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外观造型极像塔,故俗称《石塔》。
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内南大街与石塔路交汇处中心。这里原是唐代开元寺的旧址,寺院早年毁坏,现仅存经幢。
幢建于北宋仁宗(赵祯)景佑五年(1038年),有礼宾副使、赵州人王德成督办,赵州人何兴、李玉等创建。
经幢通高约18米,共7级,是我国现存石经幢中最高大的一座。它坐北朝南,平面成八角形,建在一个方形石基上。石基束腰部分周围刻有“妇女掩门”图像,四角刻有金刚力士,形象健美。台基上是八角形束腰式须弥座,周围雕刻伎乐、神佛、菩萨、蟠龙、莲花等。台基以上第一节为仰莲式双层出檐,烘托出幢体,以上各节出檐呈八角形,上刻有狻鲵等动物形象及各种花卉装饰,刻功精细。经幢一、二、三层刻有楷书和篆书的陀罗尼经文,其余各层,满刻佛教人物、经变故事、狮象动物、建筑花卉等图案,极富装饰性。幢顶以铜质火焰珠宝为刹,衬托着花岗岩雕成的幢身,显得轮廓秀丽,挺拔刚劲,展现了宋代造型艺术的高度成就。
五级和六级之间饰花盖,形制虽为一般,但雕刻精湛。
六级之上饰八角亭状,亭顶饰圆锥形幢刹,为铜质火焰宝珠。
关于此经幢,历代金石专著多有著叙。据记载,此经幢经文书法出自善书者剧如锡之手。书体秀丽。
此经幢现保存良好,雕塑完整,刻字清晰。
赵县陀罗尼经幢不仅是古代建筑形式的突出实例,而且对研究我国北宋时期的佛教和雕刻艺术有很大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北宋书法的宝贵资料。
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内南大街与石塔路交汇处中心。这里原是唐代开元寺的旧址,寺院早年毁坏,现仅存经幢。
幢建于北宋仁宗(赵祯)景佑五年(1038年),有礼宾副使、赵州人王德成督办,赵州人何兴、李玉等创建。
经幢通高约18米,共7级,是我国现存石经幢中最高大的一座。它坐北朝南,平面成八角形,建在一个方形石基上。石基束腰部分周围刻有“妇女掩门”图像,四角刻有金刚力士,形象健美。台基上是八角形束腰式须弥座,周围雕刻伎乐、神佛、菩萨、蟠龙、莲花等。台基以上第一节为仰莲式双层出檐,烘托出幢体,以上各节出檐呈八角形,上刻有狻鲵等动物形象及各种花卉装饰,刻功精细。经幢一、二、三层刻有楷书和篆书的陀罗尼经文,其余各层,满刻佛教人物、经变故事、狮象动物、建筑花卉等图案,极富装饰性。幢顶以铜质火焰珠宝为刹,衬托着花岗岩雕成的幢身,显得轮廓秀丽,挺拔刚劲,展现了宋代造型艺术的高度成就。
五级和六级之间饰花盖,形制虽为一般,但雕刻精湛。
六级之上饰八角亭状,亭顶饰圆锥形幢刹,为铜质火焰宝珠。
关于此经幢,历代金石专著多有著叙。据记载,此经幢经文书法出自善书者剧如锡之手。书体秀丽。
此经幢现保存良好,雕塑完整,刻字清晰。
赵县陀罗尼经幢不仅是古代建筑形式的突出实例,而且对研究我国北宋时期的佛教和雕刻艺术有很大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北宋书法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