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艇吧 关注:4,757贴子:34,624

德国的新秩序&第四篇:记忆深处的回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明:已经发表的章节,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第三篇:供奉财富的祭坛;第一篇:通向历史的瞬间;第二篇:火焰缭绕的世界。第四篇:记忆深处的回眸并未严格按照时间顺序,第四十七章和第四十八章等前几章,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整个架空文的前奏,表明架空文是根基于对历史事实的反思。


1楼2013-11-23 08:30回复
    第四十七章 反思德国的战败
    【德国战败的一般思考】
    军备发展不是为了榨取国民金钱,是为了解决防务问题。如果不弄清楚问题根源所在,军备建设就只是金钱游戏,对国家毫无裨益。一旦开战,大批银样蜡枪头原形毕露,即使军人都能奋勇牺牲,却未必还有挽回败局的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帝国在战争初期势如破竹,却在英国和苏联失去了进攻威力,陷入长达五年的消耗战,最终战败,无数历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试图揭开其中的奥秘。
    东方阵营的学者通常从意识形态出发,断言德国的原罪使得其必然战败,也就是“正义必胜”,这种理由可以为所有的胜利者辩护,却不能弄清楚失败者究竟是如何失败的。早前数年的西班牙内战,难道胜利者也是“正义必胜”吗?
    西方阵营的学者通常从物质力量对比上,分析轴心国的劣势和同盟国的优势,断定同盟国的胜利机会远远高于轴心国。诚然,轴心国在物质力量上一直居于劣势,但这不妨碍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史上空前的战绩。所谓物质优势对战争的影响,只是在长期消耗战的环境下,才能成立,即使拥有物质力量优势,大国败于小国也并非什么奇闻。


    2楼2013-11-23 08:30
    回复
      2025-05-13 06:07:16
      广告
      【德国胜利的军事因素】
      军事专家通常从军备建设以及作战的角度,思考德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历史必然。德国初期的成功,是因为希特勒建立了一支可以实施机动作战的新型军队,包括能够紧密配合陆军的战术空军,优势的战斗机部队和俯冲轰炸机部队,编制合理的多兵种战术集团装甲师,富有成效的机动作战训练,德国陆军作战师相对英法波作战师的火力优势,让德军在战争初期稳居上风。而德国拥有的内线作战的便利,可以先击败较弱的波兰,再全力对抗西欧强敌,同盟国则根本无法给予波兰实际的支援,甚至不敢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牵制德国军队。这是因为法国在一战后花了太多的力气去修建马其诺防线,忘却了法兰西陆军的光荣传统,变成了一个畏战的懦夫。而英国陆军兵力几乎可以忽略,空军多年注重战略空军的建设,与陆军和海军的配合可谓糟糕,海军只好自己组建一支海军航空兵,而这支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机部队被评估为没有足够能力拦截陆基轰炸机,保卫航母安全,以至于英国海军在挪威战役期间都尽可能远离德国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否则必然遭到德国空军的猛烈轰炸。这些特征确保了战争初期德军在波兰和北欧的胜利,但是西线却还有一条马其诺防线,可以阻止德军长驱直入法国腹地,为法国派出增援赢得宝贵的时间,一旦战争拖延,转入消耗战,德军的组织和技术优势就会逐渐削弱,资源弱势会逐渐浮现,英法两国就有希望打败第三帝国。因此德军能否在西线速战速决的关键,就是能否迅速突破同盟国的防御,包围歼灭英法陆军的主力。因为马其诺防线没有延伸到法比边境,德国总参谋部和陆军总司令部的计划是沿袭传统,从比利时境内迂回,从西北方攻入法国。这实际上就是法国修筑马其诺防线的目的,把主战场转移到比利时境内,利用比利时的要塞体系和陆军,加上法国和英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与德国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法国人在20年代不能确定英国人必然会与法国联手对抗德国,引诱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从而拉拢英国参战,也是修筑防线的重要目标。可见,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马其诺防线都有重大价值,但是它也有一个缺点,法军对战略防御的依赖性扩展为对战术防御的依赖性,失去研究机动作战的兴趣。尽管法国的坦克数量超过德国,重型坦克的正面是德国坦克炮和反坦克炮无法破坏的,但是法军却只满足于成立一些配备坦克的机械化师和机械化骑兵师,这些部队的步兵经常缺乏具备越野能力的摩托化交通工具,机动受到很大限制,编制的火炮也多数是75mm,机动战不是多兵种合成装甲师的对手。


