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体会是:我们意识的“觉醒”是“层层”跟进的,即是“后”一个意识能“意识”到前一个意识。
比如:我正在打字,前一个意识集中在打字上;这时同样可以在头脑“升”起另外一个意识去感知整个打字的意识状态。同样也能有另外一个“意识”能意识到:有个“意识”此时正在感知“打字的意识”状态。
我体会:这样的“层层”意识“跟进,理论上可以延续至无限。也许这样的所谓”尽头“便是解脱了。
当我们的意识能够处于一种“观察者”状态的时候,这时我们几乎能够“觉察”出自己的念头情况。此“观察者”能够感知到内心情绪上的变化。比如能感知到喜怒哀乐。这种感知与真正的情绪变化是分离的,这时的感知并不陷于所观察的情绪之中。相当于一个局外的自己“观察”着局内的自己。这个观察者就象是在看一部电影一样。但是此观察者充满了主观、观念、逻辑、记忆等“思想”,它不可避免地会对所观察的事物生成“判断”,一旦判断生成,观察者便“瞬间”“纠结”到所观察之物之中。这种“纠结”似乎就是烦恼的根源。
根据“意识”层层跟进的情况,应该能够有另一层意识感知到以上的“纠结”,也就是意识到那个观察的思想。而能够意识到“那个观察者”的思想的这一层意识背后同样再会有另一层意识。以此类推,当“某一层”意识“接近”于“无思想”“无记忆”“无意识”的状态时,离解脱也许就很“近”了。
我的感悟是:在“解脱”之前,“境界”是有高下之分的,虽然都不究竟,但境界是有所不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那个“观察者”是否更“接近”于无分别、无我执的状态。也只有当“观察者”达到了无分别、无我执的状态,观察者才能成为所观之物。
也许我们凡人首先该入手的是面对于自己的“分别之心”,更难面对的是“我执之心”。
比如:我正在打字,前一个意识集中在打字上;这时同样可以在头脑“升”起另外一个意识去感知整个打字的意识状态。同样也能有另外一个“意识”能意识到:有个“意识”此时正在感知“打字的意识”状态。
我体会:这样的“层层”意识“跟进,理论上可以延续至无限。也许这样的所谓”尽头“便是解脱了。
当我们的意识能够处于一种“观察者”状态的时候,这时我们几乎能够“觉察”出自己的念头情况。此“观察者”能够感知到内心情绪上的变化。比如能感知到喜怒哀乐。这种感知与真正的情绪变化是分离的,这时的感知并不陷于所观察的情绪之中。相当于一个局外的自己“观察”着局内的自己。这个观察者就象是在看一部电影一样。但是此观察者充满了主观、观念、逻辑、记忆等“思想”,它不可避免地会对所观察的事物生成“判断”,一旦判断生成,观察者便“瞬间”“纠结”到所观察之物之中。这种“纠结”似乎就是烦恼的根源。
根据“意识”层层跟进的情况,应该能够有另一层意识感知到以上的“纠结”,也就是意识到那个观察的思想。而能够意识到“那个观察者”的思想的这一层意识背后同样再会有另一层意识。以此类推,当“某一层”意识“接近”于“无思想”“无记忆”“无意识”的状态时,离解脱也许就很“近”了。
我的感悟是:在“解脱”之前,“境界”是有高下之分的,虽然都不究竟,但境界是有所不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那个“观察者”是否更“接近”于无分别、无我执的状态。也只有当“观察者”达到了无分别、无我执的状态,观察者才能成为所观之物。
也许我们凡人首先该入手的是面对于自己的“分别之心”,更难面对的是“我执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