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都很清楚你的问题在哪了,有什么好问的。
我说句实话,你不转变你的学习方式,你去听北大的课对你也没什么用,因为现在大学本质是在自己领悟的过程中,别人给你关键性的指点,启发你或者避免你误入歧途。
而现在你的学习方式看着很辛苦,其实你根本就没用脑子,背诵是最简单最机械的脑力劳动。自己的领悟都没有,别人给你再多指导,你也学不会自己去思考。
我不是什么数学家,就是一个普通人,求学路上也有很多很多艰辛和困难。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一个普通人怎么克服这些困难,怎么真正的提高自己,而不是只是应付考试。
首先书上的概念先不要背,看他的思路过程,推论自己推一推。然后例题自己先不看答案,先自己去做,发现不会做了以后不要马上看答案,再努力想想怎么做。最后看答案,只要你能看明白即可,千万不能背。
这样一般你把这个部分看完第一遍的时候,你对那些定理什么的只是初步的了解,所以这时候再看一遍,这次也千万不要背,重点在领悟其内在结构以及逻辑,为什么这个事情是这样的。
然后这个时候可以开始做题,跟例题一样,先自己去做。如果发现有相关概念忘了,打开书一边看概念一边做,而不是返回去背概念(很重要!),如果发现还是做不出来,一定要再想一想(很重要!),有时可以借助参考下例题的思路。实在做不出来了再看答案。这个时候首先你要看懂答案的思路,再接着对照答案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做出来或者做错了(很重要!),一般来说做不出来有如下原因:1.某些基础知识的缺失。 把这些基础知识补上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机械背诵。2.对现学概念领悟不够。反思为什么自己没有领悟到那一步,努力探寻问题的根源。比如利用随机过程的平稳增量性来解随机过程的均值问题,表面上是你没有理解随机过程的平稳增量性从而做不出来(这时候你往往又回去背书了吧!),但根源可能是你对概率论的基础理解不透彻,导致你在解题过程中无法联想到使用平稳增量性来解题。然后仔细想想自己可以构建一个怎样的思路。(注意,是自己怎么去想,而不是按照什么套路解题,这两者区别很大!)
用这个方法做典型的最多二三十道题,你就能体会到这些题都是在利用了原理的一些什么东西。这时候你再根据自己的这些缺失,再尝试着去更深的理解原理本身。
当你觉得你通过以上过程掌握了以后,其实你才刚刚完成了学习的过程,学习跟考试有时候是两码事。训练考试无非就是机械化、量化、总结套路式的训练了,实在没什么好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