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佛汉拳与心意形意太极拳——再论佛道文化和内外家武功理法的融合作者:三极武功--翟汝华
少时习武,只知天下武功出少林,甚至只知佛汉拳。后来见识渐广,方知武术有这么多门派,方知有少林形意八卦太极四大名拳。再后来发现佛汉拳与形意太极有相似相同之处,二十多年来心存不解,几经探求略有所得,抛砖引玉,与诸同道共研。
本人师从佛汉拳第六代同字辈大师刘洪江,承传第三代赵金山师太的小架活把佛汉拳,师父传拳授功时,除具有佛汉拳独有的风格特色外,常常说些与心意形意太极相似相同的功法心法,(需提出的是师父没文化,排除了从书本杂志看到学来的可能,他所知完全是上几代人身传口授),例如与心意形意拳相近的:称护寺看家拳,少林暗藏门,招式多以把称之,塌把,按把,赶把,靠把,戗把,挎把,搡把,带把,摈把,镶把,滚把,变把等等。讲究说话绣女一般出手猛虎下山。交手时手占当央,脚踏中门,进步跟步,偎身靠打。象形取意如龙爪虎扑,鹰眼猴脸虎心豹胆,鸡腿龙腰雷声手闪等等;与太极拳相似相近的如:彼不动我不动,彼一动我先动,阴阳合把,三照五齐,虚实分明,刚柔相济,粘粘连连,曲中求直,还有秘传柔以化势刚以打人的阴阳神变法(恕不详述)等等。为什么会有如此情况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探求。
其一,据河南台前姜楼村的碑文载:“清雍正年间,徐畏三又作徐文与泰安孙通字季宽以俗家弟子同习艺少林寺,凡十二年,孙公习软功后走沧州,徐公习硬功名佛汉拳传长垣贾云路,贾公传大名府赵金山……”。此说的根据,需要进一步考察。但是否可以这样推想:孙通所习秘宗拳是一门古老的拳种,为达摩祖师所创,习练者高手辈出,宋朝周侗精于此艺,所传弟子岳飞、林冲、卢俊义、武松等。岳飞(岳武穆)被认为是心意拳的创立者,卢俊义的弟子燕青被认为是秘宗拳(燕青拳)的传人,心意拳和秘宗拳同出一源。而徐文与孙通同习艺于少林寺(后孙通走沧州徐文留寺里创佛汉拳),很可能师从同一高僧,而高僧则是深通秘宗心意,那么佛汉拳与秘宗拳心意拳有渊源有关系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此推想是否能通尚待研究,起码这是所能见到的有文字记载的关于佛汉拳与心意形意拳关系的一个线索,一种新说。
其二,佛汉拳前辈(不止一人)曾讲,佛汉和太极是一门,同一部拳谱,太极为上半部,主柔,主健身,佛汉拳是下半部,主刚,善技击。此说显见不妥,但也说明一个问题,即佛汉拳将太极拳视为同门同谱,不予排斥,有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的可能。
其三,比较客观的说法见佛汉同门所著佛汉拳源流,讲佛汉拳“涉猎了中国古典哲学、医学、武学、人体力学,遵循佛家、儒家思想,特别吸收了道家太极阴阳学论,形成具有独特优点的拳学体系”。“……作为一个独立的门派在理、法、术、功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另外作为产生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传统文化。武术各门派其实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佛汉拳术除具有一般少林拳术特点和自己特色以外还和其他拳门有很多兼容相通之处,有很多方面与太极、行意有共同的要求。拳谱理论上亦有完全相同之处”。
据此我认为佛汉拳咸丰年间出于少林寺,初传人贾云露为河南长垣(现山东东明县)人,传播中心为河北大名,长垣大名与传习心意把的少林寺,心意拳的传播地河南南阳、洛阳,形意拳的传播地河北深县,太极拳的传播地河南焦作赵堡陈家沟,河北的广平均相距不远,几种拳相互影响,兼容相通是非常可能且符合情理的。
少林武当皆优秀,内家外家无优劣。且内外家武功的界限不是很清楚,有些拳种难说是内家外家的,如心意拳,形意拳,佛汉拳等。佛汉拳向来称少林内家拳不无道理,其实是继承了佛道文化和内外两家武功理法的。
综观以上所述,再次体现了佛道文化和内外家武功理法的融合。因此,几代佛汉拳前辈以及我师父所传佛汉拳有近似心意形意太极拳的功法心法,也就理所当然,不足为奇了。
