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事物的统一
......
东方世界观的最重要特点,也可以说是它的本质,就是认识到所有事物和事件的统一性和相互关系,即认识到世界上所有现象的经验只是基本的统一体的表现而已。所有的事物被看成是宇宙整体中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同一终极实在的不 同表现。东方的传统总是涉及这种最终的、不可分割的实在、、它表现在所有的事物之中,所有事物都是它的部分。这在印度教中被称为梵,在佛教中被称为法身,在道教中被称为道。因为它超越所有的概念和范畴,佛教徒也把它称为真如:
真如的精髓是什么,是所有事物的统一整体,是包罗万象的总体。
在一般生活中,我们并不意识到所有事物的这种统一性,而是把世界分成不同的物体和事件。这种分割对于我们处理日常的环境是必要而有用的,但是这并不是实在的基本性质。这是我们进行理性辨别和分类的一种抽象分割。以为我们关于可分割的"事物"和"事件"的抽象概念是自然界的实质,那只是一种错觉。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告诉我们,造成这种错觉的根源在于无明、即无知,是头脑在"谄"的迷惑下产生的。因此东方神秘主义传统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沉思、集中注意、平静思想来重新调节头脑。沉思这个词在梵文中就意味着"精神的平衡"是指在平衡、宁静的精神状态中体验宇宙的基本统一。
宇宙的基本统一性不但是神秘主义体验的主要特征,而且也是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这在原子的层次上是明显的,并且越来越深入物质的内部而进入了亚原子粒子的领域。所有事物和事件的统一性,在我们把现代物理学与东方哲学进行比较的整个过程中将再度成为中心主题。当我们研究"亚原子物理学的各种模型时,我们将会看到,它们一再以各种方式表现为同样的顿悟。事物和基本现象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依赖的;不能把它们理解成孤立的部分,而只能看成是统一整体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章中,我要讨论关于自然界基本的相互联系的概念,这是在描述原子现象的量子理论中,通过对观察过程的细致分析而产生的。在讨论之前我要再次强调一下理论的数学框架与语言解释之间的区别。关于量子理论的数学框架已经经受了无数次成功的试验,它被普遍接受为一种有关原子现象的一致而精确的描述。可是语言的解释却与坚实的基础相去甚远。
下面的讨论是根据量子理论的所谓哥本哈根解释。这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玻尔和海森伯发展起来的,至今仍然是被最广泛接受的模型。这种解释的出发点是把物理世界分为被观察系统(对象)与进行观察的系统。被观察系统可以是一个原子,一个亚原子粒子,一个原子过程等等。观察系统则由实验仪器与观察者组成。严重的困难是由这样的事实引起的,处理这两种系统的方法是不同的。对于观察系统是用经典物理学的术语来描述的,而这些术语无法描述被观察的"对象"而保持一致。我们知道经典的概念在原子的层次上是不适用的,但是我们必须用它们来描述我们的实验和陈述结果。因此我们无法摆脱这种两难性。经典物理学的技术性语言是我们日常语言的细致化,而且这种语言是我们交流实验结果的唯一语言。
在量子理论中是用概率的语言描述被观察系统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无法确定地预言一个亚原于粒子在确定的时间将在哪里出现,或者一个原子过程将如何发生。我们所能预言的只是一种机会。例如我们现在知道,大部分亚原于粒子都是不稳定的,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分解或者蜕衰变成其他粒子。但是我们无法确切地预言这种时间。我们只能预言衰变在一定时间后的概率,也就是说大量同种粒子的平均寿命。对于衰变的方式来讲也是这样。一般来说,一个不稳定的粒子可以衰变成其他粒子的不同组合。同样,我们也无法预言一个特定的粒子将选择哪一种组合。我们只能预言某一种组合的百分比。而这种统计性的预言需要大量的测量来加以证实。在高能物理的撞击实验中,要记录上万的粒子碰撞,然后经过分析确定某一特定过程的概率。
......
