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发现:第一墓志现身洛阳
中广网 2009-07-10
中广网河南分网消息“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九朝古都洛阳之北邙山上,古墓层层叠叠,近百年来,该市出土碑志之多,冠于全国。但2008年5月,一盒新出土的墓志,却引起了古都考古界内外的震惊。
这盒墓志体量之大,令人瞠目。一般80厘米见方的就可称大型墓志,而该墓志1.40米见方,是前所未见的“墓志巨无霸”,上刻近7000字,也是迄今发现墓志中志文最多的。
更重要的是,这盒超大墓志涉及的人物,都是史籍有载的名人。其志文由宋代资政殿学士韩维撰写,端明殿学士孙永书丹,墓志盖上的篆书则是端明殿学士司马光的手笔。而墓志的主人,则是北宋中期名相富弼。
“考虑到这盒墓志的大小、涉及人物的名气、书法和史料价值,保守地说,该墓志也可称之为‘河南第一墓志’。”主持发掘的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队长史家珍先生向我们如是介绍。
中国古代碑志文体十分发达,有身份的人死后,往往有碑有志。墓碑立于墓前,也称“墓表”、“墓碣”、“神道碑”:“墓志”埋入墓穴,也称“墓志铭”、“圹铭”。据专家介绍,墓志是由墓碑发展而来,东汉末年,曹操曾严令禁碑,但家属追念亡者之情仍需有所寄托,于是就演变出埋入墓中刻石。魏晋之后,墓碑得到恢复,墓志也保留下来,形成碑志并存的情形。富弼墓地神道碑早已无存,但因其作者是大文豪苏轼,碑文却得以借《东坡全集》保留下来。
史上顶尖史学家司马光和史上顶尖文学家苏轼同时现身,是件令人大感奇怪的事,因为这两个人都是以拒做碑志文字著称的。他们缘何都为富弼破了例?富弼到底是位什么样的人物?带着疑问,我们细读墓志上的文字,不经意间,就置身于900多年前的历史烟云中,宋朝中期的两次变法,宋辽夏错综复杂的三边关系,以及晏殊、范仲淹、欧阳修、邵雍、司马光等中国历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古都考古“天道酬勤”
2008年四五月份,洛阳市王城大道东、陇海铁路北史家屯村的一处建设工地上,该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正紧张地进行抢救性发掘。随着洛阳铲的起落,地下深处的泥土不停地被带上地面,考古人员发现了几个小墓,这些墓葬都多次被盗,墓中物品早已不知去向,但却发现了三四盒墓志,志文上都带有“富公”字样。随后,考古人员请他们的队长史家珍先生前来察看。
史家珍有着20多年的考古经验,对洛阳地面的考古学线索有过人的洞察力,经悉心察看,他感觉这个发掘现场颇不寻常,便对兄弟们说道:“做细点吧。”
史家珍历来相信“天道酬勤”四个字,在洛阳做考古,环境得天独厚,只要用心去做,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十多年来,他带领第二文物工作队的弟兄们获得的两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靠的都不是机遇,而是扎扎实实的工作。1998年,为了配合小浪底水库建设,需要做黄河沿线漕运遗址调查,这是个10万元的小项目,如果应付应付也过得去,但史家珍带着弟兄们一路细心调查,发现了一些码头和渡口遗址,并无意间发现一户农家窑洞的洞壁竟然是夯土层。他敏锐地意识到,黄河边的夯土层,应该有着重要的意义。汇报上去,引起了上面的注意,项目资金从10万元追加到30万元、100多万元,最终发现了汉代函谷关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成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7年,第二文物工作队再度接受了一个10万元的小项目,这次是为郑西铁路客运专线穿越东汉帝陵南兆域做考古调查。史家珍意识到这一区域的重要,带着从2003年就开始做帝陵调查的项目组承担这个任务,他确定的“调子”是不能“量体裁衣”,不能有多少资金办多少事,这么重要的区域,漏过有价值的东西,那就太不负责任了。这一次,从当地老人的口中,他们寻访到一个重要的线索,追踪着这个原本可能轻易放过的线索,经验丰富的二队人发现了东汉帝陵的完整规制,小项目再次变成了大发现。
