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全球后援会吧 关注:59贴子:3,928
  • 4回复贴,共1

关于七九八的林林总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七九八”一带最早用于艺术的租借者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用于动迁期间的教学与创作之用,当时美院接下了一担工程是为北京卢沟桥抗日战事纪念馆做大型群雕。


1楼2013-11-22 11:42回复
    为什么“七九八”比“大山子”更为流行,原因之一就是老外对后者的发因略感困难;原因之二是 “七九八”可以写作“798”的阿拉伯数字,而老外看中文肯定是废事儿的,不便于“国际交流”。还有为何只叫“七九八”而不叫 “七九七”、“七九九、”“七六七”?原因之一是大陆受到港式文化的早年冲击,对任何带“八”的谐音都觉得吉利,港俗文化已渗入北京视觉精英的骨子里了。


    2楼2013-11-22 11:43
    回复
      2025-05-19 04:38:18
      广告
      这里有很多画廊。画廊是做生意的地方,脸也该洗一把出来见人,所以哪怕小院门前堆满乱石碎瓦,进门也得全部白色碎石铺地。几枚假山,角落处一株灰褐色枯树,摆出几分日本枯山水之风,可惜树下栓了条狼狗,见人,吠嗥叫,煞了风景。迎面一排平房,面朝院落的墙全换成大玻璃,走到跟前自动开启,跟街角的快捷便利店似的。进去是全然摩登的室内装潢,空间开阔,线条干净利落,光线从屋顶的天窗均匀地洒进来,地上一尘不染。墙上挂的画作冷淡、灰色、中性,好像随意地在机械制图截了一块下来,仔细地填满颜色(我说是颜色,没说色彩),装了昂贵低调的镜框挂在那儿横眉冷对。坐在玻璃钢桌后的女孩专注在电脑屏幕上,肤色如莹,秀发如瀑,见人进来只是眼皮往上抬了二毫米,一句话没有。可惜了如花似玉的一个人儿,被关在在冷冰冰的墙后,如花儿枯萎在铁皮箱里。


      3楼2013-11-22 11:53
      回复
        从“星星画展”伊始,北京一直是政治波普的老字号,就像土特产山楂条和茯苓糕一样。这里的艺术家无不长着艺术的脑袋兼拖了一根政治的尾巴,一个不小心踩到那条尾巴脑袋里就灵感泉涌。政治这东西像北京早点铺子里的豆汁一样,喝惯的非如此不过瘾,喝不惯的人一闻就掉头而去。我实在看不出来政治中除了悲剧性的结果之外,还有多少美学的成分可供造型艺术家来倒腾。法国画家大卫的《马勒之死》是我记忆中少数几幅政治题材之一,但大卫还是着重了空间的营造和色彩的处理,在造型的范围之内,一幅盈尺小画比我眼前的庞然大物更具有雕塑感。绘画感和雕塑感是传世作品的要素,而政治变迁不是。


        4楼2013-11-22 11:54
        回复
          更多的是小型工作室,一大排以前的厂房被分割开来,租给艺术家们自生自灭。走进一条昏暗的甬道,两边如蜂巢似的都是工作室。艺术家照例长发披肩,抽着烟,若有所思地盯着画架上的画作。见人进来,搁下手中画笔,并不招呼寒暄,只是用目光跟踪着,傲然中又蕴含着期待。


          5楼2013-11-22 1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