面能独立做出来不少题。
这大半年时间,前面三四个月基本是完全在各种打击和信心摇动下过度的,只有后面几个月才是真正的快速成长时间,但是如果没有前面那三四个月的铺垫,我根本吃不到后面的成果,如果在最开始最困难的时候选择放弃,那么更不会有后面的转机。
付出是一定有回报的,当初花了那么多时间在数学奥赛上,使得再做高考数学就感觉简单了很多,由于数学思维成长起来,导致物理、化学等科也觉得简单了不少,这为我后来的高三成绩做了很大的铺垫作用。不过除非你现在是高一,不然不推荐走奥赛这条路。
所以我理解零基础开始学的痛苦,但这却是必须要经历的,现在不经历这种痛苦,以后你会更痛苦。基础越差,做题效率越低,这很正常,我以前基础差的时候一节课也做不了多少题,甚至有时候一道题硬要钻牛角尖思考一节课都常有,但这又怎么样?只要咬着牙挺过去,把基础题目能补多少是多少,以后再学这里的时候能轻松很多倍。
所以对于处于“从不会到略懂”这一阶段的同学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咬牙坚持。效率低是很正常的,基础很差导致很多概念都不知道更别谈见过多少题型了,看答案都吃力效率可能高吗?但这却是必经之路啊,这世界上是没有什么药能让哪个学生绕过这一阶段的,也没有什么麻醉药能缓解这一阶段的痛苦,只能说:熬过去,面包总会有的。
第二个建议就是,放平心态。一开始(记住是一开始,等到自己学习有成之后就要各种找着成绩好的人比)不要总是和其他成绩好一些的同学比这比那,尤其是比效率。你想想人家成绩好的高一高二在干嘛你在干嘛?以前人家努力学习的时候你在干嘛?现在说白了就是在还以前的债,比别人少努力了那么久,又想只通过几天的努力就和别人一样,可能吗?这个阶段就和自己比较就足够了,每天都和前一天的自己比较,放平心态,定一个现实的目标,不要想着一口吃个大胖子,不要想着掌握了哪种技巧几天就能胜过别人几年,一步步的扎扎实实的走下去,总会赶上来的。也不要说看不到希望,也不要因为艰难和效率低就浮躁,如果不能接受这点痛苦和打击,那真不配拥有最后的成功。如果大家要问一年时间从基础特别差能突破到什么样,我相信如果大家这样学下去,排开清华北大等等的那几个学校之外,都有可能达到的。这涉及到后面一些阶段的,到后面再说。可能有些同学会问,别人努力学了几年了,自己又不比别人聪明,又不比别人优势在哪,凭什么就能赶上甚至超越别人?
凭什么?就凭你就是你!连自信都没有,连做都没开始做就开始质疑自己,还没做就觉得不可能就开始给自己找理由不使全力,那确实不可能。对自己要有自信,舍我其谁。另外一个凭据就是,大多数学生是不会学习的,他们哪怕很努力,也一直处于一个学习的“怪圈”里面来回转圈,花的很多努力最终被时间无情抹去只剩下一丝丝痕迹,最终结果就是对很多知识点和题型都只是混了个脸熟而没有真正掌握,连做熟都做不到更别谈考出成绩了,所以就出现了一个班里面有很多学习也是很努力但成绩一直都不怎么好的学生。所以只要你是会学习的,只要你能从这个“怪圈”里面跳出来,你就能赶上甚至超越这部分在“怪圈”里的学生(一个班里面有两种人不在这个圈里,一是特别差的,因为进这个圈也是得有基础才进得去呀~二是顶尖的,只有懂得如何从圈里跳出来的学生,才是那种最终考上名校的学生。其余的绝大多数的学生基本都在这个圈里挣扎,大家想想自己班里和学校里是不是这么个情况。)。
第三个建议就是,脚踏实地的做基础题,补基础。目标不要定太高,首先尽可能的先让自己听懂课,然后尽量能会做一些基础题,然后一些技巧性的题目能看得懂,知道是怎么回事。回校之后再去学这里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吃力,作业之类的就能正常完成。定一些这样实实在在的小目标就不会心浮气躁。机会都是自己去创造的,而不是凭空等来的。基础又差,自己又不去主动的去创造机会,那么你指望谁去为你创造这个机会呢?
