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间地球村诞生了数千套海浪发电方案,经过试验证实能够将海浪动势能转化电能的方案超过四百套。我国体制内科研院所及民间发明家们试验证实可行的方案也超过百套,然而海浪发电的商品化攻关道路依然看不见尽头!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笔者三十年间参与试验了若干套海浪发电装备,目睹了海浪的多姿风采,斗胆向政府与发明家们建言:要实现海浪发电商品化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思路!
任何直接接触海浪而发电的拾能装备需要适应海况并生存都需要很高的成本,单此一项就阻碍商品化实施。做个成功的试验容易,完成技术验证容易,商品化不容易。故首先建议发明家们:还是从发电机的源头出发吧,设计拾能与发电同步的机械更有出路。历经千年检验的船舶更适合海上生存,船舶上的小生态环境本身也可以成为海浪发电的用户,海浪发电设备以船舶做依托、为船舶生态环境提供电力更有商品化价值。岛礁近岸利用海浪发电也可以锚定小型船舶通过电缆输送。船舶本身就是很好的拾取海浪动势能的装备!
政府现行的支持海浪发电研究的政策需要改变思路!目前扶持资金、项目资金多数给了体制内的大学与科研院所,这些项目组的唯一成果就是验证一个可以发电的技术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在前人验证过的基础略加改进),除了可以供立项单位、实施单位、拨款单位、验收单位联合庆祝自我表彰以下外别无用处。让市场主导生产力,政府的财政支持应当用于重奖成功运行了一定时间的海浪发电项目,不是分钱去做实验;如此才能调动社会资本投入到海浪发电事业中来,如此才会有风险资金敢于支持先进技术进军海浪发电事业。资本的眼光较那些体制内闭门造车的专家评委更具慧眼,资本更能发现值得投资的高新技术。
值得欣慰的是,民间已有靠砸锅卖铁过日子的发明家关注了拾能与发电一体化的研究,晃动发电机技术的诞生就是一个先例。笔者非常看好晃动发电机技术在海浪发电方面的应用,可惜的是晃动发电机技术的研发团队缺少资金率先选择了农业领域的物理灭虫(篱笆上微风发电紫外光灭虫)道路进行生存融资。祝愿他们早日获得有利的政策支持与资本青睐!
附:我国海浪发电现状
我国拥有富饶的海洋能资源。据现有观测资料统计,我国沿岸波浪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为1285.22万kW,这些资源在沿岸的分布很不均匀。以台湾省沿岸为最多,为429万kW,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其次是浙江、广东、福建和山东沿岸也较多,在160-205万kW之间,约为706万kW,约占全国总量的55%,其它省市沿岸则很少,仅在143-56万kW之间。
我国政府对海洋能源的研制在“十五”期间共投人经费435万,其中国家863 计划支持120万,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支持300万+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支持l 5万。2001年,在科技部科技攻关计划支持下,广州能源研究所在广东汕尾市遮浪研建100kW波力电站,这是一座与电网并网运行的岸式振荡水柱型(OWC)波能装置,波能转换效率较高,达到了设计要求。同时,由天津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所研建的1000kW摆式波力电站,已在1999年9月在青岛即墨大官岛试运行成功。
1989年中国在珠海市大万山岛建成第一座多振荡水柱型岸基式试验波浪电站,其装机容量为3kW,发电的平均“总功率”大都在10%~35%。广州能源研究所已将其改建成一座20kW的波力电站,并于1996年2月试发电成功,逐步完善后即向岛上提供补充电源。
从“八五”到“十五”,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对波浪能研究开展了持续的支持,3个五年计划共支持了约1000万,用于研制20kW、100kW岸式振荡水柱波能装置各一座,8kW、30kW摆式波能装置各一座,5kW漂浮式波能发电船一座,50kW波浪能独立发电与制淡系统一座。近几年相关部门出资数千万(据说是非专项财政)资助了几个海浪发电项目依然没有跳出自我验收皆大欢喜的虚妄成果怪圈。
有关海浪发电的知识产权已经超过1500多项,能够查到的国内专利有一百多项,其中不少是前人的技术翻版(实用新型专利无须实质审查先授权了),绝大多数没有商品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