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季:第二集印象——叉烧饭与洋葱 】
我饿了,幸运的是,碰到了一个有名的厨子。
名厨用心地给我做了一碗叉烧饭,白皙饱满的米饭,松软多汁的叉烧肉,配上饥肠辘辘的肚子,我吃得很香、很美、很爽。
风卷残云后,我一抹嘴巴,却突然感觉到了脸上滑落的泪滴。
“我怎么哭了?”
名厨道:“我放了洋葱。”
“哦!是洋葱,难怪……”
——
坦白地说,第二集的直播看得比第一集爽,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站着看的,不自觉地就站起来了;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眼眶是湿的,不自觉地泪水就涌出了。好似一场现场火爆的演唱会,好似一部悲欢离合的电视剧,柔肠百转,心神激荡。这是我个人的真实感受。
直播和重播完了,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平复着心情。我在想什么?我在想歌声,我只是去想歌声,我只是在想未来一周我渴望再次重复听到的歌声。毕竟嗨也嗨过了,不能再重复了;感动也感动过了,没必要再重新找虐。
我使劲地想,睡醒觉还在想,看着你们大家的评论我也在想。
我想到了一首,《那些年》。
继悲情大叔之后,又来了一位深情大叔。阚立文的嗓音是那么地有磁性,仅是说话就迷死了人。
汪峰说他是李宗盛式的念字方法,可是这一个个字,却真真切切地走进了我的心里。平静地诉说,那么深沉,那么动情,偶尔的撕裂“领带”“温柔的骂”,刺激着心脏不时地抽搐一下,渐渐迎来高潮,你期待的情感和声音完全地释放,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我一直不太理解一个事儿。其实很多歌以前都听过,有的印象一般,有的觉得其中一部分很好听。可是这些歌在好声音的舞台上被重新演绎时,我竟然会全神贯注,从头品味到尾,每一句都觉得是那么好听,很多感动都是之前没有的,好像是在听一首新歌一样。
有人说,好声音唱红了很多歌,真的是这样,或者说,又重新认识了一首歌。
就像这首《那些年》,之前听过,觉得副歌很好听,主歌部分感觉不强烈。可是听阚立文的演唱,从第一句话就把你的情感深深地抓住了,不是音乐的抓住,而是心灵的抓住。因为那些年的青春是一种回味过去,是一种经历过后的回首,肯定是一个有阅历有生活历练的人的视角,这不是一个年轻人所能理解的。
所以当听到阚立文演唱的时候,我就感觉这才应该是原唱的状态,低沉磁性的声音,缓缓诉说的方式,脑海中浮现出我们年轻时的画面,符合故事,符合情感。感动着自己,感动着导师,感动着我们大家。
有人问到为什么汪峰不转身,感觉这个声音应该与汪峰很合拍,我也不知道原因,但是一个细节或许能说明点问题。当四个人都转过来之后,其他三位完全是沉浸在歌声传递出的内容之中,只有汪峰很冷静地总结了一下声音,说是李宗盛和一个外国歌手的合体,这个总结稍显突兀,所以其他三位也接不下去。
看来对于聆听这首歌的投入程度,汪峰与其他三位有区别,其他三位表现了感性,而汪峰稍显理性,这种区别的原因说不清楚,不知是歌曲的情感的确没有感染到汪峰,还是汪峰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不放松,注意力多放在歌唱上。
用歌声讲故事,用故事留住歌声,《那些年》,完美的好声音!
2013-07-21 13:19
我饿了,幸运的是,碰到了一个有名的厨子。
名厨用心地给我做了一碗叉烧饭,白皙饱满的米饭,松软多汁的叉烧肉,配上饥肠辘辘的肚子,我吃得很香、很美、很爽。
风卷残云后,我一抹嘴巴,却突然感觉到了脸上滑落的泪滴。
“我怎么哭了?”
名厨道:“我放了洋葱。”
“哦!是洋葱,难怪……”
——
坦白地说,第二集的直播看得比第一集爽,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站着看的,不自觉地就站起来了;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眼眶是湿的,不自觉地泪水就涌出了。好似一场现场火爆的演唱会,好似一部悲欢离合的电视剧,柔肠百转,心神激荡。这是我个人的真实感受。
直播和重播完了,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平复着心情。我在想什么?我在想歌声,我只是去想歌声,我只是在想未来一周我渴望再次重复听到的歌声。毕竟嗨也嗨过了,不能再重复了;感动也感动过了,没必要再重新找虐。
我使劲地想,睡醒觉还在想,看着你们大家的评论我也在想。
我想到了一首,《那些年》。
继悲情大叔之后,又来了一位深情大叔。阚立文的嗓音是那么地有磁性,仅是说话就迷死了人。
汪峰说他是李宗盛式的念字方法,可是这一个个字,却真真切切地走进了我的心里。平静地诉说,那么深沉,那么动情,偶尔的撕裂“领带”“温柔的骂”,刺激着心脏不时地抽搐一下,渐渐迎来高潮,你期待的情感和声音完全地释放,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我一直不太理解一个事儿。其实很多歌以前都听过,有的印象一般,有的觉得其中一部分很好听。可是这些歌在好声音的舞台上被重新演绎时,我竟然会全神贯注,从头品味到尾,每一句都觉得是那么好听,很多感动都是之前没有的,好像是在听一首新歌一样。
有人说,好声音唱红了很多歌,真的是这样,或者说,又重新认识了一首歌。
就像这首《那些年》,之前听过,觉得副歌很好听,主歌部分感觉不强烈。可是听阚立文的演唱,从第一句话就把你的情感深深地抓住了,不是音乐的抓住,而是心灵的抓住。因为那些年的青春是一种回味过去,是一种经历过后的回首,肯定是一个有阅历有生活历练的人的视角,这不是一个年轻人所能理解的。
所以当听到阚立文演唱的时候,我就感觉这才应该是原唱的状态,低沉磁性的声音,缓缓诉说的方式,脑海中浮现出我们年轻时的画面,符合故事,符合情感。感动着自己,感动着导师,感动着我们大家。
有人问到为什么汪峰不转身,感觉这个声音应该与汪峰很合拍,我也不知道原因,但是一个细节或许能说明点问题。当四个人都转过来之后,其他三位完全是沉浸在歌声传递出的内容之中,只有汪峰很冷静地总结了一下声音,说是李宗盛和一个外国歌手的合体,这个总结稍显突兀,所以其他三位也接不下去。
看来对于聆听这首歌的投入程度,汪峰与其他三位有区别,其他三位表现了感性,而汪峰稍显理性,这种区别的原因说不清楚,不知是歌曲的情感的确没有感染到汪峰,还是汪峰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不放松,注意力多放在歌唱上。
用歌声讲故事,用故事留住歌声,《那些年》,完美的好声音!
2013-07-21 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