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剑奇谭吧 关注:812,659贴子:31,908,231
  • 6回复贴,共1

桃源何处:从榣山与仙居图说起,浅谈古剑两代的"故乡"与"远方"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一篇用以满足自己执念的文~
师徒镇楼XD


IP属地:广东1楼2013-10-27 23:50回复
    上篇 “故乡”:失落的世界
    1 消逝的榣山
    乡愁是一个普适而宽泛的概念,故乡是一个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这两个字甚至涉及到了某种哲学上的恒久思考。
    ——你从哪儿来?
    如果让太子长琴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会怎么说?欧阳少恭呢?还有老龙悭臾?
    在整个故事的起点,在最初的最初,我们知道有一个地方,叫做榣山。
    它与世无争,于天无涉,山川明朗,草木有灵。有一个擅弹琴的仙人,和一条能听懂仙人琴音的水虺,朝伴清风而坐,夜傍明月而栖。
    在那里,似乎每个生命都能寻到自己的心之所安。没有纷争,没有分裂,一切都交融在一起,处在最原始,最平衡的状态。
    这就是榣山意象,一个一去不复返的心灵栖息地。它是长琴,悭臾,欧阳少恭(甚或百里屠苏)的故乡,也是古剑在一代塑造出的,一切灾劫都还未降临之前,每个人都应当拥有的故乡。
    然而我们并不知道榣山在哪里,除了回忆,我们再也没在别处见过它。
    垂垂老矣的战龙悭臾度过他余生的地方,不是真正的榣山,而是赤水女子献为他造出的幻境。如果悭臾可以选择,他一定想回到真正的榣山去。可是他终究回不去了。天界征战多年,人间已是沧海桑田。
    那个回响过太子长琴绝世琴曲的榣山,那个令长琴留恋不已终致悲剧的榣山,那个存在于梦一般不知真假的远古的地方,一切回忆的起点,终究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去不复返了。
    就像其他所有的“故乡”那样。
    人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也无法再次回到同一个地方。当百里屠苏踏入榣山幻境如旧的月色,当那支熟悉的遗曲再次响起在清风拂过的崖边,无论多么相似,无论多么熟悉,无论这一魂一龙一山一月的经年重逢是多么令人感动,这一切,竟然都发生在一个本不存在的幻境之中——竟然只有幻境,才能使逝去的故乡再次归来。
    又或许,故乡的珍贵正在于它的消逝。
    榣山的不知所踪,乌蒙灵谷的惨剧,琴川的疫病,紫榕林的大火,上古庆枫部的劫难,幽都的衰落,蓬莱国的天灾……每一个故乡都要遭受毁灭,否则人们就无法意识到故乡的意义,也无法意识到什么是“何以飘零久,何以不得安”。
    而榣山在其中是一个起始:它的消逝是无理由的,无源头的。它的消逝只是更大的“天道循环”中微不可见的一环,是不以人间道德公正来衡量的“自然运转”的必然结果。它向我们提示了,世间没有永恒,所谓的永恒,只是人以天地一蜉蝣的视角,看到的一个片段。


    IP属地:广东4楼2013-10-27 23:53
    收起回复
      2 望断故园心眼
      古一的主题写道:琴心剑魄今何在。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会在时间中衰亡,这衰亡又是人力所不能阻止的。故乡,家园,过去的先贤,辉煌过的文明,都像一个个峰值,在时间的坐标上绘成尖锐的图案。但是无论这个峰值曾经多么高,放到无垠的时间中去,一切都会变成一条直线。天墉城的后辈们怀念玉泱真人,玉泱怀念百里屠苏,以百里屠苏为主角的古一又在怀念更早的、更远的榣山。怀念永无休止,因为对于每个走到了“此刻”的人来说,往昔,就是故乡。
      未来是不可知的,现在是看不清的,于是只好向过去找寻。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与自己同行的人,所以向过去求索,总能见到那些散落在不同时代的,呼唤着另一个时代的人的声音。
      但是不得不联想到,这些留存下来的声音之外,更多的声音已经消散在了时代的风里。每一个人都活过,死去,什么也没有留下。偶然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成了断章,提示着曾经确实有过那么一个声音、那么一个故乡,却不能描绘出它的全貌。
      故园望断,归路难寻,后人得到了前人留下的碎片,却无论如何也拼不出一个完整的过去;找到了一条看似相同的路,却永远也回不到那个曾经走过的地方。
      于是留下了这样一句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沧海桑田,人事轮转,即使站在同一座山上,我眼中看到的风景,也不再是过去的风景了。
      欧阳少恭重建蓬莱如何也不可能成功,因为他只是把过去的蓬莱的碎片凑到一起,却永远也无法建起一个真正的蓬莱故国。
      故乡,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是一个无法回去的地方。
      过去的世界已经失落了,所以今日的世界,在未来也将失落。
      强大如上古的众神,也免不了神力衰微的结局。
      谁知道,天地又有没有尽时呢。
      古一提出了这个盛衰轮转,无可逃避的世界观背景,就仿佛是打下了一个灰暗的底色,让自然看起来像一个阴谋者,所有的生命只是它运转中的一环,只要把镜头拉远,就再没有了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独特意义。
      百里屠苏,风晴雪,方兰生,襄铃,这些名字不到百年,就会同从未存在过一般。
      可是不要忘了悭臾在榣山月色下说的那句话:“这世间,何曾有永生不灭的魂灵,唯有斩不断的人心。”
      自然法则的无情注定了没有永生不灭的魂灵,这是古一的观点。
      至于“斩不断的人心”,则关乎作为一个活着并且只活一次的人,在周而复始、机械运转的世界中要如何自处。
      而这个问题真正的答案在古二中。


