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朱隽因为迁都之事对董卓不满众所周知,当然他也深知董卓在火烧洛阳遍挖皇陵等举动之后任命自己为洛阳留守的真正用意。虽然人朱隽是武人出身,毕竟也在政坛上混过。你董卓那种借刀杀人的吃相太过难看。我朱隽也不是傻子也早就防你这一手,此前与盟军眉来眼去秋波暗送自然是为了今后自身的进退做打算。首先朱隽与诸侯们的暗通,就已经让身为诸侯之一的曹操享受到了红利。所以才会有在诸侯饮宴上信誓旦旦。原话是:“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得知此时还没有向洛阳开拔,远在千里之外的曹操居然已经从洛阳那边得知了两条重要情报。一是董卓焚烧宫室,二是董卓劫迁天子放弃洛阳的打算。由此可见朱隽从中所起的作用。不过长此以往朱隽又觉得这样太不保险,万一被发现了,搞不好还得搭上自己的这条老命,那自己又为何不采取更加稳妥又能规避风险的做法?那干脆不如弃官,先去外地招募兵马积蓄力量然后再联络那些诸侯与你一决雌雄。凭借我此前曾负责洛阳防务,对洛阳及周边山川路径熟知的便利亲自为诸侯们做向导,联合诸侯们的力量不怕不能把你给整垮。说到这里,有人或许要问,既然朱隽知道董卓借刀杀人的伎俩,那吕布杨懿也应该有所觉悟才对!这里我只想说的是吕布杨懿等当然也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董卓真正的用意是借此铲除异己罢了。但我想吕布之所以没有选择与朱隽同样的道路可能是顾忌自己此前一些恶行,害怕诸侯们无法释怀。毕竟董卓被当时视为国贼。而自己又曾经作为国贼的爪牙帮助他干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情。还把皇帝的陵寝给抛了。要知道挖坟掘墓在历朝历代都是十不赦之罪之一,更何况抛的还是皇帝的陵寝。那还不得诛灭九族?至于杨懿,虽然没有任何史料明文所载,不过个人估计多半是挂念自家老小可能还在董卓手里,所以不得不投鼠忌器。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有其它的理由能让杨懿不步朱隽的后尘。要知道这个工作可是连董卓自己都已经放弃的。
《后汉书·朱隽传》:“卓后入关,留朱隽守洛阳,而【俊与山东诸将通谋为内应】。既而【惧为卓所袭】,乃【弃官奔荆州】。卓以【弘农场懿为河南尹,守洛阳】。俊闻,复进兵还洛,懿走。”
《三国志·武帝本纪》:“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后汉纪·卷二十七》:“尚书令朱隽之出奔也,【与孙坚俱入洛阳】,既而屯于中牟。”
《后汉书·董卓传》:“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