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7月16日漏签0天
紫荆中学吧 关注:432贴子:44,383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9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紫荆中学吧
>0< 加载中...

(转载)高三用 屈原列传 原文 译文 注解 赏析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追风の影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0


  • 追风の影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19,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20。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21。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2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23?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24。”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25,何故怀瑾握瑜26,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27,受物之汶汶者乎28?宁赴常流29,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30?”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2025-07-16 06:22:10
广告
  • 222.71.185.*
快试试吧,
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
◆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I 服了 U


  • 疯誑¤绝譵
  • 知名人士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LZ8好意思刚才偶搞错了。。你再发个帖把吧。。。?


  • SNOOPY芸芸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BRA总是喜欢删人家的帖~
心机


  • 疯誑¤绝譵
  • 知名人士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搞错了么。。看他1楼空白还当他没转载。。我就去弄了。。没想到他紧接着我转了。。把我自己的删了吧。。不小心把他的也删了点。


  • SNOOPY芸芸
  • 核心吧友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心机啊~
心机


  • 疯誑¤绝譵
  • 知名人士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啊~。。。。没话说。。。洗澡去了。


2025-07-16 06:16:10
广告
  • 追风の影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注释:
1、同姓:屈原的祖先熊瑕是楚武王之子,所以称同姓。因封于屈地,所以以封地为姓氏。
2、左徒:官职,地位较高,仅次于令尹。
3、上官:即靳尚,上官是复姓。
4、属:编写。
5、伐:夸耀。
6、离:通“罹”,遭受。
7、惨怛:悲痛。
9、指:通“旨”,意蕴,含义。
10、滋:黑色,污浊。
11皎然:洁白的样子。
12、绌:通“黜”,罢免官职。
13、从:同“纵”。
14、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以连横主张助秦瓦解合纵策略。
15、质:通“费”,礼物。
16、商于:秦国之地,在今陕西商县至河南内乡一带。
17、屈匄:出国大将。
18、用事者:当权的人。
19、武关:秦国南部关塞,在今陕西商县东。
20、内:同“纳”,接纳。
21、令尹:楚国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宰相。
22、被:通“披”。
23、三闾大夫:楚国官名,掌管楚国王族事务。
24、见:被。25、醨:薄酒。
26、瑾、瑜:美玉,比喻高尚的节操。
27、察察:洁白的样子。
28、常流:即长流,指江水。
30、温蠖:尘埃很厚,形容污浊。


  • 追风の影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译文:
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辞令。对内同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平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
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他的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的物也是芬芳的;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屈平已经被免去官职,后来秦国想攻打齐国,齐国跟楚国合纵亲善,秦惠王很担心,就叫张仪假装离开秦国,给楚王奉献厚礼,呈献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合纵亲善,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绝交,秦愿意奉献商于一带六百里的地方。”楚怀王心贪而听信了张仪的话,就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骗楚使说:“我与楚王约定只割让六里的地方,没有听说有六百里。”楚国的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楚国告诉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讨伐秦国。秦国出兵迎击楚军,在丹水和淅水一带把楚军打得大败,杀八万人,俘虏楚国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土地。楚怀王于是全部发动国家的军队,深入到秦国境内进攻秦军,在蓝田展开了激战。魏国听到了这个消息,乘机偷袭楚国,一直到达邓县一带。楚军惧怕,从秦国撤退回来。而齐国终究因为愤恨楚王而不救助楚国,楚国处境极为艰难。