茫茫大地隐藏着过往的秘密,千年尘埃遮蔽了历史的记忆,一不经意,就可能失之交臂,再也难以寻觅。史家屯村的建设工地,二队人的细心和耐心再一次获得了回报,他们探测并发掘了11座墓葬,发现墓志铭14盒。根据墓志铭上的文字显示,这是北宋中期名相富弼的家族墓地。
对于外行来说,或许不清楚
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但对于考古界人士来说,这是足以令人兴奋的发现:邙山古墓虽多,明确为宰相墓的却甚少,而出土这么多墓志的家族墓地,在洛阳甚至河南考古史上都尚无先例,在全国考古史上可能也是第一次。
而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发现了富弼本人的墓,这座墓有着类似“夹壁”、“暗室”的设计,据说在中原地区考古史上还是首次发现这样的设计。
大墓志暗椁室不寻常
富弼墓形制极为特殊,目睹发掘现场,人们会萌生一种清晰而强烈的感觉:这个被岁月遗忘的所在,曾经举行过一场轰动洛阳的葬礼。史书的记载也印证了这种感觉,富弼死后,“天子闻讣震悼,为辍视朝。内出祭文,遣中贵人致祭……”可以想象一时的哀荣。但如今墓穴空空,徒增观者浮华易散的感叹。
富弼墓坐北朝南,按照考古人员提供的材料,我们可以在想象中复原该墓:沿20多米的墓道斜坡下行,进入一座砖券穹隆顶的圆形墓室,其直径约5米,高约4米。墓室四壁、甬道上都有壁画,可惜多已脱落,仅甬道西壁一幅披铠甲、持宝剑的武士图相对完整。
进入这里的人,都会认为这是墓室的全部。但考古人员在清理底面时,意外发现下面还有一层石头。进一步发掘,发现了6块巨型条石。工作人员将6块巨石移开,这座墓葬露出了它最后的秘密:暗椁室。这个墓室高约两米,3.2米见方,四壁和底层均用青石砌筑,是典型的石椁室。这样形制的古墓,在中原考古中是首次发现。
椁室是放置棺木的地方,但这里却空空如也,不见棺木,也不见任何陪葬品。史家珍先生说,设计这个暗椁室,主要目的应该是防盗,但大概只防小盗,难防大盗。
中广网 2009-07-10
中广网河南分网消息“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九朝古都洛阳之北邙山上,古墓层层叠叠,近百年来,该市出土碑志之多,冠于全国。但2008年5月,一盒新出土的墓志,却引起了古都考古界内外的震惊。
这盒墓志体量之大,令人瞠目。一般80厘米见方的就可称大型墓志,而该墓志1.40米见方,是前所未见的“墓志巨无霸”,上刻近7000字,也是迄今发现墓志中志文最多的。
更重要的是,这盒超大墓志涉及的人物,都是史籍有载的名人。其志文由宋代资政殿学士韩维撰写,端明殿学士孙永书丹,墓志盖上的篆书则是端明殿学士司马光的手笔。而墓志的主人,则是北宋中期名相富弼。
“考虑到这盒墓志的大小、涉及人物的名气、书法和史料价值,保守地说,该墓志也可称之为‘河南第一墓志’。”主持发掘的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队长史家珍先生向我们如是介绍。
中国古代碑志文体十分发达,有身份的人死后,往往有碑有志。墓碑立于墓前,也称“墓表”、“墓碣”、“神道碑”:“墓志”埋入墓穴,也称“墓志铭”、“圹铭”。据专家介绍,墓志是由墓碑发展而来,东汉末年,曹操曾严令禁碑,但家属追念亡者之情仍需有所寄托,于是就演变出埋入墓中刻石。魏晋之后,墓碑得到恢复,墓志也保留下来,形成碑志并存的情形。富弼墓地神道碑早已无存,但因其作者是大文豪苏轼,碑文却得以借《东坡全集》保留下来。
史上顶尖史学家司马光和史上顶尖文学家苏轼同时现身,是件令人大感奇怪的事,因为这两个人都是以拒做碑志文字著称的。他们缘何都为富弼破了例?富弼到底是位什么样的人物?带着疑问,我们细读墓志上的文字,不经意间,就置身于900多年前的历史烟云中,宋朝中期的两次变法,宋辽夏错综复杂的三边关系,以及晏殊、范仲淹、欧阳修、邵雍、司马光等中国历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古都考古“天道酬勤”