      3楼2013-11-23 08:31
      回复
        当然,在法军看来,这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法军将在比利时的要塞体系中与德军打消耗战,而非在法国的原野上与德军打运动战。使法军战略梦想归于破灭的,不是德国军力已经可以轻松穿透马其诺防线。从围攻布列斯特要塞和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经历看,德军攻坚能力是远不及一战时期,这是因为国防军出现了几十年的断层,不再是拥有丰富作战技巧的欧洲最强陆军,紧急扩招的步兵和炮兵对攻坚并不是很拿手。即使建造了众多巨型火炮、轨道炮,突破坚强防线仍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苦战。虽然法军的战斗精神不如一战,却不能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敌人的厌战上。
        摧毁了法国陆军战略设想的,是一个天才的作战构思,这个构想最早是希特勒酝酿的,他敏锐的觉察出法国的作战意图就是在比利时与德军进行消耗战,因此希望把主攻方向定在法国本土。更具体的构想来自于同样关心德国命运的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及其上司龙德施泰特,还有第19军司令官古德里安的判断。最后,一位参谋军官迫降敌后导致的可能的泄密,让希特勒有理由干预总参谋部和陆军总司令部,把他们屡次拒绝的曼施坦因构想变成了举世闻名的镰割计划。德国人以B集团军群攻击荷兰和比利时,吸引联军注意,同时以装甲主力穿过没有构筑马其诺防线的阿登地区,向西冲到海岸,在索姆河以北包抄英法联军主力,以A集团军群的步兵部队在埃纳河(Aisne)建立一条防线,掩护装甲部队的侧翼。事实与李德哈特的二战史留下的印象完全相反【注1】,法国军队虽然组织了机械化兵团实施反击,但在德国空军的猛烈打击下,法军损失大批后勤车辆,被迫在缺乏燃料和弹药的状况下进行一场必败的战斗,他们就像1941年的苏联机械化军一样,很快被德军摧毁了。
        在胜利的鼓舞下,德国陆军转向巴尔干,轻松获胜,但是英国人却不肯谈判和平,战争的结束遥遥无期,终于,希特勒忍耐不了内心对于苏联的忧虑,首先发动对苏联的闪电攻势,当这个攻势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耗尽气力的时候,德国就丧失了军事胜利的可能性。


        4楼2013-11-23 08:31
        回复
          【德国空军和海军失败的军事因素】
          英伦空战的失败,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场失利,尽管只有一条狭窄的海峡,德国人无法将闪电战引入英伦三岛,是德军战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海狮计划的评估大都认为成功希望渺茫,德国人在军备竞赛中遗漏了登陆舰艇的建造,也缺乏远程战略轰炸机,海军力量不到英国五分之一,包括希特勒和多数德军将领都不相信有可能登陆英国,于是元首的视线就转向了东方,即使这会导致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局势。
          虽然历史上不乏偷渡成功的案例,但是以二战的标准来衡量,偷渡英吉利海峡是很有难度,英国人的飞机生产能力已经超过德国,虽然飞行员素质不如德国,凭借其雷达预警和地面指挥控制体系,空中防御作战效能远远高于法兰西战役中的英法空军的表现,甚至高于德国空军的表现,后者未能阻止英国人空袭法国、比利时、荷兰沿海港口,也未能阻止英国人空袭柏林。实际上,英伦空战并非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只是德国空军单方面空袭英国,而是德国和英国空军相互空袭对方基地,英国人组织了有效的拦截,挫败了德国空军争夺制空权的努力,德国人所做到的,只是迫使英国人转入夜间空袭柏林,但是英国人仍然在整个战争期间不断对德国各海军基地实施昼间空袭,击沉和重创许多军舰。德国防空效率不如英国,是很明显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德国空军在建设初期就定位于支援陆军作战而非独立作战,因此德国空军对于发展远程轰炸机毫无热心,战斗机也只有BF-109和BF-110两种,性能更优良的BF-109航程短,只能为空袭英国南部提供护航,性能较差的BF-110航程长,可以为空袭伦敦提供护航,德国轰炸机的航程足以攻击英国海军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基地,不过空军对此并不热心,夜间空袭海军基地无法准确命中英国舰艇,白天空袭,德国轰炸机将得不到战斗机的护航,这就是德国昼间空袭都集中在英国南部的主要原因。到了中期以后,BF-110的高损失率,让德国空军不再有勇气实施昼间空袭,连空袭考文垂也要在夜间实施。因为德国空军未能研发出类似零战、野马那样的远程先进战斗机,收缩空袭范围实在是不得已,真正的课题,不是作为战术空军的德国空军为何不能成功实施战略空袭,而是德国空军为何没有能力独立夺取英国南部的制空权,只要在BF-109的作战半径内,德国战斗机部队是享有优势的,英国战斗机主力此时还不是较先进的喷火,而是较落后的飓风,无法匹敌BF-109,驾驶员经验差距也非常大,空战交换比是有利于德国战斗机部队的。摧毁地面无防护的雷达站也不是难事,在英国雷达预警网上制造许多漏洞比当代大国空战容易许多。没有夺取制空权,这只能解释为,德国空军的编制组织、战术训练都不适合夺取制空权的任务。在波兰和法国作战时,德国空军也未能击破敌人空军的抵抗,未能给地面部队提供充分掩护,直到陆军占领了敌人机场,才最后解除了空中威胁。组织内部存在的缺陷,在本土防空战中暴露无遗,导致德国对抗美英轰炸的努力归于失败。这样看来,所谓德国空权优势对闪电战的作用,是被过分夸大了,与其说德国空军歼灭了多么强大的敌人,不如说德国空军破坏了敌人军队的运动,妨碍他们以良好的状态投入与德国陆军的作战。扰乱敌人的任务还做得不错,掩护己方军队的任务是经常失败,歼灭敌人的作战纯属空谈。由于缺乏足够的运输机,从空中补给己方军队也极有难度,但是在二战,这却是被包围部队获得补给的唯一途径,德国空军不得不将许多轰炸机转职做了运输机,轰炸机部队的兵力日益捉襟见肘,连对地面作战提供战术支援也做不到了,战术空军就此破产。