  • 追风の影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先秦文献没有说到屈原,这篇传记第一次记下有关屈原的资料。屈原是战国时代的人,贾谊是西汉初期的人,司马迁为什么要把这两个人编在一起呢?明代陈仁锡《史记考》说:“屈贾俱被谤,俱工辞赋,其事迹相似,故二人同传。”近代李景星《四史评议》进一步说:“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遏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读可也。”这两家的说法是很好的。这篇传记最主要的思想就是为才人的身世遭遇鸣不平,抒发一种忠心耿耿,才干卓荦,而结果受打击、受压抑,报国无门,以至穷愁潦倒,抑郁而死的终天愤慨。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贾谊是汉初最有才气、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之一,但终未被重用,才能无从施展,终生郁郁不得志。司马迁也是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司马迁《报任安书》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自况《史记》之成,基于垢辱。他在最后的“太史公曰”中又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 追风の影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赏析一:
这篇课文共12段,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写屈原的身份、才识。以“王甚任之”总括楚怀王对屈原的信任,以“博”“强”“明”“娴”“图议”“接遇”“应对”点明信任的原因,也点明了下文上官大夫嫉妒的原因。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楚国的国君芈(mǐ)姓,熊氏,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于屈邑,因以封邑为氏,所以说是“楚之同姓”。
第二层(第2段),写上官大夫嫉贤进谗和怀王信谗,屈原被怀王疏远。“王怒而疏屈平”总括屈原政治生活中的第一个不幸。与上文的“王甚任之”形成强烈对比,这一“任”一“疏”,见出楚王反复无常,践踏人才。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知。
第三层(第3段),写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以及对《离骚》的高度评价。《离骚》是由怨愤产生的。“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是其外因;“穷”和“怨”是其内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穷”的具体内容。“穷”则“怨”,“怨”则“歌”,于是司马迁作出推断:“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里,把《离骚》与楚国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和屈原的主观感受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写作《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对《离骚》内容和形式的评价结合屈原的品德修养一起进行,从文如其人的角度,介绍屈原的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的思想基础。《离骚》特别突出“志洁”这个特点,以污泥、浊秽、尘埃、滋垢喻邪恶,以美人香草喻高洁的志趣。面对种种邪恶,屈原矢志如一,出污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赞扬屈原的这种高尚品德可“与日月争光”。
第二部分(第4至第10段),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4至第7段),写屈原被怀王罢黜后,怀王三次被秦所骗,最终客死于秦,突出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命运息息相关。
第二层(第8至第10段),写顷襄王昏愦,屈原见“迁”。这一层突出屈原遭放逐后还“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又一次为屈原作不平之鸣。
第三部分(第11段),写屈原自沉汨罗的经过。这部分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清”者“醒”者必然是厄运。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这部分形为记叙,实为议论,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也抒司马迁之情,从不同意见的争论中,突出屈原的观点。
第四部分(末段),写屈原死后的影响。一是屈原创造的楚辞一体,作者后继有人,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谏;一是屈原死后,楚为秦所灭。
综上所述,这篇课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 追风の影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赏析二:
读《史记•屈原列传》(傅义)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阐明了他的思想志行,评述了他的代表作品《离骚》,著录了他的另一篇有名的作品《怀沙》。这篇列传是供后人研究屈原和他的作品的最早的最宝贵的资料。就文献价值来说,它已经是不朽的了。我这里不打算谈关涉到考证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从这篇作品的内容来研究作者司马迁是怎样推崇屈原的;其次,简略地谈一下司马迁为什么推崇屈原;最后也简要地分析一下这篇作品的艺术特点。
司马迁传屈原,是把他的人品和他的作品结合起来研究和论述的。我们研究司马迁怎样推崇屈原,也应该联系屈原的几篇主要作品来研究,以资验证。
司马迁推崇屈原有两个方面:推崇他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推崇他在语言艺术上的高深造诣。
