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殷周时代的鬼神崇拜
在公元前一千几百年,汉民族古帝王 “成汤”开国,建都于亳 ( 今河南省商丘县 ) ,传了二十代以后, “盘庚”又迁都于殷 ( 今河南省偃师县 ) ,所以史书上有 “商、殷”两个国号。商殷时代的统治阶级最喜崇拜鬼神,以求消灾降福。他们自己无法和鬼神直接交通,必须凭借巫、祝之力。巫能以歌舞降神,祝能以言辞悦神。巫的专业就是发挥灵感作用,把鬼神意旨传达于人;祝的专业就是奉行祈祷仪式,把人的愿望申诉于鬼神,因此巫、祝两项都是在祭祀时所不可缺少的主要职务。后世神庙中司香火者叫作庙祝,还是古代留下的一个名称。
周朝继商殷而统治天下,自王公大臣以至百姓,皆信仰多神。《周礼》上说:“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只之礼”。天子当每年冬至日就要于南郊之圜丘祭昊天上帝,当每年夏至日就要于北郊之方泽祭地只 ( 北京正阳门外有天坛,是圆形;安定门外有地坛,是方形。天坛即古之圜丘,地坛即古之方泽,二坛皆明朝嘉靖九年开始建筑,清朝复加维修,现为首都著名的古迹 ) 。此外,属于天神一类的,还有青、赤、黄、白、黑五帝和日、月、星、斗、宿、风、云、雷、雨诸神;属于地只一类的,还有社稷、山川、五岳、四渎、城隍、土地诸神,也应该享受祭祀。属于人鬼一类的,主要是各姓的祖先,其次即为本民族的圣哲贤才和忠孝义烈之土。祖先祠堂归各姓子孙奉祀,其它一切大小庙宇皆由政府或地方公会派专人照管香火,并拨给经费开支。料当时建立许多祠庙,未必都迷信人死真有鬼、鬼皆有灵,也不过象今日建立纪念碑的意思罢了。
以上所说,皆历代封建社会的情况,唐宋以来至于明清,国家祀典和民间风俗,也都大致相同。这些天神、地只、人鬼三类,就是中国道教所以成为名神教的来源。后世道教做法事,如建醮坛、设斋供,即等于古人祭祀之礼;唱赞词、诵宝诰,即含有言辞悦神之意;上表章、读疏文,也不外申诉和祈祷作用,因此可知汉代以后的道教还是古代巫祝遗风而再加以宗教化。道教所供奉的神,大多数早巳列入国家祀典,并且得到社会上一般的信仰,因为这些神都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假使当初没有这样悠久的历史根据和这样广泛的群众基础,凭空的就创造出多神教的道教来,那是不可能的事。 ( 道教只崇拜最尊贵的天神,其余诸神,不过随世俗心理供奉香火而已,并不视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