          5楼2013-11-23 08:32
          回复
            德国空军组建太晚,难以兼顾赋予它的各种责任还可以理解。德国海军保持着优良的公海舰队的传统,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未能完成任何主要的作战任务,唯一一次海军唱主角的挪威战役,损失了众多的舰艇,导致元气大伤,无法参加更具决定性的西欧作战。虽然潜艇部队曾经有过数年辉煌,击沉大量商船,却也无力改变大西洋战役的格局,没有对英国的海上交通造成难以承受的打击,表现还不如德意在地中海战区的破交作战,这只能解释为军备建设与历史进程的矛盾,即德国海军是在远未完成军事准备的前提下被拉入战争的。但是即使完成Z计划规定的6艘H级战列舰和3艘O级战列巡洋舰,2艘齐柏林伯爵级航空母舰,2艘轻型航空母舰(是齐柏林伯爵级的缩小版而非塞德利茨级),英国人也可以完工5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完工前卫级战列舰,主力舰数量还是高于德国,更要命的是,英国人战争期间建设大量的舰队航母,还从美国那里得到了许多护航航母,舰载航空兵力量远远高于德国Z计划能带来的舰载航空兵力量,德国Z计划制造的舰艇必须选择天气恶劣的时候出门远航,绝对不能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接近英国海军活动区域,否则就会像俾斯麦号那样,被飞机打得没有还手之力。可以说,Z计划是个落后于时代的古董,没有实施该计划,而是制造许多潜艇,让丘吉尔心惊胆战,是一个正确选择。因为这些潜艇,德国海军才牵制了美英上百艘护航航母,数千艘驱逐舰、护卫舰以及上千架远程巡逻机(其中许多是四发轰炸机),使得美英不能把这些资源投入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以及加强自身的陆军实力,为德军的本土防空和地面防御提供了巨大的支援。可是,如果德国海军能够得到更多的航空兵力的支援,他们是可以给英国人的海运线特别是北极航线造成更大的损失,该条线路很晚才有几艘护航航母,只能对付德军水上飞机和潜艇,不能进行正规的航母交战。如果德国海军放弃建造俾斯麦和提尔匹茨,改为优先完工两艘正规航母,切断北极航线将不是梦想。即使德国海军未能建造航空母舰,只要把制造主力舰的资源投入海军航空兵的建设,对于大西洋之战和地中海之战肯定会有更大的帮助。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戈林个人的贪图权力的习惯,以及希特勒在海军事务上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但是海军在海军航空兵建设上的短视,仅仅满足于主力舰的增加,也是重要因素,甚至发明了狼群战术的邓尼茨,他所依赖的,也还是一战经验,没有汲取战后各国海军航空兵发展的历史经验,在讨论Z计划时,没有对航空兵的作用提出富有建设意义的设想,直到战争中期遭遇美英强大反潜兵力,才要求得到更多的航空兵支援,就军备建设而言已经失去调整的机会。