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当时,秦国兵力最强。但是楚国和齐国从亲,是可以抵抗强秦的,因为楚国疆土最大,齐国财力最富,而且楚、齐从亲,其他山东之国也会跟楚齐一道合纵来共同对付秦国。如果楚王能始终用屈原的外交主张,并且修明内政,那当时的天下还不知鹿死谁手。本传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楚国和齐、秦的关系,从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的正确。当楚怀王重用屈原任为左徒的时候,齐、楚从亲,秦国不敢侵犯。等到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毁谤而疏远了屈原之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张仪骗楚王说,楚国如能和齐国绝交,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图便宜,便当真和齐国绝交。张仪又说是献地六里,不是六百里。楚怀王大怒,就兴兵伐秦。楚国没有了齐国的援助,弄得损兵折将,丧权失地。这才又命屈原出使于齐,和齐国恢复邦交。秦国又说把汉中地还给楚国来讲和。楚怀王因为恨透了张仪,说不愿得地,愿得张仪才甘心。张仪居然来到楚国,收买了楚王的宠臣靳尚和宠姬郑袖,竟又安然返国。等到屈原从齐国回来,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这样,又上了秦国的当。其后,诸侯兵击楚,楚又大败。其后,秦又骗楚怀王到秦国去,屈原劝他不要去,可是他听了他的幼子子兰的话到秦国去了。果然一到秦国,秦国就不放他回去,要挟他割让土地,终至客死于秦。他的儿子顷襄王忘却血海深仇,反而向秦屈膝,重用亲秦派子兰等人,放逐屈原。后来楚竟为秦所灭。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了楚国亲齐,秦国就不敢侵犯;亲秦,就吃秦国的大亏。
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是异常推崇的。本传说屈原的《离骚》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他还慨叹说:“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可见司马迁认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样的政治,认为屈原主张举贤授能。从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这种政治倾向是强烈的。《离骚》里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屈原反复地论述历代兴亡,认为亡是由于残害忠良,而兴是由于举贤授能。他主张要替人民打算,要选贤与能,这是有民主思想的因素的。因此,司马迁说他能够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正确的。司马迁不仅赞成他的贤能政治的主张,并且认为屈原就是贤能兼备的人。他说:“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 追风の影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司马迁是这样推崇屈原的,我们现代人也是这样推崇屈原的,虽然并非毫无差别。所以司马迁这篇传记和其他篇同样是实录,对屈原是不虚美的。司马迁为什么这样推崇屈原呢?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屈原本来就是值得崇敬的,而《史记》又是法《春秋》“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的。除此而外,我以为还由于司马迁和屈原有某些相通处和某些思想渊源。屈原的遭遇是不幸的,司马迁的遭遇也是不幸的。他说他自己所处的地位是“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他受了不人道的宫刑。因此他对屈原的不幸遭遇更有极亲切的同情。特别是“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他认为屈原的怨是很自然的。他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他认为怀王不能信用屈原,致自取祸。他愤慨地说:“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他曾经表白他自己:“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他自己也正是不能无怨。从政治思想上说,司马迁和屈原基本上都是儒家的思想。司马迁对于战国时事,因为秦最强暴,他总是把同情寄在六国方面。就这一点说,他也会热爱屈原的。从文学艺术上说,司马迁也是发愤著书的。《自序》说:“屈原放逐,著《离骚》。”这又是屈原对他著作上的启发和精神上的鼓励。而且就现实主义精神来看,司马迁正是屈原的光辉的继承者。
最后,简单地谈一下《屈原贾生列传》的写作艺术。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传末赞语而外,多不直接发抒自己的意见,而是把自己的意见寓于叙事之中。本传与《伯夷列传》等篇却是另一种写法,这就是夹叙夹议,这是最明显的。然而本篇最大的特点还在于通篇大赞《离骚》。开头简叙了一些事实,写至“王怒而疏屈平”,立即写出大段议论来,评论《离骚》写作的原由,《离骚》的体制及其艺术价值。就是写到“屈平既嫉之”以下数句,也是概括《离骚》大旨。就是最后提到宋玉等人,文采可称,而人品不及,也正所以明《离骚》为千古绝唱。再细玩篇中历叙怀王的愚昧,大段文字,中间只以“屈平既绌”“屈平既疏”相关照,便觉这些也可以说是表明《离骚》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所以这一篇,是屈原的传记,也可以说是《离骚》的序言。这是根源于他对作者与作品关系的正确理解的。
其次,本篇开头称说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前一句是总说,后两句是分陈。如果这样说,“明于治乱”称他的政治才能,兼指他的政治品质,“娴于辞令”称他的长于艺术语言,而且长于外交才能,那么,这两句就是全篇的脉络。接下叙“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即跟“明于治乱”而来;“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即跟“娴于辞令”而来。由此又招上官之谗。接叙《离骚》的创作,说他“娴于辞令”,其实更是说他“明于治乱”。而推崇之极,更又点出“志”字。其后叙秦、齐、楚三国离合和战,及屈原进谏与使齐事,主要是说他“明于治乱”,也关照到他的“娴于辞令”。引《怀沙》之文,是证实他“娴于辞令”,实在也是证实他“明于治乱”。最后联系宋玉诸人,也可表明屈原是能够“从容辞令”而又敢于“直谏”的。最后赞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读作品又点明“志”字,莫非如此。这样,就能集中地、生动地表达这篇作品的主要内容。


