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吧 关注:4,545贴子:19,992
  • 7回复贴,共1

随便写个雨果的诗歌赏析——从《东方集》的一首诗谈开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是我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写的一篇课程论文。
其实原文很长,而且有些东西过于专业,不适合贴吧。
我删减了部分内容,做了些调整。
和大家一起读一首诗,一起体味下雨果的诗词。
诗词最大的隔阂是翻译,所以尽管雨果的诗词非常有名,但是国内能真正领略的人也不多。反倒是小说更受欢迎。
闲话不多说,开始正文吧。


IP属地:江苏1楼2013-11-15 10:27回复
    一切大诗人必然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道德力量。雨果,这位本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远不止于此。他起的精神作用,从最根本和最高的意义上来说,是治疗与安慰,是拯救与预示未来。
    ——〈英〉斯温伯恩[1]
    谈论法国十九世纪文学,没有法子不提到生于“本世纪正好两岁”[2]的全能作家雨果。而讨论雨果,接近雨果,又必须从他的诗歌入手。因为“雨果主要是诗人,基本上是诗人,诗人是他的本质,诗的才能是他与生俱来的素质,诗的色彩是他的底色,诗是他几乎所有文学创作的精髓与元素。”[3]《孩子》一诗是雨果早期的一篇知名诗篇,取自诗集《东方集》。《东方集》出版于浪漫主义文学高涨,希腊独立战争之际。《孩子》是其中的第十八首。全诗及译文如下:
    [1]《雨果传》扉页:名家论雨果。〈法〉让-贝特朗•巴雷尔 著, 程曾厚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取自雨果的诗歌“本世纪正好两岁,罗马替代斯巴达…”雨果生于1802年,正是19世纪刚刚过了两岁。
    [3]《莱茵河》序, 雨果著, 柳鸣九 等 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IP属地:江苏2楼2013-11-15 10:43
    回复
      L’enfant[1]
      O, horror !horror ! horror !
      —SHAKESPEARE,Macbeth
      Les Turcs ont passé là.Tout est ruine et deuil.
      Chio, l'île des vins,n'est plus qu'un sombre écueil,
      Chio, qu'ombrageaient lescharmilles,
      Chio, qui dans les flotsreflétait ses grands bois,
      Ses coteaux, ses palais,et le soir quelquefois
      Un choeur dansant de jeunesfilles.
      Tout est désert. Mais non; seul près des murs noircis,
      Un enfant aux yeux bleus,un enfant grec, assis,
      Courbait sa tête humiliée
      Il avait pour asile, ilavait pour appui
      Une blanche aubépine, unefleur, comme lui
      Dans le grand ravage oubliée.
      Ah ! pauvre enfant, piedsnus sur les rocs anguleux !
      Hélas ! pour essuyer lespleurs de tes yeux bleus
      Comme le ciel et comme l'onde,
      Pour que dans leur azur,de larmes orageux,
      Passe le vif éclair de lajoie et des jeux,
      Pour relever ta tète blonde,
      Que veux-tu ? Bel enfant,que te faut-il donner
      Pour rattacher gaîment etgaîment ramener
      En boucles sur ta blanche épaule
      Ces cheveux, qui du fern'ont pas subi l'affront,
      Et qui pleurent éparsautour de ton beau front,
      Comme les feuilles sur le saule ?
      Qui pourrait dissiper teschagrins nébuleux ?
      Est-ce d'avoir ce lys,bleu comme tes yeux bleus,
      Qui d'Iran borde le puits sombre?
      Ou le fruit du tuba, de cet arbresi grand,
      Qu'un cheval au galop met,toujours en courant,
      Cent ans à sortir de son ombre ?
      Veux-tu, pour me sourire, un beloiseau des bois,
      Qui chante avec un chant plusdoux que le hautbois,
      Plus éclatant que les cymbales ?
      Que veux-tu ? fleur, beau fruit,ou l'oiseau merveilleux ?
      Ami, dit l'enfant grec, ditl'enfant aux yeux bleus,
      Je veux de la poudre et desballes.
      [1]Les orientales, V. Hugo,Page 94-95


