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式看NBA篮球直播是96年,喜欢马刺是从99年,成为死忠是03年,14年了,给你们说说马刺的变化,战术的演变!
说马刺战术体系,不能不提到的三个人,鲍勃希尔,拉里布朗,格雷格波波维奇,2005年总决赛,都说他和拉里·布朗是师徒对掐,以为马刺哲学源出布朗,不免想得左了。通常提到马刺,很多球迷想到的是沉闷的半场阵地,然后想当然的就认为半场阵地就是缓慢难看的代名词。
马刺为避攻防两端的失误,讲求半场阵地攻防。但在半场攻防中,马刺一向以迅疾流畅为要务。从约翰逊、艾利,埃利奥特到帕克、吉诺比利,邓肯、埃尔森,马刺挑人,找的都是些机动灵活、处理球简洁的球员,无非为了一快二稳。也因此,马刺并不多拉里·布朗式双掩护交叉这种冲撞系干活。看一下马刺球员体格:除了一两个矮胖子外,全是瘦长条子。无非是为了快速转移球和阵容强机动性。
波波维奇在签人时,一直倾向于稳,不愿意有巨大变化。一个良好的团队构架很难建立,大幅度动摇未免赌博。因此,波波维奇的变化步骤都是在悄然中完成,以最符合球队结构的目的来选人。小将军艾弗里·约翰逊所以得球队之宠,在于他的责任心和态度:在飞机上,他都会跑来和教练一起看录象做比赛准备,并负责传达;大卫·罗宾逊在职业生涯后期,担任起了球队发言者的作用。
然后说说马刺世纪初的立身之本防守!
马刺一向要求前场大个子在对方抓到后场篮板后相机干扰,控制对方长传急攻。半场防守中,马刺并不推崇帕特·莱利及其弟子们的半场领防、紧逼、大量身体接触的无球防守和频繁轮转。鲍勃·希尔遵循拉里·布朗的规则,推崇“抑制对手突破,逼迫对手跳投”的策略。可是,波波维奇却更进一步,更细化了一步。
波波维奇对球场中路和边路,划分得更细。他痛恨对手在罚球线正面晃悠,喜欢把对手朝边线逼迫。理由不难解释:无论是勒布朗还是隆多,在罚球线上都幸福无比:可投可突,尤其是视野宽阔可以任意传球。逼他们到边路时,视野狭窄传球受限,边线又可以用来帮忙限制他们的活动。因此,波波维奇要求马刺全队将对手朝边路压迫,禁止中路切入。
马刺也不喜欢帕特·莱利或范甘迪式的强侧三人轮转。球员协防越多,对队友轮转补位的要求就越大。因此,过多协防会使队友轮转压力加大,需要控制。这也是马刺将对手朝边线逼迫的用意之一:对手处于边线,传球视野狭窄,己方队员补防时对手不易找到空位队友来转移球。
马刺会尽力把对手的持球队员逼向边线,最近的外线球员依然不放空,内线球员自弱侧补防。对手会在底线的禁区边陷入一打二的窘境。这是马刺的防守基本哲学:堵中放边,诱对手入边线陷阱后,依靠弱侧内线协补局部二打一,逼迫对手在视野狭窄的情况下转移球,尽力使对手失误或减缓传递速度。因此,马刺需要球员的机动力。海军上将、邓肯或埃尔森这类不够横练筋骨但移动迅速的内线,是弱侧补防的关键。而鲍文、吉诺比利、芬利这类不够强健但移动迅速、回追及时、位置感好的老辣型防守者,是把对手朝翼侧逼、制造陷阱、完美包夹的好猎手。
说完世纪初的防守,来说说当时的进攻
马刺半场的主打战术要求速度。无论快攻成功与否,内线都必须第一时间占据对手禁区45度的点,强侧迅速站成类似于三角进攻起手式的边线三角落位。当然,马刺没有三角进攻那么多变,众人角色鲜明:控卫站高位,两射手二底角落位。强势的低位攻击手落禁区45度点,而另一位内线则在弱侧三分线附近接应。在2003年,马刺的经典进攻套路即是:强侧三角,帕克高位,鲍文底角,邓肯45度背身要球。弱侧罗宾逊站高位而杰克逊站底角。鲍文给球邓肯后迅速穿越底线至弱侧底线,杰克逊,帕克和鲍文犹如钟面三根指针一样做无球跑动。邓肯接球后做进攻决策:自己背身强攻?还是分球给队友射三分?邓肯第一波进攻不成则回球弧顶,杰克逊、帕克利用罗宾逊的高位策应做第二波进攻!