      IP属地:广东6楼2013-10-27 23:58
      回复
        @Vita_CC @清夜月影 @Hmdswyc 小伙伴们我开坑啦……下篇写出来之前请允许我先把头埋在沙子里


        IP属地:广东7楼2013-10-28 00:02
        收起回复
          下篇 “远方”:一条没有终点的路
          1 捐毒、长安与流月城:盛衰循环中的三个片段
          “命”,是什么?
          “中国传统中非道德的必然性,通常是指周而复始的、机械运转的自然,指它那种非人格的力量。发展到后来,人们把这种机械运转的更为玄妙的过程称之为‘命’,命运与其说是一种反复无常的、宿定的东西,不如说是一种最为精髓的物理过程。”
          在英语中,细胞凋亡被称作apoptosis,它源自希腊文,原意是草木的零落。
          科学发展到如今,仍旧不能确切揭示宇宙诞生和生命进化的奥秘,甚至连人自己是如何从一个只拥有那些同其他体细胞别无二致的细胞器的受精卵渐渐成为“我”,答案都是模糊而令人疑惑的。
          似乎造物只是毫无目的的巧合。
          唯一确定的,不必怀疑的,自人类拥有智慧的伊始就认识到的,是死亡。
          不必做任何研究,我们就明白,没有什么能逃脱死亡,研究之后更是确信——既然地球太阳系和宇宙都有终了的一天,还有什么会永存不灭?研究进展到哪里,死亡就延续到哪里,于是科学说,宇宙的终极定律是熵的增加,是一切趋于混乱。人类文明的火光,一切伟大的事迹,尖端的科技和动人的诗篇,还有世代歌颂的爱情,终有一日都将掩埋在宇宙坍塌的废墟之中。
          这样的命运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无数细小的历史的折痕。
          我们从镜子中很容易看到,流月城不可能永远安悬在北疆上空,长安也不可能永远繁华。捐毒,这个已经淹没在漫漫黄沙之后的覆灭的文明,提示着的,是流月城和长安都将(以不同形式)面对的衰亡。朱门陋巷,碧瓦颓垣,是必然且无法回头的路。沈夜,谢衣,夏夷则,乐无异,他们都是站在这条路上的人。所不同的是,沈夜和谢衣生在流月城衰落的尾声,而夏夷则和乐无异生在长安繁盛的道途中。
          可是既然流月城已经消失在天际,又有谁知道,明日会不会就是长安繁华的最后一日?
          秦陵之变的重重疑云,OL暗示的乱世局面——或许长安,也即将走上流月城和捐毒的路了。
          留给少年的时间已经不多,他们必须努力成长,来面对必将到来的转折。
          无论是沈夜谢衣还是夏夷则乐无异,没有人能做天地间弈棋的那双手。但是每个棋子至少可以决定自己的路,从而或多或少影响整个局面。
          由此,古二的主题是“问道”。“天道”(周而复始的盛衰循环)已经在古一中明确地体现过,也在古二中强化成了大背景,所以并不需要再去刻意的问。要问的,是“人道”。
          ——引用谢衣的话,你选择的那一条路,就是你的道。
          且看:
          永夜初晗·主题
          冰轮腾转下西楼,永夜初晗凝碧天。
          长路寻仙三山外,道心自在红尘间。
          何来慧剑破心茧,再把貂裘换酒钱。
          回望天涯携手处,踏歌重访白云间。
          天道循环,周而复始,太阳终将落下,但黎明也总会到来。
          世人总向尘世之外求取所谓的“道”,妄图从“人”的群体中脱离,甚或超越生死,殊不知真正的道正在红尘中——在每一平凡的生命里,在生死之间。
          沧海扬尘,富贵浮云。纵然无人能超脱乎自然,心茧之外,亦可得自由。
          总是当年携手处,问遍天涯路。即使最终所选的路远上白云间,仍要踏歌长行。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I


