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公吧 关注:28贴子:793
  • 1回复贴,共1

转贴:朱清时先生访谈_南师怀瑾吧_百度贴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访谈内容是关于南怀瑾老师.

朱清时先生访谈_南师怀瑾吧_百度贴吧

内容来自:百度



1楼2013-11-25 11:44回复
    (作者: 王国平) 本文来源于网络
    (2012年8月2日上午10时35分至11时52分)
    王国平:你第一次接触南老师的作品是什么时候?
    朱清时:我见到南老师是2004年,第一次。我以前也没有接触过他的作品,我一直在搞理工科的,到我当中科大校长时,内心就起了一种愿望,就是中国社会需要一种信仰来支撑。我看现在的学生和我们以前不一样,跟过去我们当学生的状态不一样,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心中有一种信仰在支撑,所以学习跟自己的个人修养很容易(被)教育和提升。现在的学生很难了,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信仰支撑。所以那个时候,我对中国佛学有了一种内心的尊重,佛学不管怎么样,它教人行善,它教人畏惧因果,对社会是一件好事,我自己是一个自然科学家,我也很想用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各种成果给佛学当初预言的自然界的各种情况两者联系起来,做一个对比,所以我就去拜访南老师去了。有人给我介绍说,南老师可能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是佛学最高水平的代表,那个时候我还没有真正读过南老师的书。2004年,我就去上海拜访南老师去了。
    王国平:当时是谁陪您去的?
    朱清时:是中科大的一个教授,他跟南老师很熟悉。从那次见了南老师之后,我突然就发现,我们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个人,他对古今的了解可以说没有人可比,没有人可及,他的智慧从我们这一代人来看,只能仰视,他随口而出的这些诗词和佛学的偈颂都是用诗词形式的,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讲,都是高深莫测的。自从这次见面以后,我心中就有一个愿望,像这样一个,已经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智慧的老人啊,见一次就少一次,我不能失去这个机会。所以从那一年开始,我就一有机会就到他这里来,一有机会就到他这里来。2004年7月下旬,我应他的邀请,以中科大和太湖大学堂(筹)的名义联合举办了一次认知与生命科学的研讨会。在太湖边的一个酒店里,为期10天,围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主题,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做了研讨,这次课程有录像在。从那次研讨会以后,我就发现了南老师的另一面,其实他这个人啊,是非常尊重科学的,他尽管对佛学了解很深,但是他始终相信科学和佛学是一回事,因为佛学跟科学都在解释宇宙,只不过用不同的方法而已,他认为佛陀释迦牟尼当时讲经的时候,是设法用当时科学的最高成就来讲的,他的《楞严大义今释》等都是用了当时最高的科学成就来讲,他相信佛陀生在当代,一定会用当代最高自然科学成就来重新讲经,他一直这样看。这次会之后,把我、南老师与太湖大学堂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次会之后,我就发现了我一生的一个目标,就是把自然科学和佛学深奥的道理比较起来,看看中间有多少地方能够有联系。我们共同的愿望是,希望参考佛学等传统文化,开辟自然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同时,用自然科学去解释佛学的道理,启迪大家的思维与反思。这样呢,能够便于把佛学的真实道理重新在社会上普及,现在的社会信仰佛学实际上有一种畸形,等于所谓的求神问佛,就是自己买很多香,堆很多钱,去贿赂佛菩萨,这种功利心太强了。
    在那之后,我到这里来,南老师也给我们讲过多次经,讲过《成唯识论》、《楞伽经》,这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了,讲过《楞严经》,讲过《达摩禅经》,这都是我自己亲自听过的,还讲过好些,因为我没有长时间在这里,错过了。可以从整理的中间看出一部分,大多数都没有整理出来。那个时候,几年前,南老师风采迷人,他这个人精力充沛,记忆力非常好,每次都是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说两个小时,实际上都延长到三个小时,而且有的时候是上午、下午、晚上接着讲,随口就背诵很多诗词歌赋和偈颂,这让很多年轻人吃惊。
