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速惊人
不知道杰西对Rap有没有研究,但玩Rap的人一定会研究杰西。这家伙在之后的作品中独创了“快进表演模式”,即用惊人的语速念台词,感觉像是被人按了快进键似的。听他叽里咕噜一番之后,你往往觉得自己就是个80岁听力下降的老人。“他刚才说了什么?”,“老爸,DVD磁头坏了!”观众的抱怨声此起彼伏,可杰西却享受这种反应,或许他与遥远东方台湾的那个小眼睛歌手冥冥中建立了神交:越听不清,越想听。
杰西大受欢迎,人们总抱着上听力课的心态虔诚的模仿他的音速语调,但即使刻苦练习,大部分人最后还是觉得无从下手。不过,对于片商而言,“听不懂”成了噱头,间接刺激了其电影DVD销量——因为有字幕,起码看得懂。这反倒解释了杰西为什么银幕形象那么单调无趣,却仍能所向披靡——观众都在看字幕,没空看人。
一招鲜放在科学领域有潜质成为专家,可演员毕竟是靠脸蛋跟人打招呼的物种,单曲循环时间长了,再经典的专辑也不会有人买账。越发稔熟于单口相声的杰西并没意识到自《鱿鱼与鲸》就开始遍布于观众间的低语,他的卷毛傻小子形象虽然青春依旧,但发霉的味道渐已探鼻可闻。即使《僵尸之地》,《冒险乐园》看的出力图转型的发轫劲头,可卖呆充愣的他已经到了不能再靠本能博得掌声的26岁。
2009年的某日,经纪人敲门而入,把几张薄纸塞入正在思考如何作别本能的杰西手中,发呆中的他没有注意经纪人什么时候离开的,也没太记住他说了什么,只是印象里残存着几个醒脑的字眼:剧本,大卫·芬奇,马克·扎克伯格。杰西当即决定用本能最后一次施展自己,如若不成,来日再转战别路。他上紧发条准备淋漓尽致地玩一次,于是把激情扭转到三倍于以往的绕口令语速上,剧本读得一气呵成,随即把视频发给了大卫·芬奇。谁料当天夜里,焦灼中等待的他犯病了,类似“回首自己做过的事情,可以折磨我几个星期”的胡思乱想让他认为今天的表演简直是儿戏,于是推倒重来设计新的表演手法,同时吵醒了熟睡了的经纪人,叫他哪怕是飞到加利福尼亚,也要在芬奇导演的邮箱里截住那个视频!可经纪人打着哈欠的回答让杰西呆坐在电话前,听了一分钟电话挂掉后的“嘟,嘟”声:“你也许可以自己去截住邮件,因为芬奇导演让你飞过去见他。”
时钟拨到早些时候,电脑桌前的芬奇逮住了路过的编剧阿伦·索尔金:“你看看这个,我从没见过有人把剧本读得这么快。”两人沉浸在回放,播放再回放的乐趣中,抬眼瞅着与扎克伯格一样自然卷,略羞涩的艾森伯格,当即异口同声:“就是他了!”这就是《社交网络》的主角试镜过程,当见面后得知杰西与扎克伯格一样是犹太人,喜欢和女友在纽约的公寓里腻歪时,芬奇惊呼:“不是你适合这个剧本,而是这个剧本为你而生。”
影片上映后,人们通过杰西“略带自闭,睿智果敢,思维敏捷”的角色,对探佚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现实生活的兴趣大增,而原型本人却对热炒不感冒,扎克伯格曾公开表示自己不会去看这部“自传”。然而,但他某天点开Facebook上某段杰西片中的表演后,想发改变了,他没想到自己独特的站姿竟然也被拷贝了(杰西练习击剑的结果)。第二天,在帕洛阿尔托自掏腰包请所有员工观看了该片后,他还嫌不能表达对杰西的好感,于是“屈尊”上了杰西主持的那期《周末夜现场》两人相见恨晚,勾肩而泣。该片的影响力最终在2011年奥斯卡上形成核爆,连砍改编剧本,配乐,剪辑三项大奖,杰西也如愿第一次提名最佳男主角奖。可当晚最让他欣慰的不是自己的成功,而是携老妈走过镁光铺设的红毯,用无声的行动致谢了她当年无意的启迪,说到底,杰西还是一个信仰本真的念旧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