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吕布吧 关注:173贴子:10,327
  • 113回复贴,共1

废物请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后汉书·董卓传》:“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墓间,卓败走,却屯黾池,聚兵于陕。【坚进洛阳宣阳城门,更击吕布,布复破走】。”
这两天与一位朋友在讨论三国方面的话题,正好聊到吕布,其中有涉及到吕布效力董卓期间曾两次败给孙坚的话题。我们知道第一次是因为胡轸要杀吕布,吕布处于自保故而捣乱致使其大败。那么第二次该如何解?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布吧我不想去。所以借这个地方向您请教一下?


1楼2013-11-08 09:59回复
    @千古废物


    2楼2013-11-08 10:00
    回复
      2025-07-10 12:06:23
      广告
      TM被删了
      哦,我认为孙坚击破的不过是董卓、吕布挖坟军而已。
      实际的依据一、孙坚进军洛阳前,董卓已经迁都长安,且一把火把洛阳少了个干净。那么董卓、吕布留守洛阳根本毫无价值。
      二、【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墓间】,这场战役的地点挺有趣?董卓跑到诸陵墓间难道是清明节率军跑去扫墓?
      史料依据:【卓部兵烧洛阳城外面百里。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殄尽。又收诸富室,以罪恶没入其财物;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
      【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
      那么关键就是找出董卓焚烧洛阳的时间和孙坚击破董卓、吕布的时间
      按《资治通鉴》
      初平元年丁亥,车驾西迁。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诛之,没入其财物,死者不可胜计。悉驱徙其馀民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留屯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
      初平二年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间。卓败走,却屯渑池,聚兵于陕。坚进至雒阳,击吕布,复破走。坚乃扫除宗庙,祠以太牢,
      正好一年的时间。
      东汉立国近200年,皇帝就有12个,诸公卿的数量更不好说,吕布兄虽然是挖坟掘墓,但是工程量也是极为浩大的。
      关于东汉皇陵,网上很多介绍,我就不贴连接了,免得又被删。


      IP属地:山东4楼2013-11-08 10:37
      收起回复
        抱歉我来晚了。此前你所发的邮件我已阅完。大致了解你所提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既然这问题千古废物也参与其中,外加这个问题在以后与布黑的辩论中仍会经常碰到。那么我就借这机会借这个平台阐述一下我对此问题的看法。
        还是按照我们先前在Q上的问题继续展开。我的看法是宣阳门之败不能让吕布一人概括承受。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董卓本就没有长期待在洛阳的打算。
        第二,董卓西迁之后,当时所任命的洛阳最高军事首长不是吕布,而是朱隽。朱隽去职后,任命的是杨懿。
        第三,董卓与朱隽吕布等的微妙关系,特别是在董卓本无意坚守洛阳的打算下,董卓仍然任命朱隽为洛阳的最高首长(大体类似于今天的XX城防总司令)——最后,亲自率领大部队去开挖皇陵。还把杨懿吕布丢在早已残破无险可守的洛阳,这未免有借刀杀人之嫌。(关于这一点可能你们会觉得有点天马行空,不过稍后我会以结合史料的方式,从逻辑学的角度为你们一一解析)
        第四,熟悉洛阳详情的朱隽在自己去职后,与孙坚部联合并亲自为其向导一起进入洛阳打败了吕布,赶跑了杨懿。
        1.首先先讲第一点,董卓本无意长期在洛阳坚守的打算,在山东势起之后更加坚定了西迁的念头。这一点可从火烧洛阳,命吕布遍挖宗室公卿皇陵就可以看出。关于这些,史料早已明确,无须争辩。下面我只贴一下相关史料。
        《三国志·董卓传》:“卓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
        《后汉书·董卓传》:“于是【迁天子西都】。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
        《三国志·孙坚传》:“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
        2.第二点,董卓在西迁之后所任命的洛阳留守是朱隽,朱隽去职后,杨懿接任。由此可看出无论从当初董卓任命之初,还是——最后的朱隽孙坚携手入洛,杨懿吕布败走。相关史料也只有吕布在洛阳宣阳门与孙坚遭遇的记载,而并没有详述吕布当时在洛阳的具体职责是什么?如果从始至终洛阳的最高军事负责人都不是吕布,而是另有他人。那么吕布是否听命于这人的节制?如果听命,那么宣阳门之败到底该由谁来负责?
        《后汉书·朱隽传》:“卓后入关,【留俊守洛阳】,而俊与山东诸将通谋为内应。既而惧为卓所袭,乃弃官奔荆州。卓以【弘农场懿为河南尹】,【守洛阳】。【俊闻,复进兵还洛,懿走】。”
        《后汉书·董卓传》:“坚进洛阳宣阳城门,【更击吕布,布复破走】。”


