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管理机构来讲,提出“每天必须刷微博,并纳入考核”的硬性要求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这本是工作上的创新,可以让大家慢慢了解,主动接受,却又拿出了“考核”、“通报”等措施,这样一折腾,很容易引发抵触情绪,好事往往办成了坏事。即便是考核,也不能什么都去量化,谁发的微博多,谁就先进了?开通微博不是为了跟风,不能随便“拿来主义”,更不能说有个微博就觉得自己“与时俱进”了,就有成绩了。
微博不是几个人发几句话就能产生影响力的,要学会正确认识和使用这个媒介,传播一些正能量的文章、学科知识甚至是分享学校的趣事等等都可以,用内容博得学生的关注,用恒心去经营这个圈子,才能使小微博发挥大能量,为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积极作用。如果学生不关注,不喜欢,争出个一二三名,请问有关部门,这样的微博开通了有什么意义呢?
微博不是几个人发几句话就能产生影响力的,要学会正确认识和使用这个媒介,传播一些正能量的文章、学科知识甚至是分享学校的趣事等等都可以,用内容博得学生的关注,用恒心去经营这个圈子,才能使小微博发挥大能量,为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积极作用。如果学生不关注,不喜欢,争出个一二三名,请问有关部门,这样的微博开通了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