    王国平:对啊,我第一次见南老师的时候,南老师曾说,朱清时的名字就是从一首诗中来的,他随口就背出了杜牧的那首《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朱清时:我第一次来的时候,他听到这个名字就跟我讲起了这首诗,在我一生遇到的人当中,这是能够如此的唯一一人。我自己当然知道这个名字怎么来的,这是我父亲告诉我的。此外没有人知道“清时”有什么典故,惟有他,第一次听到我的名字,就想起了这首诗,马上就说出来了。这两年,他劳累过度,操心太多,身体变差了,尤其眼睛不太好。这几天,你看我都不怎么打扰他。
    王国平:能有机会经常听老师讲课,您这十年是非常荣幸的。
    朱清时:对,所以我很庆幸。过去十年,我抓住了机会,就是没有能够听他每一次讲课的机会,从跟他接触中间,受到了很多感染和影响,特别是佛学,我这十年比过去进步了不知多少。我现在比较清楚,佛学确实如南老师说的,当初是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的。但是佛学研究不是用近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近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是培根他们开始的,是用实验来验证真理,就是任何真理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不管谁来做,只要程序一样都会作出一样的结果,然后再加上亚里斯多德开始的形式逻辑和推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现代科学的注释。但是佛学不是,佛学没有用靠外部实验的方法,佛学用的是心身内在实证的方法,实证是每个人靠自己的感悟和直觉去证明。直觉这个东西啊,实际上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另一种方法,是很有效的。只不过呢?现代的人直觉越来越少,因为依赖外在的东西太多,因为杂念和欲望太多。就像大家都过分依赖于计算机和算盘一样,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王国平:我想,您可能与季羡林、任继愈等有些交往,我想听听您对这些大师的看法。
    朱清时:这么说吧,现在南老师对佛学和佛经的理解水平,国内找不到任何人可以与他相比,比如我以前跟他学过《成唯识论》,现在我正在读《瑜伽师地论》,这两部经书都是玄奘法师主持翻译或总结的(《成唯识论》是玄奘法师汇集总结印度唯识十大论师观点的著作),当时是用唐代语言,而且玄奘法师是用直译的,唐代的人看起来就很吃力,现代人就更吃力啦。可是南老师会给你讲得深入浅出。再比如,有很多佛经的语言都是唐代的语言,现代人如果望文生义的话,就完全搞错了。比如《楞严经》中的“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其中两个字“元妙”,很多人看到这个元字,就以为是元始的、元创的、元初的、元本的,南老师一讲就懂了,当时为了避讳唐玄宗名字中的玄,而将“玄妙”的玄字改成元代替,一说玄妙,大家都知道了。
    王国平:南老师是大智慧。
    朱清时:对,这种事情谁知道,只有南老师的大智慧,结合现代的知识来深入浅出地阐释经文,人们才可以理解。我还可以举很多例子,我相信,近代很少有人能够像他这样对佛经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王国平:其实,南老师的学问远不止于佛学,儒、释、道三家学问在他身上真正实现了融会贯通。
    朱清时:释、儒、道。他最重要的著作是《论语别裁》,大家对《论语》理解的比较多,只不过南老师是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理解它。对佛经理解的人就很少了,他给我们讲《达摩禅经》,也是一样,那是晋代的语言,都是五字一句的偈颂,一般的人,特别是没有修证过的人很难理解,我相信中国找不出第二个人能把这个经理解得这么深刻,所以我做了很多的笔记,我想的是在再也没有人可以解释得这么好。你也知道,现在中国的佛教界也比较乱,所以我后来有一个发愿,就像你写的一样,我就是想把四川佛教界的青年们领袖,请一些来,在南老师这里得到一些感染,至少得到我的感受,知道佛经难在什么地方,知道应该从哪里入门去学习它,结果我只把宗性法师请过来,还有好几个我都请过,结果都是这个事,那个事,没有来。你也知道,到这里来,也不容易,所以都没有成行。以至于我这次到峨眉山去,我见了他们的文物局长、博物馆长,他也知道我的努力,我在峨眉山、乐山等大寺院,请他们的主持去,都没有去,他也觉得不好意思。
    王国平:他们错过了这种千载难逢的机缘啊。


    2楼2013-11-28 11: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