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吧 关注:1,776贴子:30,381
  • 2回复贴,共1

浅吟细语中的浓浓情思— —晏殊《清平乐》品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徐坤
摘 要 晏殊是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其词《清平乐))音韵谐美,语辞俊丽,词格温润,在文辞风格上继 承了冯延巳词的明淡浅丽,又在气象上流露出温庭筠词的雍容闲雅。
关键词 晏殊 《清平乐》 风格艺术


1楼2013-11-04 17:31回复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
    钩。人 面不知何处,绿波依 旧东流。
    — —晏殊《清平乐》
    晏殊擅小令.长于表现富贵生活的闲雅情致
    语言婉丽柔约,颇得南唐冯延巳遗风。在晏殊的词
    作中,一直以来以《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最为
    人所称道,唐圭璋先生赞云“谐不邻俗,婉不嫌弱”。
    然而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清平乐》(红笺小字),虽
    为怀人情词 ,该词却在浅吟细语中诉说 浓浓思
    恋.细细品来饶富情致.正如邻家女子,貌不出众却
    气质独生,别具一番风韵。
    上阙.“红笺小字”之“红笺”指印有红线格的绢
    纸 ,“小字”此处喻指秀挺工整的字迹,“说尽平生
    意”显然是夸张说法。与前句合解不难推知.这“红
    笺小字”当是一封言情之书,主人公将“平生意”皆
    倾于其中,可想思念之深厚与情感之浓烈。修书已
    成,寄与何人收?当然是相思的别离之人 “鸿雁在
    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一句道出了主人公内心
    的忧思无奈。古人习以天上之雁与水中之鱼指代书
    信,其中“鸿雁传书”一典出白《汉书·苏武传》中传
    递音讯之“雁足书”,“鱼传尺素”则出自乐府诗《饮
    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遣我双鲤鱼。呼儿烹鲤
    鱼,中有尺素书。”与之相应,古代文人常用“鱼沉雁
    杳”或“鱼沉雁渺”来形容音讯断绝、书信不通。譬如
    宋代朱淑真诗《寄情》有云“欲寄相思满纸愁,鱼沉
    雁杳又还休”,正与这首《清平乐》中“鸿雁”句表达
    了同样的忧思。“惆怅”二字可谓明门地点出了该词
    的情感基调
    下阙由抒写伤情转向了描绘愁景,叙述视角从
    屋内移向屋外,从书桌纸上转至了落 日楼头。“斜阳
    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其实并非斜阳而是人倚
    西楼 ,遥山并非一定阻对帘钩.当是阻隔了主人公
    的视线,使主人公登高抒愁反添忧。词人没有正面
    描写抒情主角的动作、神态与情绪,而是通过转折
    的叙述手法婉曲地借物衬人 .物景因人而生情,
    人因物景而触怀。此二句勾勒出一幅主人公登楼
    晚眺图:日渐斜.西楼人独倚.欲放眼远眺希望见到
    所思之人归来,视线却为连绵起伏的山峦所阻,内
    心顿生无限凄凉。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
    雨)有云“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与
    其中抒情之明白、强烈相比,晏殊《清平乐》此句尤
    显含蓄温婉 、闲淡怅然,而辛词该句亦可谓是对此
    句的情感注脚。末二句中.“人面不知何处”显然化
    用崔护《题都城南庄》之“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
    旧笑春风”,那么人面与绿波又有何牵连呢?这里并
    非意于感叹桃花随流水杏然东去,而是当初未离之
    人曾借清澈碧绿的波流映照过如花的美靥,如今所
    思之人离隔千山之外 ,遥不可见,唯有眼前的绿水
    依旧,缓缓东流。此结尾处,意境上几逼李煜《虞
    美人》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然颇为收敛,少了些许幽怨,多了几分惆怅,气韵悠
    长。余味绵绵
    这首《清平乐》中,词人以情为线,上阙借书信
    绝断之忧喻抒间怅难遣情思,下阙以凄清之外景铺
    写内心的黯然失落,在浅明的字里行间言说迂回婉
    曲的念思,可谓情致独蕴。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赞I


    2楼2013-11-04 17:31
    回复
      之云:“一气舒卷,语浅情深。”此外,该词在表现手
      法与审美趣味上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独到之处.可从
      以下几个角度展开分析:
      是空间之阻隔与分离,衬托出浓烈的情思。
      空间之遥容易产生距离美.但也更容易增加思
      念的浓度与强度。此首《清平乐》中,空间距离感无
      处不在.情思亦相随相融,如“红笺”句暗示二人已
      别离.但“平生意”道出感情之浓且深:“鸿雁”句中,
      云上鸿雁与水下之鱼山高水渺 .相隔两重天.却皆
      为可传情之物。另如遥山阻对帘钩更是远不可及,
      然因主人公之相思而情穿万里 ,一齐聚于目前。在
      词人笔下.空间的阻分与距离感正是对人物浓郁情
      思的衬托,同时也开阔了全词的境象。
      二是物景之选择与组合,呈现出独特的气象。
      身处富贵.然晏殊词作中并无明显的富贵气.
      因为其擅长以文人士大夫之情趣着眼生活与创作。
      譬如词中选取红笺 、鸿雁、鱼、斜阳、西楼、遥山、帘
      钩、人面、绿波等物景意象来寄托抒写相思愁情,无
      流露出词人的爵贵宰辅身份.但从诸多物景的组
      合布陈所呈现出的境象中却可领略到词人淡雅闲
      适 、温婉从容的审美倾向。吴处厚《青箱杂记》曾
      评晏殊之作“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
      气象”.事实上 ,气象得矣.雅趣即得矣。
      三是色彩之对比与点染.描绘出柔美的生活画
      面。
      从文字描绘来看,此首《清平乐》中的色彩感颇
      为丰富.展示出浓郁的文人化生活气息.如纸笺之
      红、字迹之青 ,如斜阳之昏黄、遥山之眉黛,如人面
      之桃花、流水之清绿等,又如词人以红笺起句、绿波
      收尾.浓淡点染,热冷相剂.字面字意的色彩意味在
      不同程度上冲击着视觉.从而描绘出了一幅具有立
      体感的柔美画面。
      作为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晏殊词音韵谐美.
      语辞俊丽 ,词格温润,自此首《清平乐》中即可见一
      斑。由于在文辞风格上继承了冯延巳词的明淡浅
      丽.又在气象上流露出温庭筠词的雍容闲雅.导引
      了宋代词风的发展.故而晏殊往往被后人称之为
      “北宋倚声家之初祖”。I


      3楼2013-11-04 17: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