      IP属地:江苏3楼2013-11-15 10:43
      回复
        译文:孩子[1]
        哦,恐怖!恐怖!恐怖!
        ——莎士比亚《麦克白》
        土耳其铁蹄踏过。仅剩下废墟哀叫。
        希俄斯,美酒之乡,亦不过一块暗礁,
        希俄斯,忆千金榆掩蔽,
        希俄斯,水中照映岛上那郁郁丛林,
        亦映有小山、宫殿,时而至夜幕降临
        有少女们婆娑的舞技。
        满目苍夷。不然!独倚着焦黑的墙头,
        是个希腊的孩童,一双湛蓝的双眸,
        他低垂着头,受尽屈辱
        他可以用来倚仗,他可以依靠的是
        一朵白色的山楂花,这花与他相似
        在遗忘的破败中受苦。
        啊!可怜的孩子,光脚下面怪石狰狞!
        哎!为了将泪水从你的蓝眼中擦净
        眼睛蓝如天蓝似海,
        为了让天蓝的双眸不再泪如泉涌
        让欢乐嬉戏的灿烂光芒闪耀眼中,
        抬起你金发的脑袋,
        你要什么?好孩子,要给你什么才好
        好让你好整以暇,高高兴兴地盘绕
        你那白色肩头上的卷发
        这些头发,并未经受过铁剪的凌辱,
        在你美丽的额上,零落四处而恸哭,
        便似杨柳叶絮飘下。
        又有谁可以驱散你满腹阴霾伤感?
        是百合花?如你蓝色双眸那般湛蓝,
        花可临着伊朗的深井,
        亦或是突巴树果?这神树枝繁叶茂,
        即便纵马驰骋,而且马不停蹄,也要
        百年才走得出树的荫影。
        为了博你一笑,你可要只林中翠鸟?
        它的歌声比双簧管更加温婉美妙,
        比铙钹声更响亮,更饱满。
        你要什么?你要花,神果还是要奇鸟?
        “朋友,”这位希腊蓝眼睛的孩子说道,
        “我要的是火药,还要子弹。”
        [1]译文是建立在程曾厚先生的诗体译文基础上的,在此表示感谢。我的思路是尽可能再现雨果原诗的音韵效果。刻意在韵脚上做了些的文章。


        IP属地:江苏4楼2013-11-15 10:45
        收起回复
          这首诗,虽然与《东方集》的其他诗篇相比,没有明显的标新立异之处,但是雨果还是展现出了他一贯主张的“对照”思想,通过今与昔的对比、主观愿望与客观要求等多方面的对比,强化了全诗的力度。而且本诗的题材也反映出雨果“美为真服务”的艺术主张,带有鲜明的历史目的。最后,作者的在本诗中提供了泛东方的视野,并在格律上、词汇上、意象上坚持贯彻了自己自由创作的艺术思想。