2025-07-16 06:10:10
广告
  • 追风の影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赏析三:
历代名家评《屈原列传》
李晚芳
司马迁作《屈原传》,是自抒其一肚皮愤懑牢骚之气,满纸俱是怨辞。盖屈原获罪被放,司马亦获罪被刑,其获罪同,而所以获罪则不同,屈原宜怨,司马不宜怨。何也?屈原之怨亲亲也,怨君蔽于谗佞,宗社有累卵之危,自信一身可以维持,而不见用,虽然,惟楚有材,他国多用之以成霸,三谏不听则去,原岂不知,何必怨,然不可以是律原者,原宗臣也,宗臣死社稷,职也,其眷眷君国,不忍遽死者,冀君之一悟,而鬻熊之血食可延,冀谗佞之一改,而高阳之苗裔不斩也。无何日甚一日,诸臣愚弄其君于掌上,而不之改,其君日受诸臣之愚弄,而不之悟,欲维持而不能,欲坐视而不忍,夫安得不怨,怨而极,无所复之,安得不死?其辞曰,吾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证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终曰,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君子谅其怨,悲其志矣。若司马之怨,不过为庇一李陵而不得耳,陵受命出征,兵败降虏,为将之罪,莫大于是,天子诛其家,以正其罪,法也。即陵之对苏武,亦言罪通于天,而不自讳,而司马则谆谆恳恳,向天子表陵之能,解陵之罪,欲天子徇其请,枉法而赦陵,褊之甚也。幸武帝宽大,不以为党恶,竟置诸族,止以为游说,而下于理。在司马自当省过认罪,反躬自咎而自安焉,可也,乃怨天子不徇其请,而反罪之,又怨诸臣之媒孽陵而文致之。呜呼,既生降也,何用媒孽,降敌可赦,国法安用哉!故曰,司马之怨,不宜怨者也,乌得与屈大夫同日论哉!篇首叙受谗之故,作《骚》之由,文情斐亹,音节激越,中叙外欺内感,以致丧师失地,活画出一怀王,言少事该,比《国策》更为简练。篇末慨君终不悟,已不必生,悲愤淋漓,如怨如慕,鹃啼猿啸,听之泪下,忠臣至死,犹系心君国,所谓身死而心不死也,真善状屈子苦哀。通体以叙事夹议论,一唱三叹出之,声调超迈,亦是《国风》《小雅》之遗。(《读史管见》卷二《屈原列传》)
于慎行
《史记•屈原传》为文章家所称,顾其词旨错综,非叙事之正体。中间疑有衍文,如论怀王事,引《易》断之曰“王之不明,岂足福哉”。即继之曰“令尹子兰闻之大怒”,何文义不相蒙如此!世之好奇者求其故而不得,则以为文章之妙,变化不测,何其迂乎!(《读史漫录》卷二)
陈三立
太史公越周迄汉,而为《屈原贾生列传》,学者皆称取其怀忠迁放,并工为骚赋相类,与并世先后传老子、韩非,异世传扁鹊、仓公是其例,固宜有然者邪!吾意太史公盖以为七十子之后,周、汉相望,百余年之间,有王佐制作之才者,唯屈原、贾生两人而已。其传屈原曰:“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其传贾生曰:“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屈原、贾生所为宪令仪法,不可得具知,要必追先王之意,去苟简之治,易敝通变,所谓拨乱世反之正,有相为出入者。太史公明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方痛世运之流而不返,生民之祸无终极,积久而愈烈,意非有如孟子所推天民大人名世者出,不足扫除更张敝法,以复隆古而维后世,而于其所俯仰睥睨之名儒功臣既举,未可以语此者,于是旷世低徊,而独默许此两人,为之示其微尚所在而不恤,特与扁鹊、仓公同例。若曰医民疾者,周时独有扁鹊,汉时独有仓公;医国病者,亦独周屈原汉贾生耳。呜呼,彼宪令仪法二书者之不存,此太史公之所深痛,故独感慨悲吟于其辞赋,而如贾生陈政事之粗迹,转可以略而不具者也。若其《鲁仲连邹阳列传》,则已自明邹阳附鲁连之故无隐情,疑与此异云。(《散原精舍文集》卷五《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9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紫荆中学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