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兀兀不修善”的生活启示 】
西山弄了四句话“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还是挺有效果的,把73给勾了出来,解释的清晰明了,属于意外之喜。
这四句话,我也梳理了半天,感觉不复杂,和惠能的一贯思想是相通的。
社会上,由于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经营运作,因此世间得以运转不息;人类则因为身、口、意三业造作各种善恶行为,所以生死轮回不已。佛法将此主宰轮回的动力,称之为“业”。造业的主人翁就是身、口、意;“业”有驱使造作的力量,故称“业力”。
业力有三种:净业、善业、恶业。
1.净业,是指:做事不求回报,只是希望帮助大家,认为帮助大家就是帮助自己,并且自己非常快乐!那么,这就是在修净业。修净业,可以成佛,获得无边法力和无上智慧。
2.善业,是指:帮助他人,满足他人的欲望和需求,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这样,修的就是善业。修善业,可以获得人天果报,在下一次轮回中,可以享受巨大的福报。
3.恶业,是指: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而伤害他人。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恶业越积越重,如果不知悔改,最终在肉体死亡之后,灵魂就要下地狱,受苦还债!
惠能的顿悟思想直指净业,所以很多人说惠能是最能体现佛本质精神的。
至于四句话的开头那几个叠词,我也研究了半天,最后感觉没什么实际意义,只是起到修饰和烘托的作用,正好73也说到了。
我随后又想到了前面与73交流过的研习佛法的方式,惠能的顿悟虽然直指心性,但意境太过高深和飘渺,作为普通人来讲可赏而不可学,难以看得见摸得着。而作为惠能同门师兄的神秀的“时时勤拂拭”更接近于普通人的修行之法。
惠能和神秀在世时,作为北宗的神秀强盛一时,声望也高,南宗惠能显得低调一些。两人去世后,两人的弟子进行了一次南北宗大论战,结果惠能的弟子神会取得了胜利,从此南宗开始走向兴盛,门派林立,高僧众多,而渐渐的北宗逐步走向衰落。
那么问题就来了,可赏而不可学的“顿悟”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符合普通人学习精神的“渐修”却无人理睬,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就说明了生活中的一种现象,研究的、关注的、热点的,是一回事;自己身体力行的,是另一回事。你可以把这两回事放在一起,很多人就是这样做的,但最难的是,最清醒的是,你要学会区分这两回事,不能放在一起的时候,就要分开做。
“顿悟”带着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意境,所以大家可以狂热的研究它,各种角度,各种层面,说不完道不尽,所以它呈现一种兴盛;但你要是真切的求佛法,或者说想使自己真正的达到佛要求的各个阶次,身体力行的时候应该多学学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因为“顿悟”的条件一般人难以具备。
比如惠能,生长在信息闭塞的荒芜之地,长期务农,大字不识一个,教育少,诱惑少,本身就具有了“本来无一物”的自然条件,再加上天赋的灵性和悟性,所以悟到真谛。属于“本无——真无”的过程。而包括神秀在内的我们大多数社会生活中人,生下来后不自觉就会大量接受外界的东西,尤其是教育,这样身上的“有”就会增多,所以需要“时时勤拂拭”,最后悟到真谛。属于“本无——有——真无”的过程。我说的有些绝对,但大体是这个意思。
我又想到了好声音舞台上的吴莫愁,莫愁怪异的唱腔,独特的个性,新奇的音乐理解,都给了我们新鲜的未知的感觉,我们大量的关注她、研究她,甚至赞美她、培养她,她也快速的成名了,找到了个人价值。这是一回事;但是要想让学音乐的孩子们都去学习吴莫愁的唱法,像吴莫愁一样去引起关注,去出名,这是另外一回事。会有学习成功的吗?太难了,因为音乐上只有一个吴莫愁,就像历史上只有一个惠能一样。
但是“时时勤拂拭”的神秀会有很多,就像好声音舞台上的金池、平安、张赫宣、多亮等等,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学习,他们的奔波,他们的争取,更能够给大多的学习音乐的普通人更多的借鉴和启迪,学习他们,你同样也有成功的机会。
生活中也是这样,那些天赋才华的成功者,我们可以羡慕,可以欣赏,但当自己去前行的时候,还是要脚踏实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选择恰当的榜样,学习切身的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扎实的走下去。
前行的时候,要谨记神秀的“时时勤拂拭”,无论与人交往,还是做事办事,要从自身找原因,尽量少挑剔他人,那样只会给你找到原谅你自己的理由,对于你自身的成长毫无意义,只有不断的修正自身,吸取经验教训,当走到在下一个路口的时候,你才会有更为清晰的判断,更为准确的选择,更为理想的结果。
“本来无一物”我们不敢奢望,“时时勤拂拭”我们可以做到。
2013-06-1523:03
西山弄了四句话“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还是挺有效果的,把73给勾了出来,解释的清晰明了,属于意外之喜。
这四句话,我也梳理了半天,感觉不复杂,和惠能的一贯思想是相通的。
社会上,由于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经营运作,因此世间得以运转不息;人类则因为身、口、意三业造作各种善恶行为,所以生死轮回不已。佛法将此主宰轮回的动力,称之为“业”。造业的主人翁就是身、口、意;“业”有驱使造作的力量,故称“业力”。
业力有三种:净业、善业、恶业。
1.净业,是指:做事不求回报,只是希望帮助大家,认为帮助大家就是帮助自己,并且自己非常快乐!那么,这就是在修净业。修净业,可以成佛,获得无边法力和无上智慧。
2.善业,是指:帮助他人,满足他人的欲望和需求,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这样,修的就是善业。修善业,可以获得人天果报,在下一次轮回中,可以享受巨大的福报。
3.恶业,是指: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而伤害他人。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恶业越积越重,如果不知悔改,最终在肉体死亡之后,灵魂就要下地狱,受苦还债!