          IP属地:江苏5楼2013-11-15 10:46
          回复
            一. 对比对照的艺术手法
            雨果的诗歌与他一切形式的文学创作一样,都是以对比对照为基本的艺术创作手法。这其中,有纵向的对比,也有横向的对比:最有名的例子自然属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的外表丑陋与内心的善良,卫队长腓比斯外表的英俊与内心的无情——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对比,也有个人自身内在与外在的对比。正是这种对比突出了主题,强化了人物形象,以至于慢慢的形成了一种雨果的特色,屡试不爽。雨果的这种二元对立的美学思想同样在本诗中有了很好的体现。
            首先是今昔对比。雨果在《孩子》一诗中,开篇就写到:“希俄斯,忆千金榆遮蔽,”原文中用了一个未完成过去时,在读者还在现时中沉思之际,就展现出了一幅往昔瑰丽奇绚的场景——曾几何时,希俄斯小岛还是美酒的故乡,诗人荷马那不朽的声音[1]还萦绕在这个被郁郁葱葱的千金榆树遮蔽的小岛上。阳光下,爱琴海面上,希俄斯小岛的倒影投在水面,泛起层层金光,待到夜晚,更有群欢快的少女们出来载歌载舞,欢畅异常。雨果只用了寥寥数行,就勾勒出往昔的美景,不由得读者不沉醉其中。但是现时的场景与往昔的巨大落差却在全诗的第一句话就定下了基调:“土耳其铁蹄踏过。仅剩下废墟哀叫。”雨果的第一句就用了冷峻的话语,一个复合过去时“土耳其铁蹄踏过”交待了事件,一个现在时“仅剩下废墟哀叫”点出了结局——仅余下废墟与人们丧礼上的哭嚎。“美酒之乡”,如今不过成了“一块暗礁”,“满目苍夷”。并且,在今昔的对比中,不仅仅有景色的对比,更有人物的对比,而这种对比更加重要。今天的希腊孩子,只能独倚墙头,受尽屈辱,而往昔女孩子们在夜晚却是放声高唱。诗人挑选了孩子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作出这样的一种比较,深刻地揭露了战争对希俄斯岛的致命摧残,引发了读者对战争的一种厌恶和恐惧感。
            其次是全诗的中间起到最后,雨果又为我们展示了另一个主要的对立——主观愿望与客观要求的对立——或者说是孩子的普遍喜好与这个希腊孩子的需要的对比。雨果将这个对比作为全诗的高潮,并且为之煞费苦心,巧心安排——诗人问孩子,你要什么?诗人依次给出了奇花(伊朗古井边的百合),神树(传说中伊朗东北部的突巴树)还有翠鸟。诗人极尽铺陈,写出了一个孩子主观上最有兴趣的三样东西,但末了,只有一句坚强的声音:“我要火药,还要子弹”。火药、子弹都是战争的符号,诗人所揭示的,正是战争的残酷性:现实的战火压在了一个孩童身上,使孩子丧失了童真,枪弹成了他这个年龄本不该有的客观需要。这个对比,因为其前期的一直造势,用了排比的句式娓娓道来,蓄而不发,在最后孩子的话语达到高潮,雨果营造了一个悲剧式的结局。说是悲剧,因为它不仅引发了读者的遗憾惋叹,也激起了读者心中的恐惧。这份恐惧,源于战争对人、物、环境的改变与摧残,以至于雨果引用了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一剧中的经典台词:哦,恐怖!恐怖!恐怖!
            当然,整首诗的二元对立对比无处不在,除了这两个主要的以外,我们还可以感觉到诸如颜色的对比。《东方集》的诗歌大都是极尽色彩之瑰丽,变换之莫测,与之相对的,《孩子》一诗中的颜色略显单调,不过有一种颜色是诗人反复吟哦的——蓝色。这份蓝色,背后指向的是广袤的天空,是宁静的爱琴海——一种自由的,纯真的象征,与孩子的形象十分契合。虽然“眼睛是心灵之窗”是中国人的独有表达,但是诗人显然也有借蓝色的眼睛这个特征描写,突出了孩子纯真稚嫩的心灵对自由的无比渴望。第一次提到“蓝色的双眸”时,诗人用了“焦黑的墙头”与之对比。蓝色是天空,是大海的色调,能给人的心灵以净化,而焦黑(noirci)则是与“黑暗”的意义相连,给人以压抑的感觉。焦黑的墙头,无疑是经过战火洗礼后的败落景象。在一片败落中,突然见到了一份纯净的蓝,就越显出希腊孩子的难得,令人心底看到了希望的火种。读者在此处,更被激发起了深深的怜悯之心。
            西方的诗学理论,自亚里士多德起,就强调了悲剧性是由读者心灵引发的恐惧和怜悯所致。雨果在各个方面使用对比对照的手法,其宗旨正是深化形象,带给读者更强的恐惧感和怜悯心。这种恐惧感和怜悯心也有着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是战争对美丽自然环境的摧残,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令人厌恶的恐惧,继而又令人感受到侵略战争对希俄斯美丽家园的破坏,产生一种令人愤怒的恐惧感。接着诗人又让本该快乐欢笑的希腊孩子那对蓝色的眼睛充满了泪水,使人既有恐惧,又饱含对孩子的怜悯。在诗末,本该索要鲜花飞鸟的孩子却毅然决然地要了火药子弹,更是将全诗给读者产生的恐惧和怜悯引向顶峰——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本诗也就具有了悲剧的高度与力量,即catharsis,[2]净化。
            雨果的《东方集》出版于1829年,其中的诗篇大多在26-28年间完成。《孩子》这首诗篇的完成时间,根据许多雨果专家的估计,应当写于28年左右。在1827年的时候,雨果发表了长篇剧本《克伦威尔》,在其序言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对比对照手法。“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共存,光明与黑暗相共”[3]一句已经成为了雨果处理一切艺术作品的重要手法。因此,我们看到之后出版的《东方集》有着明显的运用,而这也是阅读本诗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特色。
            [1]在雨果所处的十九世纪上半叶,希俄斯岛一度被认为是诗人荷马的故乡。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Prolégomènesde l’Iliade par Mario Meunier,Homère, la Flèche,1972. page 39-43.
            [2]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catharsis的定义为借助恐惧和怜悯净化感情的发现。中文通常译作“净化”或者“陶冶”“陶冶力”。参考《诗学史》上册,〈法〉让•贝西埃 等主编,史忠义 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5页。
            [3] La préface de Cromwell, Hugo, GF Flammarion, 1968, page 69 .


