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诸版本的异同,主要争议的地方有三个。
第一,这首诗咏的是什么?
有关乾隆的几个版本,咏的都是花瓣,但这都是后世演绎的故事。包括我们现在有的人还用此诗咏过香山红叶等等。所以从郑板桥和林逋的正统版本看,咏的是“雪”,这个应该是最初此诗的本意。
第二,数字的不同运用,区别在哪里?
这么多版本关于数字的运用虽大同,但有小异,这微妙的差别还是体现了诗人意境上的些许区别。我个人认为,林逋的版本数字运用的最规整,最合理。第一句有“一二三四”,第二句有“五六七八”,第三句是“九十无数”,不但对仗整齐,而且从一到十,个位数到极限后自然过渡到无数。而郑板桥的版本,第一句和第二句对仗不整齐,第三句用“千”和“万”虽然强调了更多更广的渲染,但是与“无数”还是有重复之感。
第三,“花”是什么花,梅花还是芦花还是其他的?
最常见的是“梅花”,还有一些是“芦花”,此外还有“梨花”等等。要想弄明白什么花,首先要知道咏的是什么,如果确定咏的是“雪”,那么就可以确定是“梅花”。因为“芦花”开在初秋,“梨花”开在春季,那时无雪,一种情况是咏的不是“雪”,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想当然,牵强附会。
那么确定梅花后,有人会问,梅花是红色的,雪落入其中,怎会看不见。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常识的问题,梅花不只有红梅花,还有白梅花,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的就是白梅花。我查了一下,白梅花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红梅花主产于四川、湖北等地。林逋在浙江杭州隐居,种植白梅花是合情合理的,而郑板桥常年客居江苏扬州,面对白梅花也是合情合理的。并且古人常常将雪与梅相提并论。宋代诗人卢梅坡定要将雪和梅分个高下,最后不得不承认雪与梅打个平手: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说的也是白梅花。雪与梅是孪生姐妹,所谓“有梅无雪不精神”。
那么这首诗的本意就大体清楚了,诗人在冬日的瑞雪纷飞时节,在自己种植的或者是供人欣赏的一片白梅花丛前,看到白雪飘落在白梅花间,分不清哪是花哪是雪,而发出的惊叹。并且,无论是脱尘出世的林逋也好,还是浪漫洒脱的郑板桥也罢,人格上的清高和独立也造就了艺术上的单纯和清雅,所以他们能在简单的数字中找到淡淡的留香和悠远的意境,这不是一般人红尘俗世中人能够做到的。
我做这番梳理,一是要弄清楚这首诗的由来,二来也是感慨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牵强附会、肆意编造的东西太多,很容易将历史相对真实的一些东西混淆和篡改,给观众造成误解,尤其是一些未成年人,将会影响对真切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我就梳理到这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