惠能的顿悟思想直指净业,所以很多人说惠能是最能体现佛本质精神的。
至于四句话的开头那几个叠词,我也研究了半天,最后感觉没什么实际意义,只是起到修饰和烘托的作用,正好73也说到了。
我随后又想到了前面与73交流过的研习佛法的方式,惠能的顿悟虽然直指心性,但意境太过高深和飘渺,作为普通人来讲可赏而不可学,难以看得见摸得着。而作为惠能同门师兄的神秀的“时时勤拂拭”更接近于普通人的修行之法。
惠能和神秀在世时,作为北宗的神秀强盛一时,声望也高,南宗惠能显得低调一些。两人去世后,两人的弟子进行了一次南北宗大论战,结果惠能的弟子神会取得了胜利,从此南宗开始走向兴盛,门派林立,高僧众多,而渐渐的北宗逐步走向衰落。
那么问题就来了,可赏而不可学的“顿悟”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符合普通人学习精神的“渐修”却无人理睬,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就说明了生活中的一种现象,研究的、关注的、热点的,是一回事;自己身体力行的,是另一回事。你可以把这两回事放在一起,很多人就是这样做的,但最难的是,最清醒的是,你要学会区分这两回事,不能放在一起的时候,就要分开做。
“顿悟”带着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意境,所以大家可以狂热的研究它,各种角度,各种层面,说不完道不尽,所以它呈现一种兴盛;但你要是真切的求佛法,或者说想使自己真正的达到佛要求的各个阶次,身体力行的时候应该多学学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因为“顿悟”的条件一般人难以具备。
比如惠能,生长在信息闭塞的荒芜之地,长期务农,大字不识一个,教育少,诱惑少,本身就具有了“本来无一物”的自然条件,再加上天赋的灵性和悟性,所以悟到真谛。属于“本无——真无”的过程。而包括神秀在内的我们大多数社会生活中人,生下来后不自觉就会大量接受外界的东西,尤其是教育,这样身上的“有”就会增多,所以需要“时时勤拂拭”,最后悟到真谛。属于“本无——有——真无”的过程。我说的有些绝对,但大体是这个意思。
我又想到了好声音舞台上的吴莫愁,莫愁怪异的唱腔,独特的个性,新奇的音乐理解,都给了我们新鲜的未知的感觉,我们大量的关注她、研究她,甚至赞美她、培养她,她也快速的成名了,找到了个人价值。这是一回事;但是要想让学音乐的孩子们都去学习吴莫愁的唱法,像吴莫愁一样去引起关注,去出名,这是另外一回事。会有学习成功的吗?太难了,因为音乐上只有一个吴莫愁,就像历史上只有一个惠能一样。
但是“时时勤拂拭”的神秀会有很多,就像好声音舞台上的金池、平安、张赫宣、多亮等等,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学习,他们的奔波,他们的争取,更能够给大多的学习音乐的普通人更多的借鉴和启迪,学习他们,你同样也有成功的机会。
生活中也是这样,那些天赋才华的成功者,我们可以羡慕,可以欣赏,但当自己去前行的时候,还是要脚踏实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选择恰当的榜样,学习切身的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扎实的走下去。
前行的时候,要谨记神秀的“时时勤拂拭”,无论与人交往,还是做事办事,要从自身找原因,尽量少挑剔他人,那样只会给你找到原谅你自己的理由,对于你自身的成长毫无意义,只有不断的修正自身,吸取经验教训,当走到在下一个路口的时候,你才会有更为清晰的判断,更为准确的选择,更为理想的结果。
“本来无一物”我们不敢奢望,“时时勤拂拭”我们可以做到。
2013-06-15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