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小众游戏吧 关注:118贴子:723
  • 8回复贴,共1

[转]国内玩家对欧美RPG六大认识“误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67db10100gccu.html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育我们:与人斗其乐无穷。现在不少论坛每天都有大批“战饭”活跃在各种经久不衰的论战上,比如美日RPG孰优孰劣。在我国,许多日系玩家从没接触欧美RPG,只是凭感觉和人云亦云的口口相传,对欧美RPG存在极大的误解,所以本人特地做摘出几个经典问题来为各位探讨。


IP属地:上海1楼2013-12-06 20:50回复
    2.龙与地下城是欧美RPG的主流
    国内另一个观点就是《龙与地下城》游戏是欧美RPG的主流。如果上个问题能够成立,这个也不在话下。但既然上面的认识是个误区,那么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探讨一下。欧美RPG最早有据可查的商业作品是1979年的《阿卡拉贝》,此后是1981年的《创世纪》和《巫术》。当然,它们都不是D&D RPG,第一个D&D正式授权的游戏是1988年的《光芒之池》,在这之前,如《创世纪》、《巫术》、《冰城传奇》、《魔法门》、《Quest of Glory》等都没采用D&D规则。88年以后,随着《光芒之池》的热销,确实产生了一波又一波的D&D游戏热潮,几年后Westwood还为所有RPG迷推出了《魔眼杀机》三部曲这样的不朽名作,但D&D强作迭出的同时其他游戏也没歇下脚步,《创世纪》在系统上不断推陈出新,加入了日夜转换,天气,NPC的作息脚本等设定,让它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魔法门》和《巫术》各自用军棍打下四百座军州,也不断推陈出新。《叛变克朗多》、《废土》等作我国玩家虽然都不熟悉,却也各领风骚好几年,此时D&D游戏只能算是一个重要分支。在90年代中的RPG衰落期,D&D RPG也跟着一起落难,丝毫没起中流砥柱的作用,Interplay的《坠于山下》,不仅在D&D RPG中倒数第一,在所有粪作中都算可圈可点,算是为那个时代划上了跌到谷底的句号。
    也许你会说,在黑岛崛起以后,相继推出了《博德之门》,《异域镇魂曲》,再加上《冰风谷》,D&D RPG确实在那几年成为主流。这当然没错,不过与其是D&D无人能比,倒不如说当年黑岛及其小弟Bioware的超强地位。在那几年,《魔法门》在6~7以后迅速衰落;《创世纪9》推出时Bug如云,是个“鱼在天上飞”的可悲半成品;Sirtech的《巫术8》把传统第一人称rpg推到一个前无古人,到现在看也是后无来者的高峰,却因为失去了销售渠道而倒下;让整个系列脱胎换骨,从小众玩物摇身一变成大众情人的《上古卷轴3》尚在妈妈Bethesda的娘胎里伸展它的小拳头,尚未临盆。这些品牌或是衰落,或是蓄势待发,黑岛和Bioware又把本身的强大实力全力倾注于D&D品牌的开发,才造就了D&D RPG一支独大的最辉煌时代。在我国,第三波的高质量汉化也大大降低了我国玩家接触欧美RPG的门槛,进一步造成了许多玩家的错觉,以为D&D游戏一直以来都是欧美RPG的主流。现在这几年,显然D&D游戏又回到了以前的位置,虽然《无冬之夜2》仍然是令人瞩目的作品,但在Bioware——目前它老人家早就不做D&D RPG了——和Bethesda的夹击下,声势实在弱了很多。其实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D&D游戏的主流是RPG”,就贴切多了,不过这个话题我们暂且不表,下回分解。