            6楼2013-11-23 08:32
            回复
              如果说,德国空军的失败主要是历史客观因素的影响,人力难以对抗,德国海军的失败,却是军备建设方向错误,沿着一战的老路走,水面舰队最后和公海舰队一样变成了存在舰队,不能为破交作战提供直接帮助。


              7楼2013-11-23 08:33
              回复
                【德国陆军失败的军事因素】
                通常论及德国陆军,都眩惑于德军在闪电战初期的战无不胜,以为德国陆军组织装备已经尽善尽美,著名学者富勒、李德哈特、钮先钟也都倾向于认为德军作战效能天下第一,战争后期失败,只是消耗战削弱了国力和军力,空军无力支援陆军作战,装甲部队的大规模运动战在西线已经行不通,而东线面对苏军的优势兵力,防御都有难度,遑论反攻。而其他论者,例如德军高级将领,则偏好归因于希特勒的错误指挥,主动树立了苏联这样一个强敌,导致在战略上再次陷入两线作战,战术指挥也屡屡失误,不给部队撤退机会,而意大利、罗马尼亚等轴心伙伴的无能,多次在关键时刻被敌人攻破防线,战局遂不可收拾。也偶有论者从后勤角度,论证在东线和北非长期作战的困难,莫斯科战败是后勤系统不给力,铁路没有成功改轨,公路太差,汽车损坏严重,零部件和油料缺乏库存,大雨泥泞让装甲师都变成了蜗牛。


                8楼2013-11-23 08:33
                回复
                  2025-05-13 06:01:16
                  广告
                  从装备方针反思陆军失败的,主要是四种意见,一个是认为德军机械化能力不足,步兵师还依赖畜力运输,只有少数机动部队实现了摩托化,不能满足闪电战的需求。但是从德军的战法看,经常用装甲师进行两翼合围,摩托化有其必要,步兵师是从正面推进,似乎没有摩托化的必要。当然,两翼包围的装甲师的后方缺乏步兵跟进,会导致包围圈的疏漏,让敌人有逃脱机会,这影响了巴巴罗萨作战计划的制订,甚至镰割计划,如果不是古德里安不顾后方拼命狂奔,也大有可能被法军部队封闭突破口。这样一看,德军装甲师数目多于摩托化步兵师数目的组织结构,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因为只有摩托化步兵可以跟上装甲部队的前进速度,为装甲兵团守住后勤补给线,控制交通枢纽,阻止被包围的敌军大部队带着他们的重型装备逃脱。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是超出国力的德国陆军作战师全体摩托化,仅仅轮胎和油料就远远超出德国可以供应的程度,而是符合国力的德国陆军装甲师与摩托化步兵师的合理搭配。


                  9楼2013-11-23 08:33
                  回复
                    大装甲师好还是小装甲师好,从战后的实践看,各国陆军似乎是认可古德里安的判断,通常保持大装甲师,坦克300辆左右。当然,局部冲突也有使用装甲旅来实施机动作战的战例,这些实力不足的装甲旅通常都是承担防御任务。与之相比,德军在二战期间组成独立重装甲营、独立突击炮营、独立坦克歼击营,防御效果不错,需要的装备和人员还少一些,后期装甲旅的组建,却是不成功的尝试,占用资源高于独立营,防御效果差不多,还不如解散补充作战师。其中的差异,是二战后期守阵地需要的是步兵和炮兵,但反坦克却需要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坦克,装甲旅因为汽车不充足(当时德军普遍现象),机动作战能力远不如装甲师,守阵地的步兵和炮兵不足,达不到步兵师的效能,偏偏还占用了坦克营、坦克歼击营、突击炮营的名额。