至于怎么去创造机会。听不懂课我觉得这本身就是自己在应对方式上的失误。为什么不提前问下老师下一阶段讲哪里?如果提前两三天甚至三四天就开始预习那一个模块,就去看那里的知识点和例题,就去做一部分那里的题目,哪怕看不懂不会做,甚至答案都看不懂都完全没关系,但你接触过思考过努力过一遍之后,等到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很多地方你就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太可能这样之后还是听不懂课。
如果时光倒流,大家以现在的知识状态,再回到开学第一天开始再度过一遍,我相信不太可能基础差的同学听不懂课,应该会有很多同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就是因为接触过一遍、思考过一遍之后,再去学一遍才能学到知识的精华,才能做出题目的味道,可惜时光不能倒流,很多道理大家心里知道,但只有错过一次之后才能深刻理解并从心底里认可。现在明白这个道理还不晚,因为大家回校之后一轮复习还会再学一遍,还有接近一年的时间来调整和努力,只是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
机会是自己主动创造的,幸运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总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是做吃等死还是奋起一搏,就看你的意愿!所以我希望大家动起来,大脑动起来,精神动起来,嘴和笔动起来,主动去给自己创造机会,将自己的梦想呐喊出来,用实际的行动证明出来!!!
大家想想好吗,如果别人都这么做,你也这么做,你凭什么是一群人中的佼佼者?
学习从众,成绩亦众。
一个集体里面的成绩到底是怎么拉开差距的,为什么刚进班的时候大家成绩差不多,但到后面成绩就拉开了,这篇文章后面会给大家解释原因。
其实真心的,学习方法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你要能看清楚学习的局面和事态,每天不能稀里糊涂的过,每做一些学习上的事情你要有自己的理由,而不是说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一点自己的意愿。
我写这些肯定不能唤醒所有人,但如果能唤醒一部分人我也很欣慰了,高考之路本身就是一个和自己抗争的过程,这条路上最大的敌人和困难就是自己,希望大家学习之余能多思考思考这些问题,边摸索边思考,及时的调整方向,将自己的命运掌控在自己手里。
相信我,认真看懂这篇文章,认真思考下,你会明白这一切的。
一、学习的两个阶段
我认为学习成绩的提升大致分为以下2个阶段:从不会到略懂、从略懂到熟练。这2个阶段中,我个人觉得最痛苦的应该是第一个阶段,最难的是第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不会到略懂
第一个阶段为什么痛苦?有一定基础的同学是不会理解那种完全零基础的同学在经过两年多不怎么接触学习突然开始疯狂学习时面对各种陌生的知识和题型时候的痛苦的,看不懂、听不懂、不会做,半天才能弄明白一道题,还要连猜带问,而且还只能很生硬的知道题目大概是怎么回事,换个题目估计又不太会做了。
这种痛苦我理解,我经历过。高二下学期把桌子从最后一排搬回前面原位之后,我开始准备走数学奥赛这条路,当时因为学校比起其他省重点来说比较落后,所以整个学校里只有我一个人在走这条路,厚厚的一本奥赛书,全是天书一样的,随便一道题目解答过程都是好几页,一个式子都是好几行,还有一堆堆没见过的数学符号和公式定理,完全没人能问,老师不会、更别说问同学了,只能自己一个人硬着头皮咬着牙钻研。那三四个月,每天下午最后两节自习课,都是抱着那本厚厚的《奥数经典》吃,一开始很多符号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当时也没有手机能百度查一下,只能靠自己去猜这个符号什么意思,去猜某一步是不是用了什么固定的公式,然后去其他题目里去找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公式出现,这样效率极低的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每天下午别的同学做了好几科的作业,而我啃着那本《奥数经典》一下午毫无所获,若说有收获,收获的就是打击。不过我的性格还是比较执着的,我也不肯向其他同学承认自己看了一下午其实什么都看不懂,装作很轻松一样,心里其实很难受,但还是坚定的觉得要继续钻研下去,我相信铁杵磨成针的原理,我相信只要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进去,软磨硬泡经过这么多天的接触,潜移默化中也会有收获。奥赛这条路很残酷,我当时就知道,当时也只恨自己高一的时候没有认真学,也只恨高一的时候没有去接触奥赛,其他搞奥赛的基本都是学校组织,并且高一就开始学,而且学校会组织培训,而我有的只是比别人晚一年而且只能单枪匹马去和别人名校名师团队去拼。