    IP属地:上海3楼2013-12-06 20:52
    回复
      4.博德之门无冬之夜等都是和大菠萝一样的arpg
      我上大学的时候玩《博德之门》,同学们过来一看,“哟,这是啥菠萝啊。”工作了无聊又装了《博德之门》,同事扫了一眼,说“还不如大菠萝。”同学玩《无冬之夜》的时候也和我抱怨“我点这么多他怎么只打一下?”当然《博德之门》和《暗黑破坏神》看起来确实接近,45度视角,类似的画风,鼠标点击拖拉,但这两类游戏却有本质的不同。大菠萝是Action RPG游戏,攻击动作和玩家的点击休戚相关,但是博德之门玩起来却更接近策略游戏,攻击和打断等按照游戏规则。比如说,《暗黑破坏神》中有个敌人攻击你或是发射火球,没事,离开攻击范围或是避开火球弹道就行了,它的结果是在碰撞检测发生的那一刻发生的;但在《博德之门》中,一旦系统确定有个什么攻击或是魔法命中你——这在砍下或发射魔法的那一瞬间往往就已决定了,就算你逃到天涯海角,翻个十万八千里的筋斗或者像终结者那样回到过去,刀伤或魔法仍然会像前世结下的冤家如影随形,准时让你尝到这笔孽债的滋味——这就是ARPG和RPG区别。《博德之门》和《暗黑破坏神》的差别犹如鲸类和鱼类,虽然外表看起来差不多,但内部器官完全不同。


      IP属地:上海5楼2013-12-06 20:54
      回复
        6.欧美RPG没有剧情,只有任务
        拜《暗黑破坏神》所赐,许多玩家认为《博德之门》既然长的和它很像,那么玩起来一定也差不多。于是乎许多人又开始想当然,把《暗黑破坏神》那套剧情模式硬套到《博德之门》上,就是接任务跑出营地后开始耍宝,三光怪物后回家交差。这几年流行的网络游戏更是加深了此类印象。但就如刚才所说,它们的差别犹如鲸和鱼类,虽然看上去接近,但内部却有极大的差异。《暗黑破坏神》和正统的欧美RPG对比,将对话和任务极度简化,,早就从量变到质变,分道扬镳。
        很多人都把这句话奉为金科玉律:“日式RPG的精髓在于剧情,欧美RPG的精髓在于扮演”,然后又引申为“日式RPG就是欣赏带战斗的电子小说,欧美RPG就是到处流窜作案”,其实不少欧美RPG的剧情远比这些人脑补来的强大。首先,日本RPG远非我们“RPG剧情的精髓就是故事”这样简单。《最终幻想》和《勇者斗恶龙》系列中都提供了大量交通工具,飞空艇可以把玩家带到去不了的地方触发任务;DQ每提供一个新的交通工具,能探索的地图就更大。至于另一个系列《浪漫沙加》中,一些作品简直不像日式RPG,玩家必须到处奔波来触发各种繁复的支线。在《最终幻想7》里,“克劳德女装”,“游乐场约会”等事件的人员搭配也都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一个隐藏参数“好感度”来决定。对很多日式RPG迷来说,他们的“剧情观”就等于“欣赏观看剧情”,这些小细节只是深度粉丝津津乐道的趣闻,但对欧美RPG制作者来说,却是让玩家深入影响剧情的好办法。《博德之门2》的开发手记中保证他们会学习《最终幻想7》深挖NPC关系的先进经验,果然在该作中增加了海量的角色互动——队友任务,主角与异性角色的罗曼史,让该思路发扬光大。游戏上市后,主角和队友的丰富互动不止塑造了一大批令人没齿难忘的角色,也是玩家交口称赞的一大亮点。
        除了某些玩家脑补,把《暗黑破坏神》的剧情模式到处生搬硬套,欧美RPG的攻略也大大加深了玩家这方面的印象。因为任务的解决途径众多,为了完整表达游戏内容只能列出大致的解决办法,无法写出日式RPG那样的“小说攻略”。这些被剥离了血肉的骨头乍看上去确实单调乏味,不过如果日式RPG也按照这样的格式写,我们看到的也无非是“主角到A城与B对话,发现了C的阴谋,战斗后获得了道具D,交还给B……”。任何游戏按照这样的形式写攻略,都会给人留下刻板枯燥的印象。网络游戏的“自由”也给了玩家对欧美RPG的“自由”产生了理解偏差,不少玩家认为网络游戏升级加点加技能可选,就不逊于单机RPG;允许PK,自由组队,任务众多,于是便是“自由”了;NPC变成了真实玩家,可以与之聊天互动,于是乎自由度更在“欧美单机RPG”之上了。且不说网络游戏中玩家的一句话就会破坏整体世界观观感,欧美RPG的“自由”也和这些玩家理解的并不相同,甚至这些RPG实现“自由感”的办法都互不相同。以Bioware和Bethesda为例,从《博德之门》到《质量效应》,Bioware的游戏都有着一条明确的主线,玩家不管怎么玩,对各个事件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都不会影响游戏的主流程顺序。《博德之门2》中黑暗精灵城市一役,玩家之前的选择会影响最后对话和敌对阵营的不同,虽然会导致结果的变化,但最后矛盾爆发进行决战这个事件是必定经过的,但玩家通过选择站在何方获得了极大的参与感与代入感;而Bethesda的游戏,是一条简单主线和一个庞大的世界,玩家在其中就像学分制大学,只学必修课是远不够毕业的。为了玩通游戏,玩家还必须完成大量的支线任务,从而获得探索世界的乐趣,不少任务也提供了大量备选解决方案。因为游戏体制不同,对比网游,单机游戏本身就为人物培养的自由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如果网游中一个盗贼能独自潜入副本,在最终BOSS身边偷得珍贵道具,或者一个吭蒙拐骗的骗子靠自己如簧巧舌就让敌方放下武器,估计会让其他职业的玩家暴跳如雷,但在单机模式下却为玩家提供了截然不同的游戏体验,值得他们多次游戏。
        除了玩家有一定能力影响流程和多途径人物培养,我认为欧美RPG的“自由感”还在于NPC的脚本设置。日式RPG的NPC基本都是“对话罐子”,除了对话还是那几句对话;80年代的欧美RPG也是如此,但是此后他们开始通过脚本给每个NPC加上自己的作息与对玩家行为的反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到主角翻箱倒柜会自动出现警卫。试想某宅一句”抓小偷啊”,捕快将李逍遥团团围住的情形?现在欧美RPG更进一步引入环境互动,《哥特帝国》的农民知道拿起锄头保护自己的财产,《巫师2》视频中的居民看到被主角轰倒的房子知道上去围观并啧啧称奇。许多人把欧美RPG迷的优点统归为“自由”,但细分起来,“能够影响故事流程”,“多样化的角色培养”,“NPC与幻境的互动”,这三点结合起来才是拖动“自由感“的三驾马车。至于“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想干嘛干嘛”并非最为重要,否则Bioware那些有明确剧情走向的RPG绝不会活到现在——他们的游戏还有剧情自由度越走越窄的趋势。