            IP属地:江苏6楼2013-11-15 10:48
            回复
              一. 泛东方与自由的艺术创作
              上面提到了本诗的一个层面——历史的真。那么下面自然要涉及另一个层面——诗学的真。
              《孩子》一诗源于《东方集》,但雨果终其一生,也未曾涉足东方。
              不过这一切都不影响雨果把东方当作文学描写对象,也丝毫没有降低《东方集》的文学价值。
              诗人在整部诗集中,都在描绘一种已经为人关注的东方色调。诗人的视野扩展到了希腊,埃及,阿拉伯-穆斯林世界,诗人毫不吝啬的从一些常见的东方情调的挖掘主题,但是诗人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一种异国情调的滥觞,我们在上文已经分析了其历史价值。事实上,诗人是在提供一种泛东方的视野,在法语诗歌中融入了大量的东方的意象、词汇、音律,使法兰西的诗苑结出了一朵瑰丽的奇葩,焕发了新的活力。
              自十八世纪后,东方学的兴起,对梵文、波斯文、甚至是商博良的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解,以及对古印度、阿拉伯伊斯兰文学的大量经典的翻译解读,都一定程度上为雨果的这次泛东方视野提供了条件和必然。《孩子》这首诗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往昔美丽的希俄斯岛,更是见识了伊朗蓝色百合、突巴神树等等伊斯兰世界的奇物。
              而这种泛东方的视野,也正是雨果一再强调的“自由的艺术创作”的必然结果。诗人在《艾尔那尼》的序言中断然指出:“浪漫主义的真正定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1]这句话不仅为众说纷纭,难以界定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定义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参考,也指导着诗人的创作。而在《东方集》的序言中,雨果也提出“一切皆可入诗”。[2]
              这种自由,首先是格律上的自由。细看《东方集》,没有一篇的格律是有严格的规则。雨果没有一首拘束于音律的限制,而且在《奇英》一诗中,诗人更是把这种音律的变化融入诗歌的内容,以音律写诗意,可谓是巧夺天工。《孩子》一诗中,诗人也没有固守亚历山大体,而是12-12-8-12-12-8的变化,而且其间也并没有一成不变,8音节时而变为9音节,时而变为7音节,完全不受格律的限制。
              这种自由也是词汇上的自由。《东方集》引入了大量带有鲜明的东方色彩的词汇,这些词汇的引入,丰富了雨果的诗歌语言,也带来的新的诗歌意象,我们可以看到mufti,vizir,semoun,《孩子》中的tuba,甚至是Bounaberdi[3]。这些词汇提供了大量的新意象,而其独特的读音也给读者带来了视听上的双重感受。
              从上面看出,雨果通过新词汇引入了大量的新意象。但是雨果还通过了对一些既定形象的颠覆或改良,结合出一些新鲜的意象。这也正是雨果在意象上的自由。《孩子》中,最关键的意象便在于孩子这个意象。雨果塑造出了一个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坚定、斗争的形象——诗人在其后的作品中也多次重现这一形象,最著名的无疑是《悲惨世界》的小孩子加弗洛什。不仅仅如此,倘若读者熟悉西方的历史学发展,便会知道雨果所处的时代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将整个人类史比作一个人的一生的话,那么希腊就意味着孩子。考虑到雨果对历史学的爱好和了解,以及在《克伦威尔》的序言中已经展现的这种同类型比较的手法,我们有理由相信,雨果对孩子即希腊的这种象征并不陌生。
              在塑造意象和构建诗歌的环境上,诗人也重拾了朗杰努斯的一些美学观点,后者在《论崇高》[4]一书中,曾指出崇高根源于“庄严”“伟大”“雄浑”。[5]而这种官感,多源于雄奇的大自然。[6]雨果的诗歌一向以大气磅礴著称,其作品堪称浪漫主义想象力的典范。《孩子》中,在回顾昔日希俄斯岛的美景时,诗人惜墨如金,不过字字珠玑,“ombrageaient”(遮掩,遮蔽)仅仅一词就形象地描绘出了满山遍野的千金榆树,自有一番大气。到了后面的描写更是如此。譬如,描写突巴树的时候,诗人又是大胆的夸张——即使快马加鞭,一百年也走不出树的阴影。
              我们今天的社会,虽然离雨果所处的19世纪已经十分遥远,但是局部战争不断,在战争的苦难中生活的人民还是为数不少,那么本诗就足以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就依然有它不可忽视的价值。而这,也正是这位19世纪的老人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
              [1]转引自《外国文学》,江忠霖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6页。
              [2]Les orientales, V. Hugo, Page 3
              [3]《东方集》的倒数第三首诗题目。实际上是拿破仑•波拿巴的姓氏Bonaparte的阿拉伯发音。
              [4]近代许多学者论证出《论崇高》一文系他人假托之作,非出于朗杰努斯之手。不过这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作者从经典说法,暂定为朗杰努斯的《论崇高》。
              [5]《西方古典诗学和美学》,章启群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7页。
              [6]《西方古典诗学和美学》,章启群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81页。


              IP属地:江苏8楼2013-11-15 10:50
              回复
                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喜欢上雨果的诗歌。
                以上。


                IP属地:江苏9楼2013-11-15 1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