少时习武,只知天下武功出少林,甚至只知佛汉拳。后来见识渐广,方知武术有这么多门派,方知有少林形意八卦太极四大名拳。再后来发现佛汉拳与形意太极有相似相同之处,二十多年来心存不解,几经探求略有所得,抛砖引玉,与诸同道共研。
本人师从佛汉拳第六代同字辈大师刘洪江,承传第三代赵金山师太的小架活把佛汉拳,师父传拳授功时,除具有佛汉拳独有的风格特色外,常常说些与心意形意太极相似相同的功法心法,(需提出的是师父没文化,排除了从书本杂志看到学来的可能,他所知完全是上几代人身传口授),例如与心意形意拳相近的:称护寺看家拳,少林暗藏门,招式多以把称之,塌把,按把,赶把,靠把,戗把,挎把,搡把,带把,摈把,镶把,滚把,变把等等。讲究说话绣女一般出手猛虎下山。交手时手占当央,脚踏中门,进步跟步,偎身靠打。象形取意如龙爪虎扑,鹰眼猴脸虎心豹胆,鸡腿龙腰雷声手闪等等;与太极拳相似相近的如:彼不动我不动,彼一动我先动,阴阳合把,三照五齐,虚实分明,刚柔相济,粘粘连连,曲中求直,还有秘传柔以化势刚以打人的阴阳神变法(恕不详述)等等。为什么会有如此情况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探求。
其一,据河南台前姜楼村的碑文载:“清雍正年间,徐畏三又作徐文与泰安孙通字季宽以俗家弟子同习艺少林寺,凡十二年,孙公习软功后走沧州,徐公习硬功名佛汉拳传长垣贾云路,贾公传大名府赵金山……”。此说的根据,需要进一步考察。但是否可以这样推想:孙通所习秘宗拳是一门古老的拳种,为达摩祖师所创,习练者高手辈出,宋朝周侗精于此艺,所传弟子岳飞、林冲、卢俊义、武松等。岳飞(岳武穆)被认为是心意拳的创立者,卢俊义的弟子燕青被认为是秘宗拳(燕青拳)的传人,心意拳和秘宗拳同出一源。而徐文与孙通同习艺于少林寺(后孙通走沧州徐文留寺里创佛汉拳),很可能师从同一高僧,而高僧则是深通秘宗心意,那么佛汉拳与秘宗拳心意拳有渊源有关系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此推想是否能通尚待研究,起码这是所能见到的有文字记载的关于佛汉拳与心意形意拳关系的一个线索,一种新说。
其二,佛汉拳前辈(不止一人)曾讲,佛汉和太极是一门,同一部拳谱,太极为上半部,主柔,主健身,佛汉拳是下半部,主刚,善技击。此说显见不妥,但也说明一个问题,即佛汉拳将太极拳视为同门同谱,不予排斥,有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的可能。
其三,比较客观的说法见佛汉同门所著佛汉拳源流,讲佛汉拳“涉猎了中国古典哲学、医学、武学、人体力学,遵循佛家、儒家思想,特别吸收了道家太极阴阳学论,形成具有独特优点的拳学体系”。“……作为一个独立的门派在理、法、术、功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另外作为产生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传统文化。武术各门派其实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佛汉拳术除具有一般少林拳术特点和自己特色以外还和其他拳门有很多兼容相通之处,有很多方面与太极、行意有共同的要求。拳谱理论上亦有完全相同之处”。
据此我认为佛汉拳咸丰年间出于少林寺,初传人贾云露为河南长垣(现山东东明县)人,传播中心为河北大名,长垣大名与传习心意把的少林寺,心意拳的传播地河南南阳、洛阳,形意拳的传播地河北深县,太极拳的传播地河南焦作赵堡陈家沟,河北的广平均相距不远,几种拳相互影响,兼容相通是非常可能且符合情理的。
少林武当皆优秀,内家外家无优劣。且内外家武功的界限不是很清楚,有些拳种难说是内家外家的,如心意拳,形意拳,佛汉拳等。佛汉拳向来称少林内家拳不无道理,其实是继承了佛道文化和内外两家武功理法的。
综观以上所述,再次体现了佛道文化和内外家武功理法的融合。因此,几代佛汉拳前辈以及我师父所传佛汉拳有近似心意形意太极拳的功法心法,也就理所当然,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