        IP属地:上海7楼2013-12-06 20:55
        回复
          Jrpg和Wrpg均我所爱,前者各种异想天开的世界观,复杂多样的系统,看着顺眼的人设,后者深遂的内涵,力求真实的各种细节,让人有一种这个世界是真正存在的想法。说日式幼稚和说西式没剧情的人,其实就根本没认真通过一款游戏。就像我一个朋友,根本分不清Jrpg和Wrpg这两个概念,判断一个游戏好不好是以画面是不是比Cod5好,是不是3D建模为标准,他说他喜欢玩Rpg,说玩游戏喜欢看字,结果他看见《质量效应3》都嫌字太多了。在中国,车枪球才是王道。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12-07 09:01
          回复
            同样,国内玩网游的看不上玩单机的,玩单机的看不起玩网游的,连个平台都要分Pc狗和主机狗,索狗和任狗,正版狗和盗版狗,油画般的画质和满屏游戏性,真的很可笑。新成长起来的玩家在家里,在学校唯我独尊惯了,导致不懂谦让,自己喜欢的才是最牛的,网络喷子日益壮大,以单机游戏吧为杰出代表,把国人缺乏修养的嘴脸暴露无疑。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12-07 09:13
            回复
              总体来说,这文主要是为Wrpg正名。我工作了才开始大量接触“单机游戏”,很少有我玩不下去的游戏,一年能出去旅行的时间不多,每到一处我喜欢住个两三天,细细体会,玩游戏也是如此,慢慢玩,多看看细节,把自己代入进去,身不能往但心往之。认真的玩过后,很多“烂游戏”也变好玩了。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12-07 09:27
              收起回复
                作为一个博爱rpg党,挺喜欢这篇文章。


                IP属地:马来西亚12楼2014-01-10 22: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