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似乎喝茶是件大事,没错,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对于我们中国人确实不可或缺。
没茶,对很多人来讲,就没了滋味。“一杯茶,一只烟,一张报纸看半天”,那是中国的机关文化,你要把这个习惯给他撤了,你看还有多少人想去做公务员。
过去,在闽南有一种说法:“抽啦叭烟,听南音乐,泡功夫茶。”我所在的厦门,家家户户,除了令外地人惊奇的佛龛供案,就是客厅茶几上的那堆家伙什——或木、或竹,石雕、铁艺、五花八门的泡茶器具。朋友三两,聚坐一堆,在闽南乡音中,茶气氤氲,够味。
刚来厦门的时候,觉得闽南人喝茶着实麻烦,小口地嘬着小得不忍心捏住的茶杯,有滋有味。但是就是这样的喝法、泡法、显示出了闽南人的内涵,街上的骑楼巷,隔三岔五老板们摆出的茶桌,好客的意思就有了。
小是小,不是喝茶而是品,就像各自的内心需要找到慰藉一样,停下来,热乎乎的一壶茶,是闽南街边的温暖,不急不缓,享受当下。
闽南人喝茶的口感比较固执,这源自于闽南本身自古以来的所谓茶文化,我没有工夫深究其中,所以谈不上讲功夫茶,但是二十年来身处闽南的经历,不喝也“被喝”过了。老一辈的厦门本地人,偏爱一款产于本地的某某牌铁观音,老、浓、焙火重。有人戏称泡酱油,当年租住鼓浪屿时候,有天见到房东和装修工就着简陋的红泥巴茶壶,全然没有甲方乙方的规矩,小口轮流地嘬着,见证了毫无功利心的平等交流,茶就是茶,先享受再说。
到了九十年代,安溪铁观音,其魅人的香气飘进厦门,商务、茶馆、年轻一代中开始逐步盛行起来,我当然也未能免俗,开始品鉴起铁观音,最好的诸如斗茶大赛的金奖茶,据称无价,品完神清气爽,唇齿留香,但这不可能天天喝到,就到处寻茶,讨茶。这过程中,自然就喝到不少这样那样的茶。
福建的确是个极负责任的产茶大省,哈哈,铁观音、大红袍、正山小种、金俊梅、坦洋工夫、佛手、福鼎白茶……举不胜举,对爱茶的人来说,就是天堂。
每个人都有一款自己喜欢喝的茶,江浙爱龙井,四川喜花茶,现在全国各地因为运输物流的发达,在新疆也能喝到安溪当季的新茶。但是内心的一款茶,还是无法替代的,我的一个朋友,身家千万,有次去他店里泡茶,死性不改的还是泡着12元一盒的厦门老铁观音,柜中的好茶擂成几堆,他叫我随便拿,他自己不喝的。看着他悠然自得地烧炉,冲泡,个中滋味真是让旁人羡煞:好茶真不是钱能买的。
没茶,对很多人来讲,就没了滋味。“一杯茶,一只烟,一张报纸看半天”,那是中国的机关文化,你要把这个习惯给他撤了,你看还有多少人想去做公务员。
过去,在闽南有一种说法:“抽啦叭烟,听南音乐,泡功夫茶。”我所在的厦门,家家户户,除了令外地人惊奇的佛龛供案,就是客厅茶几上的那堆家伙什——或木、或竹,石雕、铁艺、五花八门的泡茶器具。朋友三两,聚坐一堆,在闽南乡音中,茶气氤氲,够味。
刚来厦门的时候,觉得闽南人喝茶着实麻烦,小口地嘬着小得不忍心捏住的茶杯,有滋有味。但是就是这样的喝法、泡法、显示出了闽南人的内涵,街上的骑楼巷,隔三岔五老板们摆出的茶桌,好客的意思就有了。
小是小,不是喝茶而是品,就像各自的内心需要找到慰藉一样,停下来,热乎乎的一壶茶,是闽南街边的温暖,不急不缓,享受当下。
闽南人喝茶的口感比较固执,这源自于闽南本身自古以来的所谓茶文化,我没有工夫深究其中,所以谈不上讲功夫茶,但是二十年来身处闽南的经历,不喝也“被喝”过了。老一辈的厦门本地人,偏爱一款产于本地的某某牌铁观音,老、浓、焙火重。有人戏称泡酱油,当年租住鼓浪屿时候,有天见到房东和装修工就着简陋的红泥巴茶壶,全然没有甲方乙方的规矩,小口轮流地嘬着,见证了毫无功利心的平等交流,茶就是茶,先享受再说。
到了九十年代,安溪铁观音,其魅人的香气飘进厦门,商务、茶馆、年轻一代中开始逐步盛行起来,我当然也未能免俗,开始品鉴起铁观音,最好的诸如斗茶大赛的金奖茶,据称无价,品完神清气爽,唇齿留香,但这不可能天天喝到,就到处寻茶,讨茶。这过程中,自然就喝到不少这样那样的茶。
福建的确是个极负责任的产茶大省,哈哈,铁观音、大红袍、正山小种、金俊梅、坦洋工夫、佛手、福鼎白茶……举不胜举,对爱茶的人来说,就是天堂。
每个人都有一款自己喜欢喝的茶,江浙爱龙井,四川喜花茶,现在全国各地因为运输物流的发达,在新疆也能喝到安溪当季的新茶。但是内心的一款茶,还是无法替代的,我的一个朋友,身家千万,有次去他店里泡茶,死性不改的还是泡着12元一盒的厦门老铁观音,柜中的好茶擂成几堆,他叫我随便拿,他自己不喝的。看着他悠然自得地烧炉,冲泡,个中滋味真是让旁人羡煞:好茶真不是钱能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