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髓之一,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随着佛教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汉语中的成语也极大地丰富起来。这些成语,有的来自汉译佛经,如“不即不离”出于《圆觉经》:“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是佛。”“生老病死”见于《法华经》:“生老病死,四苦也。”有的来自我国古大德著述的各种禅宗典籍。如“一刀两断”语本于《五灯会元》卷十二:“一刀两段,未称宗师。”意谓虽能干净利落地判断是非邪正,但未能圆融一体,和光同尘,也称不上“宗师”。
佛典、佛偈的大量渗入,与佛教文化有关的佛教成语也让人目不暇接,使汉语的成语更加丰富,更加五彩斑斓。如拈花微笑、不立文字、一知半解、红炉片雪、顺水推舟、空中楼阁、不可思议、指点迷津、皆大欢喜等等。
莲花是一种吉祥清净的花,出污泥而不染,洁香可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北宋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的洁身自好之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篇传世美文也恰恰正是作者身居尘世、远离凡俗而历练出的高尚人格所透射出的精神灵光。
在佛教中,花为“水、香、花、果、饮食、灯明”六种供物之首,表万行开敷而庄严佛果的寓意。《观无量寿经》上称:“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日经》疏八日:“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是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以六种供物配于六波罗蜜,则花当于忍辱波罗蜜。以花有柔软之德,使人心缓和之故。《诸经要集》中详说了以花供佛之殊胜功德。
“莲花”是佛教的象征,佛国也指莲花所居之处。也称“莲界”。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或“莲台”,佛寺称“莲宇”,僧舍称“莲房”,架裟称 “莲衣”等等;。莲花图案也成为佛教的标志。寺院墙壁、藻井、栏杆、桌围、香袋、拜垫等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着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
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被称为“莲花王子”。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可见花中之“莲花”与佛教有着殊胜的因缘。
佛典、佛偈的大量渗入,与佛教文化有关的佛教成语也让人目不暇接,使汉语的成语更加丰富,更加五彩斑斓。如拈花微笑、不立文字、一知半解、红炉片雪、顺水推舟、空中楼阁、不可思议、指点迷津、皆大欢喜等等。
莲花是一种吉祥清净的花,出污泥而不染,洁香可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北宋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的洁身自好之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篇传世美文也恰恰正是作者身居尘世、远离凡俗而历练出的高尚人格所透射出的精神灵光。
在佛教中,花为“水、香、花、果、饮食、灯明”六种供物之首,表万行开敷而庄严佛果的寓意。《观无量寿经》上称:“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日经》疏八日:“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是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以六种供物配于六波罗蜜,则花当于忍辱波罗蜜。以花有柔软之德,使人心缓和之故。《诸经要集》中详说了以花供佛之殊胜功德。
“莲花”是佛教的象征,佛国也指莲花所居之处。也称“莲界”。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或“莲台”,佛寺称“莲宇”,僧舍称“莲房”,架裟称 “莲衣”等等;。莲花图案也成为佛教的标志。寺院墙壁、藻井、栏杆、桌围、香袋、拜垫等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着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
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被称为“莲花王子”。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可见花中之“莲花”与佛教有着殊胜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