                    11楼2013-11-23 08:34
                    回复
                      参考美军步兵师大量装备履带和半履带车的思路,有人提出第三种意见,认为与其增加坦克数量,不如增加履带车辆数量,削减轮式车辆数目,这样就可以摆脱俄罗斯雨后泥泞的困扰,提升部队的作战效能。给所有步兵师配备足够的履带车辆自然是不可能的,就算给所有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师换上履带车辆,也超出了德国的国力。毕竟德国装甲师的数目比美国还多,而美国也未能实现任何装甲师的履带化。想到一个装甲师需要几千辆轮式车辆承担后勤运输任务,这些车辆与履带车辆或者半履带车辆的生产成本差距,足以阻止装甲师的履带化构想变成现实。坦克生产能力最高的苏联,也是过了几十年,才实现坦克师作战兵力的全履带化,至于后勤运输部队想要实现履带化,经济上不现实,理由也不充分,大型越野轮胎可以让运输车辆有更高的行驶速度,比履带更有利于装甲师的后勤保障,仅仅因为雨后泥泞就放弃轮式车辆带来的便利,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最高统帅部手里要掌握一定的运输部队,在必要时可以加强前线一些履带车辆,提升若干先锋部队的快速机动能力,当然,少数部队的快速机动只能达成战术效果,无法保障战役的胜利。把莫斯科战役的失利怪罪于俄国雨后泥泞,都是不理解真实战斗的纯粹学者。


                      12楼2013-11-23 08:34
                      回复
                        最后一种意见认为德军在遭遇盟军和苏军的重型坦克冲击后,坦克发展放弃早期的重视机动兼顾火力和防御方针,转向强调火力和防御力,先后推出虎式坦克、黑豹坦克、虎王坦克,使得装甲师无力像战争初期那样快速突破敌人防线,机动战落于下风,就只好转入战略防御。个人看法,这应该是对装甲战术历史发展的一种误解。诚然,英法重型坦克对于刺激德国推出虎式坦克颇有影响,但是德军虎式坦克几乎都是作为独立重装甲营参战,并不会影响装甲师的行军速度,而装甲师也并没有因为缺编虎式坦克,提升了闪击敌人防线的能力,事实上正相反,配备虎式坦克的大德意志师、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帝国师、骷髅师,有更强的攻击力和防御力,可以更好地击穿坚强的苏联防线,顶住坦克军的反攻。几个师属虎式坦克连的平均交换比是9:1,位居二战各国装甲部队的首席,而且虎式坦克连的损失平均有20%~30%是撤退中被遗弃或者自毁,战斗损失只有70%~80%,这里面还包括自燃、在维修厂和火车上被俘获这些没有进行战斗的损失。考虑到二战时期发起进攻后每天只有几十公里的平均行军速度,不能认为虎式坦克速度太慢跟不上主力,无法突破防线,坦克机动能力再高又有什么用处?同样,即使是进行机动防御作战,虎式坦克连的作战效能也大大高于Ⅲ号与Ⅳ号坦克,哪怕每次只有几辆虎式出战,给盟军造成的心理阴影远远高于几十辆中型坦克,许多人把加了侧裙的Ⅲ号与Ⅳ号坦克当成虎式坦克,闻风远遁,让德军不战而胜。美军的75mm坦克炮、英军的6磅炮、苏军的76.2mm反坦克炮和坦克炮,都难以奈何虎式坦克,美军的76mm坦克炮使用APCBC弹零距离也打不穿虎式正面,使用数量稀少的HVAP弹才能在1000米击穿虎式坦克正面装甲。不过虎式坦克也并非全无弱点,侧面和后方装甲比正面少了20mm,且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英军6磅反坦克炮曾经在北非击毁了一辆虎式坦克,但是真正构成威胁的还是英国的17磅炮,使用APDS弹可在1,500米以上的距离击穿虎I的前方装甲,在1944年法国战役中,300辆萤火虫是盟军对抗虎I的王牌。


                        13楼2013-11-23 08:35
                        回复
                          【作战的四种状态】
                          作战可以划分为攻击、防御、机动、警戒四种状态,其中攻击和防御属于交战状态,机动、警戒属于未交战状态。对于主力部队而言,交战状态决定作战的成败,未交战状态是为交战状态创造必要的条件。
                          攻击和防御又有两种形式:正面作战和机动作战。前者类似孙子兵法所谈论的正,后者类似孙子兵法提到的奇。
                          正面作战讲究的是布兵排阵,发挥诸兵种合同战术威力,通过一次或数次决战瓦解敌人的阵型,击败敌人的军队,是速战速决的必由之路。法皇拿破仑,论功业,不及亚历山大、凯撒,论战略,未必超越汉尼拔,却能忝居西方四大名将之首,没有其他原因,一生纵横欧洲,六十多次会战罕有败绩,粉碎数个反法同盟,让同辈与后世将军都心服口服。
                          如果实力较弱无法正面进攻,也可以构筑防线实施正面防御,挡住敌人的正面攻势,为己方强化军力争取时间。
                          正面作战不排除奇袭效果,例如巴巴罗萨作战,同时达成了战略和战役奇袭,但是奇袭效果不能取代布兵排阵、统筹规划的作用。按照哈尔德等人的看法,巴巴罗萨作战的失败,就在于计划阶段目标不明确,影响了后续作战进程。