          IP属地:广东40楼2013-10-29 19:12
          回复
            2 桃源意象
            一提到桃源,就免不了令人想起陶渊明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自他之后,桃源成为了一个令人无比惆怅的美好意象。
            桃源和故乡的区别,我想就是人们从未曾真正到达过桃源。
            《桃源仙居图》从一片蒙尘中登场,并且还重要到被六子连环锁锁住。这件属于谢衣的旧物,后来传到了乐无异手中。
            谢衣从何处得来桃源仙居图故事中并未提及,但我们知道这幅图肯定还会继续流传下去。它会再从乐无异传到下一个人、下一个人、再下一个人。这幅图的流传是一个隐喻,暗示着某个在他们之间,谁都未曾明说,却也不会忘记的理想。同时也是千百年来,虽未曾实现,也不曾断绝的希望:桃源,一个没有物质束缚,心灵自在安顿的地方。
            一个和平的,没有纷争离乱的,安宁的世界。
            谢衣和乐无异都希望用自己的偃术“让大家过得好一点”“节省下来的时间久用来唱歌跳舞”,其实用现代话的语言来说,这不正是“解放生产力”?说笑,不过他们做的事,也就正是现代科学在做的事。在个人目的上,现代科学来自求知的欲望,在群体效益上,现代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整个人类的生产水平,把人类从物质劳动中解脱出来。
            而人们对于偃术的恐惧,是不是也很像最初对于现代科技(譬如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的恐惧?
            更值得探讨的一点出现在偃甲谢衣的身上:谢衣到底是怎么看待偃甲谢衣的?他是否曾经料到,偃甲也可能诞生自我意识?他对自己的偃术十分自信,认为偃甲不会违背他的指令暴露行踪,但是事实却改变了既定的轨迹。那么,在他对生命的理解中,偃甲的灵识,又算是什么?
            我不敢妄自回答这些问题,只敢在心底作些许猜测。官方没有在故事中透露相关信息,可能是为了必要的“留白”,也可能这些问题本身(在现有的伦理观念下)无解。
            好像有些走题,但是算是就此浅浅分析了偃术设定和现代科技的关系。
            回归正题:“桃源”从来没有从人们的梦想中消失过,虽然现代科技的发展似乎反而使得人离自然越来越远,但是不论它有没有做到解脱人,它的初衷确是如此。
            再换另外一个角度:桃源是理想境界,那么理想,是不是也可以比作桃源?
            一片心里的桃源,不愿在人前明说,只是默默扎根发芽,期盼着它的林荫可以荫蔽内心,抵挡现实的炙烤和嘲讽。桃源开辟出一片山水,供每一个被风刀霜剑磨蚀的理想栖息。I


            IP属地:广东43楼2013-10-29 22:42
            收起回复
              3 桃源望断无寻处
              《桃花源记》的结尾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人们终于承认,桃源是一个找不到的地方。就像每一颗年轻而自信的心,在被岁月磨而又磨之后,承认理想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渐渐地,甚至不再有人敢做梦。
              从遍寻无处,到无人问津,是一个合理却悲哀的转变。
              曾有做梦的人问:
              为什么繁盛之后必有衰落?为什么所有的生命都要消逝所有的美好都要破碎?为什么欢笑和相聚都无法长留?为什么天道如此?为什么一定要有天道?
              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会有杀戮?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夺取别人的性命和尊严来得到同样终将逝去的利益?
              为什么生命至为华美至为灿烂却只有一次永不重来?为什么我尽了一切努力却看不到一丝改变现实的希望?
              最初他执着而坚定,怀着一腔奋不顾身的热血,向着桃源而去。
              后来他开始疑惑,却也未停下脚步。
              到了最后,这个做梦的人终于在漫长的岁月中明白:
              桃源仙居,终究只是一幅画。
              明白了这一点,上面那些所有的问号,就都变成了的句号。
              原来,自然从来不允许任何长久安定的存在。
              ——懂得“死”,而后才能懂得“生”。
              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
              这个做梦的人最为不凡和伟大的一点是,即使他已然明白了自己踏上的是一条永远到不了终点的路,他依然不曾后悔。
              即使知晓了悲剧的结局,看见了桃源的幻灭,明白了人力的渺小,懂得了天地的无常,他也仍然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踽踽独行。
              善始,善终。I


              IP属地:广东44楼2013-10-29 23: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