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和见
把我从虚幻引向现实!
从黑暗引向光明!
从死亡引向永生!
《奥义书》
在研究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的相似关系之前。我们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能在一门用深奥的现代数学语言表达的精密科学与主要以沉思为基础并且坚持这种顿悟不可言传的宗教原则之间进行什么比较呢?
我们所要比较的是由科学家及东方神秘主义者所作的有夫世界的知识的阐述。为了建立这种比较合适的框架,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我们要谈论的究竟是哪一种“知识”,来自吴哥窟或京都的佛教徒所说的“知识”与来自牛津或者伯克利大学的物理学家所说的“知识”是不是一码事?一方面是实验数据、方程式和理论,另一方面则是宗教经文、古代神话或哲学论文,我们要从中选择什么呢?这一章要澄清两点:有关知识的性质与表达它们的语言。
纵观历史,公认的人类思想具有两种知识或者两种形态的意识,一般称之为理性的和直觉的,并分别把它们与科学及宗教联系在一起。在西方往往推崇理性的科学知识而贬低直觉的宗教型知识,但是传统的东方态度正好相反。下面的两段话就典型地表现了西方与东方思想家的两种观点。希腊的苏格拉底说过著名的话:“我知道我什么都不懂”,而中国的老子则说过:“知不知,上”。在东方对两种知识的不同评价从它们的名称上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例如《奥义书》谈到高级与低级的知识,低级知识是指各门科学,而高级知识是指宗教知识。佛教则谈到“相对”与“绝对”的知识。另一方面,中国的哲学家总是强调直觉与理性的互补性质,并用阴和阳来表示,这是中国思想的基础。与此相适应,在古代中国发展了两种互补的哲学传统来处理这两类知识。
理性知识是来自关于我们日常环境中的事物和事件的经验。它属于智能的范畴,其功能是进行区别、分类、测量和比较。用这种方式产生了对立面的识别,它们只能在相互联系中存在,因此,佛教把这种知识称为“相对”的。
这种知识的关键性质是抽象,是对我们周围大量不同的图形、结构和现象进行比较和归类,我们不能考虑它们的所有性质,而只能从中选择少量有意义的性质。于是我们就构造了有关现实的理性图画,把它们简化为一般的略图。理性知识于是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和符号的系统,具有线性序列结构的特点,这是我们思维和语言的典型结构。在大多数语言中,这种线性结构都是用字母明显地表达出来,可以写成一长列的文字来交流经验和思想。
另一方面,自然界又是具有无限可变性和极其复杂的多维世界,其中并不存在什么直线或者完全规则的图形,那里的事物并不以序列出现,而是形成一个整体;正如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的那样,这个世界即使完全真空也是弯曲的。显然,我们概念思维的抽象系统永远无法完整地描述和理解这个实在的世界。我们在考虑这样的世界时所面临的问题就象制图员企图用一叠平面图去覆盖弯曲的地球表面一样。我们只能期望以这种方式对现实世界作出近似的表达,因而所有的理性知识都是有限的。
当然,在理性的范畴即科学的范畴里可以进行测量与定量化,进行分类与分析。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知识的局限性在现代科学中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了,在现代物理学中尤其是这样,海森伯这样对我们说:“每个词或概念,不管看起来多么清晰,它的应用范围都是有限的。”
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做到时刻意识到概念性知识的有限性和相对性。因为我们把握实在的表现要比把握实在本身容易得多。因此我们往往会把两者混淆起来而把概念及符号看成就是实在。东方神秘主义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使我们避免这种混淆。禅宗说过,在表示月亮时需要手指,但是一旦认出它所指的月亮后就不必再考虑手指了。西方的语义学家库尔佐布斯基,也表述过同样的观点:“地图决不是领土。”
东方神秘主义者所考虑的是对实在的直接经验,它不仅超越智力的思维而且超越感官的知觉。用《奥义书》的话未讲;
把我从虚幻引向现实!
