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吧 关注:166贴子:5,283
  • 3回复贴,共1
在当初“瘦肉精”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时,那可是作为功臣引进的。与瘦肉精一起扬名的,还有另一名功臣许梓荣。1978年,两位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能降低脂肪增加瘦肉量的β-显效药,即“瘦肉精”。上世纪80年代,做过十多年兽医的许梓荣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进行合作研究。这时,他敏锐地看到了“瘦肉精”的价值。尽管他不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发现“瘦肉精”并大力推广的人,但他绝对是影响力最大的人之一。回国后他在“瘦肉精”的基础上,研制出了畜禽全价配合饲料“浙农一号”。……
事实上,许某与发明瘦肉精无关,早在1987年国外已有瘦肉精毒害的报道,在许某引进之时是完全可以不选这样一个害人的课题,但他肯吗? 瘦肉精发明者不肯放弃巨额利益,又推出了新品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此物最大的好处是难以检测!!!许某紧紧地追着瘦肉精发明公司,甚至可能反过来是勾结,他所新引进的这种瘦肉精2002年在中国被禁。国家1997年因香港人吃内地猪肉禁瘦肉精之前不是没有人吃出问题,可是没有外国人,没有香港人出问题罢了,那么被种种检测保护之下世博会不吃奥运会不吃的转基因油,甚至转基因主粮呢,这回只有无权无势的人吃了,吃死了也活该吗?许某不只是学术败类,根本就是砖家,是外国资本的代言人。而转基因主粮的代言人也类似。


IP属地:上海1楼2013-11-17 20:52回复
    2002年,农业部禁用的“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俗称“瘦肉精”)包含7种药物:盐酸克伦特罗(传统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硫酸沙丁胺醇、盐酸多巴胺、西巴特罗、硫酸特布他林。如今,农业执法人员多检测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剩下5种极少抽检。
      会不会有其他药物代替现有瘦肉精,得以逃避监管呢?专家认为,瘦肉精确实有进化的可能。


    IP属地:上海3楼2013-11-17 20:57
    回复
        1987年,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的佟建明翻译美国饲料杂志的论文《使猪多长瘦肉的新营养分配剂》,这是国内科研界首次接触“瘦肉精”。
        发展
        科研界推动
        南京农大、东北农大在此研究方向下开设课题,引发科研界热潮,但实验均以测定药物效率为导向,而忽视副作用
        “促进生长、提高瘦肉率”,对当时生产力低下的中国养猪业有巨大诱惑,于是各高校纷纷投入研究:1989年内蒙古农牧学院进行饲养实验,证实盐酸克伦特罗确实能提高瘦肉率。由于只检查猪肉而未检查内脏,他们认为该药物没有副作用;南京农大、东北农大在此研究方向下开设课题,引发科研界热潮,但实验均以测定药物效率为导向,而忽视副作用。
        实际上,当时的科研界对瘦肉精的副作用还不仅仅是“忽视”。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许梓荣也是“瘦肉精”推动者之一,他向媒体回忆,当年其实也发现了瘦肉精的副作用,但不宜和行政部门唱反调,所以论文中没有提到。
        行政指导与经济利益的挟裹下,科研界放弃了严谨、中立的原则。1988年至1991年,欧共体和美国FDA相继禁用盐酸克伦特罗,西班牙、法国、美国均出现中毒事件,但这并没有引起国内科研人员的警惕。甚至到了1997年,中国农业部明确不允许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伦特罗,但学界仍有人想继续推广。
        进化
        新型瘦肉精
        莱克多巴胺同样能提高猪的瘦肉率,且号称“代谢更快、残留更少”,成为“新型瘦肉精”
        1997年后,各地农业部门开始建起检测网,对盐酸克伦特罗作抽检。然而,另一股潜流正在涌动———与传统瘦肉精同属“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莱克多巴胺,同样能提高猪的瘦肉率,且号称“代谢更快、残留更少”,成为“新型瘦肉精”。
        莱克多巴胺进入中国的路径,与盐酸克伦特罗如出一辙:1987年美国公司研制成功,并经过饲养实验;中国科研界迅速投入研究,成都化学所最早合成该化学品。随后中国农业部将其列为禁药,但FDA批准美国猪农限量使用,国内饲料企业怀着“将会解禁”的侥幸心态,偷偷发展生产技术。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瘦肉精进入中国的每一个环节,贪婪都战胜了理智。
        1998年,香港17人中毒;2006年,上海300多人中毒;2009年,广州70余人中毒……瘦肉精进入中国以来,报载的受害者就有数千。


      IP属地:上海5楼2013-11-17 21:01
      回复
        v 408605411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4-25 19: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