        6楼2013-11-11 20:00
        回复
          第四,朱隽因为迁都之事对董卓不满众所周知,当然他也深知董卓在火烧洛阳遍挖皇陵等举动之后任命自己为洛阳留守的真正用意。虽然人朱隽是武人出身,毕竟也在政坛上混过。你董卓那种借刀杀人的吃相太过难看。我朱隽也不是傻子也早就防你这一手,此前与盟军眉来眼去秋波暗送自然是为了今后自身的进退做打算。首先朱隽与诸侯们的暗通,就已经让身为诸侯之一的曹操享受到了红利。所以才会有在诸侯饮宴上信誓旦旦。原话是:“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得知此时还没有向洛阳开拔,远在千里之外的曹操居然已经从洛阳那边得知了两条重要情报。一是董卓焚烧宫室,二是董卓劫迁天子放弃洛阳的打算。由此可见朱隽从中所起的作用。不过长此以往朱隽又觉得这样太不保险,万一被发现了,搞不好还得搭上自己的这条老命,那自己又为何不采取更加稳妥又能规避风险的做法?那干脆不如弃官,先去外地招募兵马积蓄力量然后再联络那些诸侯与你一决雌雄。凭借我此前曾负责洛阳防务,对洛阳及周边山川路径熟知的便利亲自为诸侯们做向导,联合诸侯们的力量不怕不能把你给整垮。说到这里,有人或许要问,既然朱隽知道董卓借刀杀人的伎俩,那吕布杨懿也应该有所觉悟才对!这里我只想说的是吕布杨懿等当然也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董卓真正的用意是借此铲除异己罢了。但我想吕布之所以没有选择与朱隽同样的道路可能是顾忌自己此前一些恶行,害怕诸侯们无法释怀。毕竟董卓被当时视为国贼。而自己又曾经作为国贼的爪牙帮助他干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情。还把皇帝的陵寝给抛了。要知道挖坟掘墓在历朝历代都是十不赦之罪之一,更何况抛的还是皇帝的陵寝。那还不得诛灭九族?至于杨懿,虽然没有任何史料明文所载,不过个人估计多半是挂念自家老小可能还在董卓手里,所以不得不投鼠忌器。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有其它的理由能让杨懿不步朱隽的后尘。要知道这个工作可是连董卓自己都已经放弃的。
          《后汉书·朱隽传》:“卓后入关,留朱隽守洛阳,而【俊与山东诸将通谋为内应】。既而【惧为卓所袭】,乃【弃官奔荆州】。卓以【弘农场懿为河南尹,守洛阳】。俊闻,复进兵还洛,懿走。”
          《三国志·武帝本纪》:“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后汉纪·卷二十七》:“尚书令朱隽之出奔也,【与孙坚俱入洛阳】,既而屯于中牟。”
          《后汉书·董卓传》:“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


          8楼2013-11-11 20:09
          回复
            所以以上归纳起来,吕布的宣阳门之败大致总结如下。
            1.董卓西迁长安,无意留守洛阳。
            2.负责当时洛阳防务的最高军事负责人是朱隽杨懿,而吕布职责不明(可能只是其从属)
            3.董卓遍挖帝王公卿陵寝,搜刮财货,火烧洛阳,自己却西幸长安,借西迁铲除政敌,借刀杀人。
            4.孙坚的一切胜利都是建立在另一个长期与自己有情报往来且作为前任洛阳防务的最高负责人,并熟知洛阳城及周边路径,最后又临阵倒戈联合自己并亲自为己做向导的朱隽功劳基础之上。


            9楼2013-11-11 20: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