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疤痕吧 关注:56贴子:271

疤痕的治疗方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疤痕不仅难看,对自信心也有影响,疤痕对爱美者的影响非常大,有的累及工作,甚至影响婚姻。有碍社交。就像无形的枷锁,将疲惫的心紧紧束缚。去疤痕的方法有哪些? 整形美容专家表示:去疤痕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解除疤痕阻碍,恢复肌体正常功能;另一方面是疤痕美容修复,尽可能的让疤痕变淡、变浅。不同的疤痕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案。
1、手术切除缝合法 具体需根据疤痕的大小、位置、深度,除了单纯地切除缝合的方法之外,还有Z字形整形手术、W字形整形手术等。这是指以W或Z字形形状缝合疤痕部位,也就是说如果疤痕与皱纹成直角的话会显得越发地明显,此时如果改变疤痕的方向与之与皱纹的方向相同的话就不会那么明显了。疤痕的矫正手术要在治疗完疤痕之后的半年或一年之后进行为宜。
2、自体软组织扩张术 这一技术不仅可以提供与缺损区域皮肤软组织色泽、质地、功能近似的充裕的皮肤软组织供组织缺损的修复和再造所用,而且又克服了过去传统方法遗留供区继发性缺损的弊端,不仅可以达到功能上的复原治疗目的,而且也可以取得美容性康复。是目前理想的治疗皮肤组织缺损的整形外科手段
3、皮肤移植法 采用皮肤移植的方法进行矫正。在进行皮肤移植手术的时候,所使用的皮肤是患者自身的皮肤。如果采用其他人的皮肤的话,因为排异反应的缘故手术一般不会取得成功,切割均匀厚度的皮肤之后,皮肤的移植根据所移植的皮肤的厚度分为表皮移植法、全层移植法和中间层移植法。在进行移植手术的时候,因为各部位皮肤的性质都不太一样,为了不使其凹陷或突起,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压迫移植部位的特殊治疗。


1楼2013-11-29 17:08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12-01 10:27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7楼2013-12-01 15:21
      收起回复
        瘢痕的分类
        (一) 表浅性瘢痕 是因皮肤受轻度擦伤,或由于浅Ⅱ度灼伤,或皮肤受表浅的感染后所形成的,一般累及表皮或真皮表层。疤痕表面粗糙,有时有色素改变。局部平坦、柔软,有时与周边正常皮肤界限不清。一般无功能障碍,不需特殊处理。


        10楼2013-12-01 15:32
        回复
          (二) 增生性瘢痕 凡损伤累及真皮深层,如深Ⅱ度以上灼伤、切割伤、感染、切取中厚皮片后的供皮区等,均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瘢痕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局部增厚变硬。在早期因有毛细血管充血,瘢痕表面呈红色、潮红或紫色,以痒和痛为主要症状,甚这可因搔抓而致表面破溃。在经过相当一段时期后,充血减少,表面颜色变浅,瘢痕逐渐变软、平坦,痒痛减轻以致消失,这个增生期的长短因人和病变部位不同而不同。


          11楼2013-12-01 15:33
          回复
            (三) 萎缩性瘢痕 萎缩性瘢痕(atrophic scar),其损伤累及皮肤全层及皮下脂肪组织,可发生与大面积Ⅲ度灼伤 、长期慢性溃疡愈合后,以及皮下组织较少部位如头皮、胫前区等受电击伤后。瘢痕坚硬、平坦或略高于皮肤表面,与深部组织如肌肉、肌腱、神经等紧密粘连。瘢痕局部血液循环极差,呈淡红色或白色,表皮极薄,不能耐受外力摩擦和负重,容易破溃而形成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有恶变的可能性。萎缩性瘢痕具有很大的收缩性,可牵拉邻近的组织、器官,而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


            12楼2013-12-01 15:33
            回复
              左手大鱼际就是随身携带的救心丸。如果突然心悸、心绞痛、胸口憋闷,特别不舒服,马上用大拇指的指尖掐揉大鱼际。用重力狠狠地掐九下。用这个方法急救,心脏不好的人每天必做的安心之法。


              14楼2013-12-06 14:59
              回复
                营养是指人体获得和利用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食物中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称为营养素。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摄入量达到EAR水平时可以满足群体中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对个体可以满足自身50%需要,缺乏的可能性为50%。推荐摄入量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人体的需要;适宜摄入量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可能高于推荐摄入量,不如推荐摄入量精确;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当摄入量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时,发生毒副作用的危险性增加。


                15楼2013-12-09 16:3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营养素分为:能量;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微量营养素(矿物质,
                  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维生素);其他膳食成分(膳食纤维、水)。
                  儿童由于生长发育快对营养需求高,而自身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完善,正确的膳食行为有待
                  建立,处理好这些矛盾对儿童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16楼2013-12-09 16:40
                  回复
                    人体能量代谢的最佳状态是达到能量消耗与能量的摄入的平衡,能量缺乏和过剩都对身体健康不利。儿童总能量消耗量包括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热力作用、生长、活动和排泄5个方面。能量单位是千卡(kcal),或以千焦耳(kJ)为单位,lkcal=4.184kJ,或1kJ=0.239kcal。


                    17楼2013-12-09 16:41
                    回复
                      糖类 为供能的主要来源。常用可提供能量的百分比来表示糖类的适宜摄入量。2 岁以上儿童膳食中,糖类所产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5%~65%。保证充分糖类摄入,提供合适比例的能量来源是重要的,如糖类产能>80%或<40%都不利于健康。糖类主要来源于粮谷类和薯类食物。


                      18楼2013-12-09 16:42
                      回复
                        小儿年龄分期
                        (一)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共40周。胎儿的周龄即为胎龄,或称为妊娠龄。母亲妊娠
                        期间如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包括感染、创伤、滥用药物、接触放射性物质、毒品等,以及营
                        养缺乏、严重疾病和心理创伤等都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流产、畸形或宫内发育
                        不良等。


                        19楼2013-12-10 16:38
                        回复
                          (二)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之前,按年龄划分,此期实际包含在婴儿期内。由于此期在生
                          长发育和疾病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且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因此单独列为婴儿期中
                          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此期间,小儿脱离母体转而独立生存,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根本的变化,
                          但其适应能力尚不完善。此外,分娩过程中的损伤、感染延续存在,先天性畸形也常在此期表
                          现。


                          20楼2013-12-10 16:38
                          回复
                            (三)婴儿期
                            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此期是生长发育极其迅速的阶段,因此对营养的需求量相
                            对较高。此时,各系统器官的生长发育虽然也在继续进行,但是不够成熟完善,尤其是消化系
                            统常常难以适应对大量食物的消化吸收,容易发生营养和消化紊乱。同时,婴儿体内来自母体
                            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各种感染和传染性疾病。


                            21楼2013-12-10 16:3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五)学龄前期
                              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此时体格生长发育速度已经减慢,处于稳步增长
                              状态;而智能发育更加迅速,与同龄儿童和社会事物有了广泛的接触,知识面能够得以扩大,
                              自理能力和初步社交能力能够得到锻炼。


                              23楼2013-12-11 11: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