随着罗宾逊,鲍文退役,邓肯逐渐老化,马刺的低位强攻越来越少,射手大幅度深切后做闹钟指针旋转的接球远射或高位挡拆进攻日渐增多,帕克逐渐成熟,使得马刺慢慢开始以邓帕挡拆或邓肯的高位策应作为进攻发起核心体系!
而到了这里,是认清邓肯真正价值的时刻了。
马刺的防守体系,要求位置感绝佳、弱侧补位及时的内线,而这样的内线大多瘦弱不堪保护禁区;马刺的进攻体系,要求能够低位背打的强势巨人,还要求这个巨人能够做高位策应,能够审时度势的传球,能够代替帕克成为球队的实际指挥者。
一个位置感既好、弱侧补位迅速、居然还不瘦弱、居然还能低位强打、居然还能够高位策应、居然还被比尔拉塞尔称赞为“最有效率的无球者,最好的内线组织轴心”,这么多挑剔的要求最后还能这么凑巧落在一个人身上。最后,这个满足你一切幻想的人还能够保持健康和谐平静的支撑马刺达十六年之久。实际上,马刺体系谈不上延续性,可以直接命名为“蒂姆邓肯体系”。因为离了邓肯,这套自内而外的大纲根本无从谈起。
这就是波波维奇说“邓肯退役后十秒钟我就退休”的真正含义了。
原文地址:http://tieba.baidu.com/p/2738844724
说马刺战术体系,不能不提到的三个人,鲍勃希尔,拉里布朗,格雷格波波维奇,2005年总决赛,都说他和拉里·布朗是师徒对掐,以为马刺哲学源出布朗,不免想得左了。通常提到马刺,很多球迷想到的是沉闷的半场阵地,然后想当然的就认为半场阵地就是缓慢难看的代名词。
马刺为避攻防两端的失误,讲求半场阵地攻防。但在半场攻防中,马刺一向以迅疾流畅为要务。从约翰逊、艾利,埃利奥特到帕克、吉诺比利,邓肯、埃尔森,马刺挑人,找的都是些机动灵活、处理球简洁的球员,无非为了一快二稳。也因此,马刺并不多拉里·布朗式双掩护交叉这种冲撞系干活。看一下马刺球员体格:除了一两个矮胖子外,全是瘦长条子。无非是为了快速转移球和阵容强机动性。
波波维奇在签人时,一直倾向于稳,不愿意有巨大变化。一个良好的团队构架很难建立,大幅度动摇未免赌博。因此,波波维奇的变化步骤都是在悄然中完成,以最符合球队结构的目的来选人。小将军艾弗里·约翰逊所以得球队之宠,在于他的责任心和态度:在飞机上,他都会跑来和教练一起看录象做比赛准备,并负责传达;大卫·罗宾逊在职业生涯后期,担任起了球队发言者的作用。
然后说说马刺世纪初的立身之本防守!
