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讨论抱团聚圈的目的,因为动机太宽泛,几个字说不清楚。很多时候圈子的形成,并不带有显著的目的性,圈子的意义往往是在成团之后,是群体行为综合导向的结果。
下面只谈自己对圈子生态结构看法。
所谓圈子,并不是每个人和所有人都产生联系,而是每个人仅和部分人产生联系与互动,最后大家彼此间相互搅基(啊 写错了 是交集 = =b)串联成网,就是圈子了。无法形成稳定网络的群体自然会所谓”蒸发式降温“。
构成网络的关键在于节点。圈子的节点自然是人,对于节点人物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1、有魅力的精神领袖(核心节点)。想形成一个圈子首先必须有人站出来,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小撮人,总之要有吸引光环。形成圈子雏形首先要有亮点让人聚集,这个亮点可以是具体人,也可以是一个概念,但概念总归是要落在个别人或一群人身上予以体现。没有这样的人,都形不成圈子,别说散了。
2、对特定话题理解深刻的内行(信息节点)。闲聊归闲聊,但总要有个方向和氛围,专家就是交流中信息质量的保证,是产生思维火花与碰撞的关键。人类通过沟通相互理解认识,彼此承认。沟通的一个要素就是有意义的信息交换。有一搭没一搭泛泛而谈的地方,聊不出内容,没话说了,自然就散了。
3、积极的活动家(沟通节点)。不管什么圈子,都需要有人来活跃氛围,引出话题,调剂情绪,保持一定的交流频度和热度,同时他们还要接引吸纳新人,加速新人融入,维系老人关系,没了他们的组织,圈子容易各自派系,两两私交;缺乏群体交互,自然容易散。
此外,圈子关系还需考虑两个概念:
“二八原则”:即积极参与者永远只是群体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是旁观者;如何调动这些旁观者需要小部分积极分子加以努力。
“邓巴数”,即人类所能维护的社交网络人数上限是148人,其中能保持协作和有效互动的是35人,紧密联系15人;所以圈子过大必然离散,小圈子则由于名额已满无法挤入。与之印证的是,一个大圈子中积极人物大概30出头,彼此间相互熟悉知根知底整日互动的大概十来名,最后圈子核心约莫4、5人。
总之呢,一个健康的圈子,是由一个或几个人组成凝聚核心,话题专家们构筑信息节点,活动家们串联圈子的各个成员保持有效互动,最后形成一个良性的交流体系。
蒸发式降温,要么圈子无法构筑1、2类节点导致人员散逸,要么是缺少第三类节点导致圈子排外、分化,要么是圈子人数超越邓巴数后自然分裂。
——————————————————————————————————————————
放到后面的话:
回答里有人说获取,但获取太狭隘,感觉从“需求层次理论”展开更有说服力。
也有人说学习成长,但成长靠的是紧密强关系,但这并不对应社交圈的泛关系,略偏颇。
如果我来分析动机的话,大概会从成长、成就、归属来说。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有空了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