2008年四五月份,洛阳市王城大道东、陇海铁路北史家屯村的一处建设工地上,该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正紧张地进行抢救性发掘。随着洛阳铲的起落,地下深处的泥土不停地被带上地面,考古人员发现了几个小墓,这些墓葬都多次被盗,墓中物品早已不知去向,但却发现了三四盒墓志,志文上都带有“富公”字样。随后,考古人员请他们的队长史家珍先生前来察看。
史家珍有着20多年的考古经验,对洛阳地面的考古学线索有过人的洞察力,经悉心察看,他感觉这个发掘现场颇不寻常,便对兄弟们说道:“做细点吧。”
史家珍历来相信“天道酬勤”四个字,在洛阳做考古,环境得天独厚,只要用心去做,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十多年来,他带领第二文物工作队的弟兄们获得的两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靠的都不是机遇,而是扎扎实实的工作。1998年,为了配合小浪底水库建设,需要做黄河沿线漕运遗址调查,这是个10万元的小项目,如果应付应付也过得去,但史家珍带着弟兄们一路细心调查,发现了一些码头和渡口遗址,并无意间发现一户农家窑洞的洞壁竟然是夯土层。他敏锐地意识到,黄河边的夯土层,应该有着重要的意义。汇报上去,引起了上面的注意,项目资金从10万元追加到30万元、100多万元,最终发现了汉代函谷关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成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7年,第二文物工作队再度接受了一个10万元的小项目,这次是为郑西铁路客运专线穿越东汉帝陵南兆域做考古调查。史家珍意识到这一区域的重要,带着从2003年就开始做帝陵调查的项目组承担这个任务,他确定的“调子”是不能“量体裁衣”,不能有多少资金办多少事,这么重要的区域,漏过有价值的东西,那就太不负责任了。这一次,从当地老人的口中,他们寻访到一个重要的线索,追踪着这个原本可能轻易放过的线索,经验丰富的二队人发现了东汉帝陵的完整规制,小项目再次变成了大发现。
茫茫大地隐藏着过往的秘密,千年尘埃遮蔽了历史的记忆,一不经意,就可能失之交臂,再也难以寻觅。史家屯村的建设工地,二队人的细心和耐心再一次获得了回报,他们探测并发掘了11座墓葬,发现墓志铭14盒。根据墓志铭上的文字显示,这是北宋中期名相富弼的家族墓地。
对于外行来说,或许不清楚
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但对于考古界人士来说,这是足以令人兴奋的发现:邙山古墓虽多,明确为宰相墓的却甚少,而出土这么多墓志的家族墓地,在洛阳甚至河南考古史上都尚无先例,在全国考古史上可能也是第一次。
而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发现了富弼本人的墓,这座墓有着类似“夹壁”、“暗室”的设计,据说在中原地区考古史上还是首次发现这样的设计。
大墓志暗椁室不寻常
富弼墓形制极为特殊,目睹发掘现场,人们会萌生一种清晰而强烈的感觉:这个被岁月遗忘的所在,曾经举行过一场轰动洛阳的葬礼。史书的记载也印证了这种感觉,富弼死后,“天子闻讣震悼,为辍视朝。内出祭文,遣中贵人致祭……”可以想象一时的哀荣。但如今墓穴空空,徒增观者浮华易散的感叹。
富弼墓坐北朝南,按照考古人员提供的材料,我们可以在想象中复原该墓:沿20多米的墓道斜坡下行,进入一座砖券穹隆顶的圆形墓室,其直径约5米,高约4米。墓室四壁、甬道上都有壁画,可惜多已脱落,仅甬道西壁一幅披铠甲、持宝剑的武士图相对完整。
进入这里的人,都会认为这是墓室的全部。但考古人员在清理底面时,意外发现下面还有一层石头。进一步发掘,发现了6块巨型条石。工作人员将6块巨石移开,这座墓葬露出了它最后的秘密:暗椁室。这个墓室高约两米,3.2米见方,四壁和底层均用青石砌筑,是典型的石椁室。这样形制的古墓,在中原考古中是首次发现。
椁室是放置棺木的地方,但这里却空空如也,不见棺木,也不见任何陪葬品。史家珍先生说,设计这个暗椁室,主要目的应该是防盗,但大概只防小盗,难防大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