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吧 关注:17,331贴子:85,801

试临杨沂孙小篆,请指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11-11 08:42回复
    写得好!


    IP属地:北京2楼2013-11-11 14:23
    收起回复



      3楼2013-11-12 08:46
      回复
        好!第一篇和第三篇习作很好。第一篇右数第二数列倒数第三个“语”字略小了,其他都很好。老兄的线条越来越有感觉了。
        杨沂孙的小篆线条是润中有涩,时见枯笔,虽有枯笔但不是很恣肆。老兄这点把握的很好,继续努力!


        4楼2013-11-12 08:50
        收起回复
          形神已备,接笔处略有微瑕(如第二幅之“曰”、“由”、第三幅之“束”、“子”处),力度已是很好了。


          5楼2013-11-12 13:57
          收起回复
            杨叟字形取散盘,故不像吴让之3:5(横三竖五黄金比例),是取正方,或有扁方,所以有点横长竖短。这是杨沂孙字形上的特点。
            他的小篆,专门有大篆金文的底子,所以线条如针状(即上头粗,下头如针尖,散盘即如此,而石鼓、玉箸皆无此征。),所以收笔,是出锋收笔的,你不妨看看他写的《诗二篇》,及你前些日子上传的一幅杨的作品(诗二篇很明显)。你不妨看看八大山人临的金文,一定对你的篆书有所帮助。
            最后讲线条,线条我看了一下你的隶书,其实毛病是一样的(篆隶线条毛病皆同),单一是你的毛病,篆隶的金石味成了“印刷体”,当然,说这是“印刷体”,未免也太夸张了,总之,线条的弊病就一句话,所表达的内涵不够丰富,有点状如算子。至于衔接,这些都是小问题,长此以往,这些都能克服的,而枯笔之类的线条尽量少些,小篆就是“真书”,不是金文大篆所能比拟其工整性,尽量用浓墨,这也是清人小篆和秦篆相同之处。
            讲到底还是线条的原因,要克服,必须注意用笔的技巧和用墨的技巧,小篆是拉线条的最佳利器,你若想要使线条有内涵,大篆是必须学的,其灵动性和摩擦感是清人极力推崇的,王澍、吴大澄、何绍基,均有大篆的影子,邓石如是求“健”,吴让之是求“巧”,论内涵吴让之不让琰叟,杨沂孙则兼大小篆之长,所以他的东西不好临,我个人不喜欢他的字形(也许没有黄金比例的缘故),没跳出“相”这个俗障。言之不当,见笑


            6楼2013-11-12 21:28
            收起回复
              欣阅小篆,略有感慨。吾之拙见,仅供参考。楷隶为基,苦临古帖,枯燥乏味,运筹帷幄。


              7楼2013-11-13 09:28
              收起回复




                8楼2013-11-14 08:48
                回复


                  9楼2013-11-17 19:04
                  收起回复


                    10楼2013-11-19 08:20
                    回复
                      用的毛边?什么墨汁怎么一点不透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3-11-24 20:41
                      收起回复


                        13楼2013-11-26 20:14
                        收起回复
                          这是杨沂孙的什么小篆帖,我只有他的一本诗经《常棣之》,望赐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3-12-01 13:23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3-12-01 14:11
                            收起回复
                              厉害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3-12-01 18: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