从黑暗引向光明!
从死亡引向永生!
《奥义书》
在研究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的相似关系之前。我们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能在一门用深奥的现代数学语言表达的精密科学与主要以沉思为基础并且坚持这种顿悟不可言传的宗教原则之间进行什么比较呢?
我们所要比较的是由科学家及东方神秘主义者所作的有夫世界的知识的阐述。为了建立这种比较合适的框架,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我们要谈论的究竟是哪一种“知识”,来自吴哥窟或京都的佛教徒所说的“知识”与来自牛津或者伯克利大学的物理学家所说的“知识”是不是一码事?一方面是实验数据、方程式和理论,另一方面则是宗教经文、古代神话或哲学论文,我们要从中选择什么呢?这一章要澄清两点:有关知识的性质与表达它们的语言。
纵观历史,公认的人类思想具有两种知识或者两种形态的意识,一般称之为理性的和直觉的,并分别把它们与科学及宗教联系在一起。在西方往往推崇理性的科学知识而贬低直觉的宗教型知识,但是传统的东方态度正好相反。下面的两段话就典型地表现了西方与东方思想家的两种观点。希腊的苏格拉底说过著名的话:“我知道我什么都不懂”,而中国的老子则说过:“知不知,上”。在东方对两种知识的不同评价从它们的名称上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例如《奥义书》谈到高级与低级的知识,低级知识是指各门科学,而高级知识是指宗教知识。佛教则谈到“相对”与“绝对”的知识。另一方面,中国的哲学家总是强调直觉与理性的互补性质,并用阴和阳来表示,这是中国思想的基础。与此相适应,在古代中国发展了两种互补的哲学传统来处理这两类知识。
理性知识是来自关于我们日常环境中的事物和事件的经验。它属于智能的范畴,其功能是进行区别、分类、测量和比较。用这种方式产生了对立面的识别,它们只能在相互联系中存在,因此,佛教把这种知识称为“相对”的。
这种知识的关键性质是抽象,是对我们周围大量不同的图形、结构和现象进行比较和归类,我们不能考虑它们的所有性质,而只能从中选择少量有意义的性质。于是我们就构造了有关现实的理性图画,把它们简化为一般的略图。理性知识于是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和符号的系统,具有线性序列结构的特点,这是我们思维和语言的典型结构。在大多数语言中,这种线性结构都是用字母明显地表达出来,可以写成一长列的文字来交流经验和思想。
另一方面,自然界又是具有无限可变性和极其复杂的多维世界,其中并不存在什么直线或者完全规则的图形,那里的事物并不以序列出现,而是形成一个整体;正如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的那样,这个世界即使完全真空也是弯曲的。显然,我们概念思维的抽象系统永远无法完整地描述和理解这个实在的世界。我们在考虑这样的世界时所面临的问题就象制图员企图用一叠平面图去覆盖弯曲的地球表面一样。我们只能期望以这种方式对现实世界作出近似的表达,因而所有的理性知识都是有限的。
当然,在理性的范畴即科学的范畴里可以进行测量与定量化,进行分类与分析。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知识的局限性在现代科学中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了,在现代物理学中尤其是这样,海森伯这样对我们说:“每个词或概念,不管看起来多么清晰,它的应用范围都是有限的。”
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做到时刻意识到概念性知识的有限性和相对性。因为我们把握实在的表现要比把握实在本身容易得多。因此我们往往会把两者混淆起来而把概念及符号看成就是实在。东方神秘主义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使我们避免这种混淆。禅宗说过,在表示月亮时需要手指,但是一旦认出它所指的月亮后就不必再考虑手指了。西方的语义学家库尔佐布斯基,也表述过同样的观点:“地图决不是领土。”
东方神秘主义者所考虑的是对实在的直接经验,它不仅超越智力的思维而且超越感官的知觉。用《奥义书》的话未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