马刺一向要求前场大个子在对方抓到后场篮板后相机干扰,控制对方长传急攻。半场防守中,马刺并不推崇帕特·莱利及其弟子们的半场领防、紧逼、大量身体接触的无球防守和频繁轮转。鲍勃·希尔遵循拉里·布朗的规则,推崇“抑制对手突破,逼迫对手跳投”的策略。可是,波波维奇却更进一步,更细化了一步。
波波维奇对球场中路和边路,划分得更细。他痛恨对手在罚球线正面晃悠,喜欢把对手朝边线逼迫。理由不难解释:无论是勒布朗还是隆多,在罚球线上都幸福无比:可投可突,尤其是视野宽阔可以任意传球。逼他们到边路时,视野狭窄传球受限,边线又可以用来帮忙限制他们的活动。因此,波波维奇要求马刺全队将对手朝边路压迫,禁止中路切入。
马刺也不喜欢帕特·莱利或范甘迪式的强侧三人轮转。球员协防越多,对队友轮转补位的要求就越大。因此,过多协防会使队友轮转压力加大,需要控制。这也是马刺将对手朝边线逼迫的用意之一:对手处于边线,传球视野狭窄,己方队员补防时对手不易找到空位队友来转移球。
马刺会尽力把对手的持球队员逼向边线,最近的外线球员依然不放空,内线球员自弱侧补防。对手会在底线的禁区边陷入一打二的窘境。这是马刺的防守基本哲学:堵中放边,诱对手入边线陷阱后,依靠弱侧内线协补局部二打一,逼迫对手在视野狭窄的情况下转移球,尽力使对手失误或减缓传递速度。因此,马刺需要球员的机动力。海军上将、邓肯或埃尔森这类不够横练筋骨但移动迅速的内线,是弱侧补防的关键。而鲍文、吉诺比利、芬利这类不够强健但移动迅速、回追及时、位置感好的老辣型防守者,是把对手朝翼侧逼、制造陷阱、完美包夹的好猎手。
说完世纪初的防守,来说说当时的进攻
马刺半场的主打战术要求速度。无论快攻成功与否,内线都必须第一时间占据对手禁区45度的点,强侧迅速站成类似于三角进攻起手式的边线三角落位。当然,马刺没有三角进攻那么多变,众人角色鲜明:控卫站高位,两射手二底角落位。强势的低位攻击手落禁区45度点,而另一位内线则在弱侧三分线附近接应。在2003年,马刺的经典进攻套路即是:强侧三角,帕克高位,鲍文底角,邓肯45度背身要球。弱侧罗宾逊站高位而杰克逊站底角。鲍文给球邓肯后迅速穿越底线至弱侧底线,杰克逊,帕克和鲍文犹如钟面三根指针一样做无球跑动。邓肯接球后做进攻决策:自己背身强攻?还是分球给队友射三分?邓肯第一波进攻不成则回球弧顶,杰克逊、帕克利用罗宾逊的高位策应做第二波进攻!
随着罗宾逊,鲍文退役,邓肯逐渐老化,马刺的低位强攻越来越少,射手大幅度深切后做闹钟指针旋转的接球远射或高位挡拆进攻日渐增多,帕克逐渐成熟,使得马刺慢慢开始以邓帕挡拆或邓肯的高位策应作为进攻发起核心体系!
而到了这里,是认清邓肯真正价值的时刻了。
马刺的防守体系,要求位置感绝佳、弱侧补位及时的内线,而这样的内线大多瘦弱不堪保护禁区;马刺的进攻体系,要求能够低位背打的强势巨人,还要求这个巨人能够做高位策应,能够审时度势的传球,能够代替帕克成为球队的实际指挥者。
一个位置感既好、弱侧补位迅速、居然还不瘦弱、居然还能低位强打、居然还能够高位策应、居然还被比尔拉塞尔称赞为“最有效率的无球者,最好的内线组织轴心”,这么多挑剔的要求最后还能这么凑巧落在一个人身上。最后,这个满足你一切幻想的人还能够保持健康和谐平静的支撑马刺达十六年之久。实际上,马刺体系谈不上延续性,可以直接命名为“蒂姆邓肯体系”。因为离了邓肯,这套自内而外的大纲根本无从谈起。
这就是波波维奇说“邓肯退役后十秒钟我就退休”的真正含义了。
原文地址:http://tieba.baidu.com/p/2738844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