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将无数,时至今日,可能最被低谷和遗忘的名将就是李晟了。
李晟历经玄,肃,代,德四个时期,战功无数,名震一时。我叙述一下其生平。
727年,出生。
746年,年仅18岁的李晟来到名将王忠嗣手下。随王忠嗣攻打吐蕃,遇到一吐蕃猛将守城抵抗,唐军伤亡很大。王忠嗣大怒,召集军中善射的士卒。李晟应召而去,一箭射死蕃将,三军振奋。王忠嗣厚加劳赏,抚着李晟的背道:“此万人敌也。”
755年,被凤翔节度使高升看中,升为列将。并使其参与平定党项,羌族之乱。李晟先后破敌于高当川,罕山。因功升为左羽林大将军。
763年,又因击党项有功,升试太常寺卿。
769年,李晟在节度使李抱玉麾下任右军都将。李晟只率一千士兵,奇袭定秦堡,生擒堡帅慕容谷钟,解除灵州之围。战后,李晟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兼右金吾大将军,泾原、四镇、北庭兵马使。
773年,节度使马璘在盐仓与吐蕃军交战失败,李晟率所部士兵,救出马璘,因功被封为合川郡王。马璘对李晟非常忌惮,遣他回朝,任右神策军都将。
779年,唐德宗即位,吐蕃和南诏合兵10万进犯剑南,蜀中震惊。德宗命李晟率领神策军4000前往援救,邠州、陇州,加上范阳兵,一共五千人,则由另一个禁军将领曲环率领。李晟率兵反击,大破吐蕃南诏联军,吐蕃南诏战死七八万人,只剩万余残兵讨回。李晟连战获胜攻下飞越城、三碉城和孤城三座城,渡过大渡河。同时,与张延赏结怨。
781年,田悦起兵反抗朝廷,李晟为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阵斩田悦部将杨朝光,又在洺水大破田悦。
782年,李晟在洹水击败田悦军,解除了对临洺、邢州的包围,继而向魏博进军。李晟加检校左散骑常侍,兼魏府左司马。后又受御史大夫。与张孝忠一起北攻恒州,在清苑(今河北保定)围困朱滔部将郑景济,并掘水灌城。不久,率兵在白楼击败田悦、王武俊的援军。朱滔、王武俊非常害怕,发动全部兵力救援,围困李晟的部队。李晟对内攻击郑景济,对外又抵抗朱滔等人,从正月到五月还不能解围。此时,李晟重病,不能起床,军中将领于是领兵返回定州,叛军不敢追击。
783年,泾原兵变。唐德宗逃往奉天,并令李晟勤王。李晟进兵至渭北,驻军于东渭桥,经过之地秋毫无犯。此时,刘德信从扈间战败逃回,部队喧闹没有纪律。李晟责问他战败原因,并将其斩杀,兼并其部队。适时,李怀光反。因不用李晟之言,造成局势恶化。晋升李晟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晟克服困难,团结友军。同时,骆元光统领的华州军、尚可孤统领的神策军,以及戴休颜统领的奉天军、韩游瑰统领的邠宁军,都接受李晟指挥。不久,李晟兼任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又兼京畿、渭北、鄜坊、丹延节度招讨使。
784年(兴元元年)四月,李晟被加封为鄜坊、京畿、渭北、商华副元帅。之后击溃叛军,收复长安。并且市场摊铺没有移散,宗庙没有惊动,长安居民未受惊扰。升李晟为司徒,兼中书令,实封一千户。并立碑东渭桥——即三绝碑。之后李晟兼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行营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
786年,遣其将王佖帅骁勇三千伏于汧城,大败吐蕃。不久,派野诗良辅攻占吐蕃摧沙堡。
787年,张延赏进谗,吐蕃用计,李晟被夺兵权。册封他为太尉、中书令。不久,德宗不听李晟之言,造成平凉会盟被吐蕃所劫。
793年,李晟逝世。德宗得知后流涕不止,命百官到其府第吊唁,废朝五日。等到装棺入殓时,德宗亲自书写诏书,在他灵柩前宣读,立誓保护李晟的后代,延续他的爵位;并追封他为太师,赠谥号忠武,实封1500户。李晟下葬时,皇帝又亲到望春门送葬,派使者在灵车前宣读诏书,又命百官在路旁哭拜。并绘图于凌烟阁,入武庙。
元和年间,李晟配飨德宗庙廷。
唐僖宗时,仓部员外郎袁皓收集李晟的功勋事迹,编写《兴元圣功录》,以此激励诸将。
1170年,宋孝宗升其为武庙十哲。
明代,唐代的功臣从祀则有: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郭子仪、李晟五人。
清代前期,同明代。
乾隆时期,加狄仁杰、宋璟、姚崇、李泌、陆贽、裴度六人。
李晟战功卓著,历代均受尊崇。其子李愬,亦为名将,取得平定淮西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