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
钩。人 面不知何处,绿波依 旧东流。
— —晏殊《清平乐》
晏殊擅小令.长于表现富贵生活的闲雅情致
语言婉丽柔约,颇得南唐冯延巳遗风。在晏殊的词
作中,一直以来以《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最为
人所称道,唐圭璋先生赞云“谐不邻俗,婉不嫌弱”。
然而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清平乐》(红笺小字),虽
为怀人情词 ,该词却在浅吟细语中诉说 浓浓思
恋.细细品来饶富情致.正如邻家女子,貌不出众却
气质独生,别具一番风韵。
上阙.“红笺小字”之“红笺”指印有红线格的绢
纸 ,“小字”此处喻指秀挺工整的字迹,“说尽平生
意”显然是夸张说法。与前句合解不难推知.这“红
笺小字”当是一封言情之书,主人公将“平生意”皆
倾于其中,可想思念之深厚与情感之浓烈。修书已
成,寄与何人收?当然是相思的别离之人 “鸿雁在
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一句道出了主人公内心
的忧思无奈。古人习以天上之雁与水中之鱼指代书
信,其中“鸿雁传书”一典出白《汉书·苏武传》中传
递音讯之“雁足书”,“鱼传尺素”则出自乐府诗《饮
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遣我双鲤鱼。呼儿烹鲤
鱼,中有尺素书。”与之相应,古代文人常用“鱼沉雁
杳”或“鱼沉雁渺”来形容音讯断绝、书信不通。譬如
宋代朱淑真诗《寄情》有云“欲寄相思满纸愁,鱼沉
雁杳又还休”,正与这首《清平乐》中“鸿雁”句表达
了同样的忧思。“惆怅”二字可谓明门地点出了该词
的情感基调
下阙由抒写伤情转向了描绘愁景,叙述视角从
屋内移向屋外,从书桌纸上转至了落 日楼头。“斜阳
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其实并非斜阳而是人倚
西楼 ,遥山并非一定阻对帘钩.当是阻隔了主人公
的视线,使主人公登高抒愁反添忧。词人没有正面
描写抒情主角的动作、神态与情绪,而是通过转折
的叙述手法婉曲地借物衬人 .物景因人而生情,
人因物景而触怀。此二句勾勒出一幅主人公登楼
晚眺图:日渐斜.西楼人独倚.欲放眼远眺希望见到
所思之人归来,视线却为连绵起伏的山峦所阻,内
心顿生无限凄凉。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
雨)有云“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与
其中抒情之明白、强烈相比,晏殊《清平乐》此句尤
显含蓄温婉 、闲淡怅然,而辛词该句亦可谓是对此
句的情感注脚。末二句中.“人面不知何处”显然化
用崔护《题都城南庄》之“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
旧笑春风”,那么人面与绿波又有何牵连呢?这里并
非意于感叹桃花随流水杏然东去,而是当初未离之
人曾借清澈碧绿的波流映照过如花的美靥,如今所
思之人离隔千山之外 ,遥不可见,唯有眼前的绿水
依旧,缓缓东流。此结尾处,意境上几逼李煜《虞
美人》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然颇为收敛,少了些许幽怨,多了几分惆怅,气韵悠
长。余味绵绵
这首《清平乐》中,词人以情为线,上阙借书信
绝断之忧喻抒间怅难遣情思,下阙以凄清之外景铺
写内心的黯然失落,在浅明的字里行间言说迂回婉
曲的念思,可谓情致独蕴。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赞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