就那样每天反复的钻研琢磨,有时看那一堆堆密集的式子,几页几页的繁杂解答,看到眼睛发晕大脑昏沉,有时被打击到真的不想再搞了,因为感觉已经耽误到了理化生等科目的学习(当时英语还比较差,还没太关心英语成绩,觉得能考个平均分就凑合了),不过每次一想放弃的时候,就会拿出那篇每次读都会让我激动到颤抖震撼到眼睛湿润的文章,主角叫“安金鹏”那个,家庭条件如此贫苦却夺得了世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想到他们学校为他凯旋庆功,想到他付出了如此努力最终斩获中学阶段数学领域最高荣耀时,自己所面对的一切困难就显得很微不足道,就继续坚定下来继续走下去。
转机在三四个月之后出现了,从验证了自己一个个猜想开始,从一遍遍钻研那些看不懂的题开始,一遍看不懂看两遍,两遍看不懂看三遍,一遍遍的尝试一遍遍的思考,一道道题目的攻克,一点点的收获。一直以为自己没什么收获,一度以为自己真的不适合奥赛这条路,但其实后来在了解了奥赛一些规则之后,又去买了几本其他奥赛的辅导书(当时我们那里由于没人学奥赛,所以想买辅导书都买不到,当时08年那会我还不知道有网购,买本书都要拖老师去外地出差时帮我带,真是太艰难了~~),看到其他辅导书里的题目时,虽然题目也不会做,但明显感觉到题目“简单”了很多。当时才发现真正考试的题目其实一般不会那么难,是《奥数经典》那本书太变态了,后来才知道那本书里面收集的很多都是世界奥林匹克竞赛的题目,甚至是奥赛题里面的压轴题。
看这样的题看了三四个月,虽然都看不懂,更别说自己做了,但看多了之后潜移默化的就已经“习惯”了这种难度,突然一做那种联赛试题,就发现简单了很多,然后那段时间就突然信心大增,看到了希望之后就花了更多的时间给奥数,开始做联赛题,慢慢的进入状态,从以前的一下午毫无所获到一下午能做一两套联赛题,再到做了很多套题目,把买的那几本书全做完了,又做了连续多年的联赛真题以及一些模拟题,从最开始的什么都不会,到最后做联赛第一卷能做120甚至130多分(满分150),第二卷也能做出来一道题多点。所有着一切的成绩,也只是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从一开始连符号都不认识,到后面能独立做出来不少题。
这大半年时间,前面三四个月基本是完全在各种打击和信心摇动下过度的,只有后面几个月才是真正的快速成长时间,但是如果没有前面那三四个月的铺垫,我根本吃不到后面的成果,如果在最开始最困难的时候选择放弃,那么更不会有后面的转机。
付出是一定有回报的,当初花了那么多时间在数学奥赛上,使得再做高考数学就感觉简单了很多,由于数学思维成长起来,导致物理、化学等科也觉得简单了不少,这为我后来的高三成绩做了很大的铺垫作用。不过除非你现在是高一,不然不推荐走奥赛这条路。
所以我理解零基础开始学的痛苦,但这却是必须要经历的,现在不经历这种痛苦,以后你会更痛苦。基础越差,做题效率越低,这很正常,我以前基础差的时候一节课也做不了多少题,甚至有时候一道题硬要钻牛角尖思考一节课都常有,但这又怎么样?只要咬着牙挺过去,把基础题目能补多少是多少,以后再学这里的时候能轻松很多倍。
所以对于处于“从不会到略懂”这一阶段的同学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咬牙坚持。效率低是很正常的,基础很差导致很多概念都不知道更别谈见过多少题型了,看答案都吃力效率可能高吗?但这却是必经之路啊,这世界上是没有什么药能让哪个学生绕过这一阶段的,也没有什么麻醉药能缓解这一阶段的痛苦,只能说:熬过去,面包总会有的。
第二个建议就是,放平心态。一开始(记住是一开始,等到自己学习有成之后就要各种找着成绩好的人比)不要总是和其他成绩好一些的同学比这比那,尤其是比效率。你想想人家成绩好的高一高二在干嘛你在干嘛?以前人家努力学习的时候你在干嘛?现在说白了就是在还以前的债,比别人少努力了那么久,又想只通过几天的努力就和别人一样,可能吗?这个阶段就和自己比较就足够了,每天都和前一天的自己比较,放平心态,定一个现实的目标,不要想着一口吃个大胖子,不要想着掌握了哪种技巧几天就能胜过别人几年,一步步的扎扎实实的走下去,总会赶上来的。也不要说看不到希望,也不要因为艰难和效率低就浮躁,如果不能接受这点痛苦和打击,那真不配拥有最后的成功。如果大家要问一年时间从基础特别差能突破到什么样,我相信如果大家这样学下去,排开清华北大等等的那几个学校之外,都有可能达到的。这涉及到后面一些阶段的,到后面再说。可能有些同学会问,别人努力学了几年了,自己又不比别人聪明,又不比别人优势在哪,凭什么就能赶上甚至超越别人?
