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9心吧 关注:99贴子:6,123
  • 9回复贴,共1

【大中至正】心学解读版西游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明清到当代,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后认为,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其实是对王阳明心学的艺术解读,吃惊吧?我看到这个研究结果也非常吃惊,细细品味学者们的各种证据,似乎在理。
潘富恩教授认为:“明代中叶,王阳明心学大盛,《西游记》深受其影响,并将其艺术化而指出了一条心学明心见性的心路历程。”


IP属地:江苏1楼2013-11-08 18:41回复
    西天取经的过程,其实就是唐僧师徒自身的“心魔”斗争历程。这一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不断证实着“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的道理。在这里,“心”指的是人的主观意念,而不是心脏器官;所谓“魔”,乃是人的私欲邪念的象征,是由人的意识活动所导致的病态心理或错误言行,是人迷失了本心的结果。
    孙悟空在西去途中所遇到的妖魔鬼怪,实际上与他是同类同“心”。妖魔鬼怪即是他“心中贼”的外象,他一个个的除妖灭怪,象征着他在消灭自己的心中之贼,他在把一路上的孽障皆去掉以后,便达到了儒家所追求的“内圣”的精神境界,修成了佛教正果,成为了“斗战胜佛”;同时也实现了道教“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超脱生死,位列仙班的目的。


    IP属地:江苏2楼2013-11-08 18:4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几乎所有赞同《西游记》是“心性说”的研究者们,都注意到美猴王学道的地方“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即是一个“心”字,实际上这个所在就是孙悟空的心,学道就是修心。孙悟空是《西游记》的第一主角,全书自他从花果山裂石出生开始,历经学道、大闹三界、镇压于五行山下、保唐僧西天取经经受九九八十一难,最后成就“斗战胜佛”结束,比较完整地演绎了王阳明心学“正念头”,“正不正以归于正”,“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之正”。


      IP属地:江苏3楼2013-11-08 18:41
      回复
        小说中描写的批判对象都有着极大的贪欲,为了满足一己之欲,不顾天理,甚至破坏天理,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这些批判对象从人到妖到仙,几乎充塞着人间、荒野,乃至幽冥与天堂。观音院的方丈、黑风山的黑熊精爱财,黄风怪、白骨精、金角、银角、师陀国三怪等,都想吃唐僧肉,白毛老鼠精、玉兔精等,则贪图色欲。孙悟空斗它们,实际上是斗自己,斗自己的心中之贼。


        IP属地:江苏4楼2013-11-08 18:42
        回复
          当我们研究心学的思想,会发现很多中心思想在佛教、道教、儒家中似曾相识,是的,心学正是集佛儒道三家之大成者,心学的出现,推动了明朝儒家佛学道家三教合流的趋势和潮流。《西游记》中佛学、儒家、道教各有自己的神仙体系代表,体现了心学三教合一的思想,妖魔鬼怪代表人们心中的心魔,人只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不断战胜心中贼,才能修成正果。


          IP属地:江苏5楼2013-11-08 18:42
          回复
            《西游记》是对心学的解读的观点,几乎在《西游记》问世之初就已经产生了。现存最早之刊本金陵世德堂本陈元之《序》云:“。。。故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此其书直寓言者哉。”
            清代王韬序《新说西游记图像》称:“所历三灾八难,无非外魔,其足以召外魔者由于六贼,其足以制六贼者一心而已。一切魔劫由心生,即由心灭。此其全书之大旨也。”


            IP属地:江苏6楼2013-11-08 18:42
            回复
              20世纪80年代初,刘远达先生提出《西游记》:“是一部用心学来指导人们修心的书”,“是王守仁‘心学’的艺术化,是‘破心中贼’的政治小说”。
              朱恒夫博士于刘远达先生提出此说的17年后,又从文学角度指出:“孙悟空修性成功的事例亦表现了王阳明人人皆可成圣的心学思想”。
              李安纲博士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角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西游记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孙悟空的斗战史,演出了一部心灵萌生、变化、发展、寂灭、自然之大道”


              IP属地:江苏7楼2013-11-08 18:43
              回复
                冯巧英教授说:“《西游记》的心性主题被数百年来几朝几代的人所认同,是因为作品中从多个方面明显地表达着这一思想。儒释道三家以心性学为基本点的三教合流,在明代是时代的重要思潮,以修惜性命为主旨的《西游记》便是这种合流心性学的产物,是这种合流心性学的艺术体现。”


                IP属地:江苏8楼2013-11-08 18:4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唐僧师徒正自西行,忽见一座高山阻路,三藏告诫徒弟:“我见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悟空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说没忘。悟空提醒他忘了四句颂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闻言,心下顿悟:“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IP属地:江苏9楼2013-11-08 18:44
                  回复
                    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这句道出了心学之奥义! 读过很多欧美的励志书籍,《心灵鸡汤》、《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世界最神奇的24堂课》,等等,所有书的中心思想归纳起来,其实都在讲一个东西,那就是修心,现代名词叫“心态”,建议人们调整和控制心态,心态是命运的控制塔,心态决定人生的成败。用的积极情感面对对环境和他人,对环境和他人时刻充满着感激之情,感受到环境中良好的一面。因此,个人感觉欧美也有心学,只是这些大师们把心学包装成“傻瓜相机”,一按就行,或者做成简单明了的“精神快餐”,一吃就管用,简单,易懂,实用。


                    IP属地:江苏10楼2013-11-08 18: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