                          15楼2013-11-23 08:36
                          回复
                            机动作战包括攻击和防御。机动攻击强调出其不意的打击效果,在敌人来不及反应前就给予重创。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计划经常与实际脱节,如何抓住时机,给予猛烈的打击,将决定机动攻击的成败。古德里安不顾上级命令和计划要求,拼命向海岸狂奔,正是机动攻击的典范。这种作战的危险性在于,随机应变会脱离计划安排,造成部署上的漏洞,如果敌人有强大的预备队,就可能反击我军的薄弱环节,动摇整个战局。希特勒、克莱斯特等人不断干涉古德里安的行进,是因为他们深知这种进攻的危险性,担心重蹈马恩河的覆辙【注3】,只是攻击速度的差异,导向了不同的结果。
                            机动作战的另一种形式是机动防御,和正面防御不同,机动防御不寻求建立一条稳固的战线,而是力求维持流动的战线,在运动中打击敌人,削弱敌人的攻势。其观念与迟滞作战略有不同。迟滞作战是通过袭扰、阻击来降低敌人的推进速度,换取更多的时间,获得重新部署的机会。机动防御更重视削弱敌人的兵力,降低敌人的士气,偏向于对敌人的直接打击,伏击战、袭击战有更大的比重。
                            受过严格训练的军队行军途中注意警戒,搜集战场情报,遭遇伏击也能迅速回应,是不容易击败的。
                            在伏击战数量最多的中国战场,伏击对象通常是日军大队及以下单位,针对日军完整编制联队及以上部队成功实施的伏击战只是武汉战役有过一例:日军难以突破中国军队正面,甘冒奇险,派一个非常备师团在缺乏友军掩护的情况下迂回强敌侧翼,结果在难以实施航空侦查的山林里遭到优势中国军队的包围袭击,主力蒙受了严重损失,这是日军自己触犯兵家大忌的后果,在二战的常规作战中实属罕见。


                            16楼2013-11-23 08:36
                            回复
                              2025-05-13 05:55:16
                              广告
                              【备注】
                              注1:李德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以注重描写英军战斗而闻名,不到1000页的篇幅,要完整展现整个战争的面貌,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全书四十章,描述地中海战区的就有十四章,达到总章节的35%,看上去就像地中海才是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命运的主战场。至于中国战场,因为没有英军参战,总共只有两段话,而香港作战至少还有一节约七个段落。因此,轮到法兰西战役,既然只有一章,也就省略法军的反攻,提一句英国坦克营在阿腊斯的小型反击就算了事,甚至还把参与这次反击的60辆法国索玛坦克给省略了,没有这些索玛坦克支援,英国人的铁乌龟在撤退时会被第七装甲师的坦克全部歼灭。
                              注2:例如输油管道设计不合理,使得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发动机经常自燃,烧毁了不少坦克,故障率高居不下,部队不能整体出击,大幅降低了作战效能,特别是黑豹坦克,问题很多,侧减速器机械寿命只有150千米,油料只用一半就得停下来检修故障,据说1944年底得到改善,这时候任何攻势都难以拯救帝国的命运了。
                              注3:李德哈特在其二战史中构筑了一个神话:法军根本无力反击德军的攻势,希特勒、陆军总司令部、克莱斯特都是老糊涂,居然限制古德里安的度假行军,把子虚乌有的法军威胁当真,差点葬送了一次伟大的胜利。参考装甲部队的战史,可以发现这与事实大相径庭,德军多个装甲师与法军装甲部队进行了激烈的交战,德军渡河作战也并不轻松,可是法军都按照命令行动,而古德里安抛弃了命令,把全部的力量都集中在冲刺上。


                              17楼2013-11-23 08: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