凭什么?就凭你就是你!连自信都没有,连做都没开始做就开始质疑自己,还没做就觉得不可能就开始给自己找理由不使全力,那确实不可能。对自己要有自信,舍我其谁。另外一个凭据就是,大多数学生是不会学习的,他们哪怕很努力,也一直处于一个学习的“怪圈”里面来回转圈,花的很多努力最终被时间无情抹去只剩下一丝丝痕迹,最终结果就是对很多知识点和题型都只是混了个脸熟而没有真正掌握,连做熟都做不到更别谈考出成绩了,所以就出现了一个班里面有很多学习也是很努力但成绩一直都不怎么好的学生。所以只要你是会学习的,只要你能从这个“怪圈”里面跳出来,你就能赶上甚至超越这部分在“怪圈”里的学生(一个班里面有两种人不在这个圈里,一是特别差的,因为进这个圈也是得有基础才进得去呀~二是顶尖的,只有懂得如何从圈里跳出来的学生,才是那种最终考上名校的学生。其余的绝大多数的学生基本都在这个圈里挣扎,大家想想自己班里和学校里是不是这么个情况。)。
第三个建议就是,脚踏实地的做基础题,补基础。目标不要定太高,首先尽可能的先让自己听懂课,然后尽量能会做一些基础题,然后一些技巧性的题目能看得懂,知道是怎么回事。回校之后再去学这里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吃力,作业之类的就能正常完成。定一些这样实实在在的小目标就不会心浮气躁。机会都是自己去创造的,而不是凭空等来的。基础又差,自己又不去主动的去创造机会,那么你指望谁去为你创造这个机会呢?
至于怎么去创造机会。听不懂课我觉得这本身就是自己在应对方式上的失误。为什么不提前问下老师下一阶段讲哪里?如果提前两三天甚至三四天就开始预习那一个模块,就去看那里的知识点和例题,就去做一部分那里的题目,哪怕看不懂不会做,甚至答案都看不懂都完全没关系,但你接触过思考过努力过一遍之后,等到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很多地方你就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太可能这样之后还是听不懂课。
如果时光倒流,大家以现在的知识状态,再回到开学第一天开始再度过一遍,我相信不太可能基础差的同学听不懂课,应该会有很多同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就是因为接触过一遍、思考过一遍之后,再去学一遍才能学到知识的精华,才能做出题目的味道,可惜时光不能倒流,很多道理大家心里知道,但只有错过一次之后才能深刻理解并从心底里认可。现在明白这个道理还不晚,因为大家回校之后一轮复习还会再学一遍,还有接近一年的时间来调整和努力,只是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
机会是自己主动创造的,幸运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总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是做吃等死还是奋起一搏,就看你的意愿!所以我希望大家动起来,大脑动起来,精神动起来,嘴和笔动起来,主动去给自己创造机会,将自己的梦想呐喊出来,用实际的行动证明出来!!!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33f9702d60735fa91f04eb1ae510f9f/56c8c41001e939012918b82779ec54e736d196a5.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