东方世界观的最重要特点,也可以说是它的本质,就是认识到所有事物和事件的统一性和相互关系,即认识到世界上所有现象的经验只是基本的统一体的表现而已。所有的事物被看成是宇宙整体中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同一终极实在的不 同表现。东方的传统总是涉及这种最终的、不可分割的实在、、它表现在所有的事物之中,所有事物都是它的部分。这在印度教中被称为梵,在佛教中被称为法身,在道教中被称为道。因为它超越所有的概念和范畴,佛教徒也把它称为真如:
真如的精髓是什么,是所有事物的统一整体,是包罗万象的总体。
在一般生活中,我们并不意识到所有事物的这种统一性,而是把世界分成不同的物体和事件。这种分割对于我们处理日常的环境是必要而有用的,但是这并不是实在的基本性质。这是我们进行理性辨别和分类的一种抽象分割。以为我们关于可分割的"事物"和"事件"的抽象概念是自然界的实质,那只是一种错觉。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告诉我们,造成这种错觉的根源在于无明、即无知,是头脑在"谄"的迷惑下产生的。因此东方神秘主义传统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沉思、集中注意、平静思想来重新调节头脑。沉思这个词在梵文中就意味着"精神的平衡"是指在平衡、宁静的精神状态中体验宇宙的基本统一。
宇宙的基本统一性不但是神秘主义体验的主要特征,而且也是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这在原子的层次上是明显的,并且越来越深入物质的内部而进入了亚原子粒子的领域。所有事物和事件的统一性,在我们把现代物理学与东方哲学进行比较的整个过程中将再度成为中心主题。当我们研究"亚原子物理学的各种模型时,我们将会看到,它们一再以各种方式表现为同样的顿悟。事物和基本现象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依赖的;不能把它们理解成孤立的部分,而只能看成是统一整体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章中,我要讨论关于自然界基本的相互联系的概念,这是在描述原子现象的量子理论中,通过对观察过程的细致分析而产生的。在讨论之前我要再次强调一下理论的数学框架与语言解释之间的区别。关于量子理论的数学框架已经经受了无数次成功的试验,它被普遍接受为一种有关原子现象的一致而精确的描述。可是语言的解释却与坚实的基础相去甚远。
下面的讨论是根据量子理论的所谓哥本哈根解释。这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玻尔和海森伯发展起来的,至今仍然是被最广泛接受的模型。这种解释的出发点是把物理世界分为被观察系统(对象)与进行观察的系统。被观察系统可以是一个原子,一个亚原子粒子,一个原子过程等等。观察系统则由实验仪器与观察者组成。严重的困难是由这样的事实引起的,处理这两种系统的方法是不同的。对于观察系统是用经典物理学的术语来描述的,而这些术语无法描述被观察的"对象"而保持一致。我们知道经典的概念在原子的层次上是不适用的,但是我们必须用它们来描述我们的实验和陈述结果。因此我们无法摆脱这种两难性。经典物理学的技术性语言是我们日常语言的细致化,而且这种语言是我们交流实验结果的唯一语言。
在量子理论中是用概率的语言描述被观察系统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无法确定地预言一个亚原于粒子在确定的时间将在哪里出现,或者一个原子过程将如何发生。我们所能预言的只是一种机会。例如我们现在知道,大部分亚原于粒子都是不稳定的,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分解或者蜕衰变成其他粒子。但是我们无法确切地预言这种时间。我们只能预言衰变在一定时间后的概率,也就是说大量同种粒子的平均寿命。对于衰变的方式来讲也是这样。一般来说,一个不稳定的粒子可以衰变成其他粒子的不同组合。同样,我们也无法预言一个特定的粒子将选择哪一种组合。我们只能预言某一种组合的百分比。而这种统计性的预言需要大量的测量来加以证实。在高能物理的撞击实验中,要记录上万的粒子碰撞,然后经过分析确定某一特定过程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