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千秋吧 关注:248贴子:1,925
  • 7回复贴,共1

【教程】诗词格律基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执 笔 落 墨 , 书 尽 千 秋 】


IP属地:山东1楼2013-12-10 13:43回复
    几次想整理诗词格律却不知从何入手,奈何想学这些的孩子不在少数,迟了许久,弄出这么个东西,姑且将就着看吧。我非诗人,起初学格律,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读懂诗词,而今亦是如此。


    IP属地:山东2楼2013-12-10 13:53
    回复
      2025-05-24 20:05:59
      广告
      诗词格律,顾名思义就是古典诗词的格式规律,属于形式上的要求,不是说因为要写诗写词所以学习这些,而是学习一些格律知识可以使我们对前人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大有裨益。当然,若是写诗填词,这些便是基础。诗词曲都是韵文,韵文便要遵守用韵规则。
      汉朝时期的诗歌用韵还比较宽,只求近似,而至六朝则趋于严谨,此时开始有人编著韵书,比如《韵集》、《声类》还有《韵略》,不过都是些私人著作,非官方韵书。到了隋朝,有个叫陆法言的人编了本《切韵》,此书在唐朝由唐人孙愐增修,编成《唐韵》,又被指定为唐朝官方书籍,成为中国第一部官方韵书。
      《唐韵》一共有一百九十五韵,比《切韵》多两个韵,原书已佚失,因着唐朝有“同用”的规定,允许用韵时将临近的韵合起来用,所以实际为一百一十二韵。宋朝时期又将《唐韵》编修为《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官修的韵书,共二百零六个韵,因为又有一些字可以同用,故而只剩一百零八个韵。等到宋末,或者说金朝,又有人将同用的韵合并,剩下一百零六韵,因此书主要由家在山西平水的刘渊编著,故而称为《平水韵》,沿用至今。
      “五四”时期要求解放思想,摆脱韵书束缚的新诗大行其道,那时用韵多以口语为准,但国内方言过多,故而规定以北京地区的口音作为普通话,全国推广。但是,隋唐时期均定都长安(武周时在洛阳),陪读洛阳,官方普通话为长安官音(秦音),或称汉音;秦音与现今的北京口音大相径庭,因此平水韵与现今的普通话并不完全相同,这就是为何我们读前人的诗作会觉得它不押韵,古今语音不同,有些诗词会需要我们根据古代韵书去读。


      IP属地:山东3楼2013-12-10 13:55
      回复
        搞清楚平仄,再来看对仗,即语言的排偶,或称骈俪。骈文在六朝时期大行其道,西晋的陆机作了一篇谈文学创作理论的文章《文赋》,也充满了排偶的句子,如: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在有无而黾勉,当浅深而不让。
        格律诗中的对仗与骈文不同,一是要求平仄相对,二是句型相同,结构一致,三是词性对仗,还有一点是要避免相同的字。平仄相对都能理解,句型相同就如主谓句型对主谓句型,词性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此外还有数字的对仗,颜色对仗,方位对仗等。
        如: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仔细看一下常用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会发现这些数字里只有“三”和“千”是平声,其余数字全是仄声,因此在遇上这种情况而不愿用三千二字的时候,可以使用有数字含义的字来对,如:满、半、几、多、众、数、再、重、许、诸、空、少、独、双、偶、廿等。举个例子: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对“七十”,《国语》中说“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 韦昭注:“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所以,“寻常”曾经是个长度单位,因此可以对七十。


        IP属地:山东5楼2013-12-10 22:09
        回复


          IP属地:山东6楼2013-12-18 11:49
          回复
            师父,你好神奇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2-03 23:57
            回复
              有些深,不太懂⊙﹏⊙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7-08 19:07
              回复
                很棒。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1-28 17: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