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秀祥吧 关注:29贴子:320
  • 2回复贴,共1

无形的兜售者,广告的奥秘(十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十二章:推销地位上升的标志
“如果你一下把福特汽车换成凯待勒克牌汽车,人们会认为你一定偷了钱。”
—《芝加哥论坛报》研究部主任,皮埃尔·马蒂诺
美国社会结构呈现多层次。除了社会底层那些愚昧无知,不求上进的人以外,社会其他阶层大多数人都渴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分。这一心理被研究人们潜意识的商业研究人员很快加以利用。但手段必须巧妙,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热衷于向上爬的人。
劳埃德·沃纳对广告人员详细地说明了这一吸引人的情况:“社会各个阶层中,有一种因素在起作用。这种因素处于美国生活的中心,是我们大多数人生活中最活跃的动力——我们称作的社会地位可变性,向上的进取心和对成就的追求。在个人和家庭从一个社会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变动中,某些商品已转变成一定社会地位的标志,表明了人们已取得的更高的社会身分。”
向努力往上爬的人推销其地位的象征所存在的巨大潜力给马蒂诺先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通过他的报纸上所刊登的广告)。1956年他告诉我,他准备耗资10万美元对芝加哥地区的社会阶层进行一项为期三年的研究(在沃纳博士的指导下)。这项研究“将描绘出社会阶层变动的全貌。”他补充说:“我希望这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揭示出人们的不同爱好和生活方式……,揭示出那些对社会阶层可变性持相反观点的人们的经济行为——向上爬的人和安于现状、满足于自己地位的人之间的区别。”
动机研究中的芝加哥学派已经发现了人们向上奋斗时行为变化的诸多迹象。社会研究所在对食品内在意义的研究中发现,极力想挤进高一层次社会圈子的人们不可避免地对他们向往的那个阶层的食品爱好和饮食习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极力模仿。做不到这一点就意味着无力挤进上一层社会的圈子。马蒂诺先生喜欢讲这么一个故事。一名波旁烈性威士忌爱好者得到了提拔,他很快就发现苏格兰威士忌的味道要好得多多。
几家威士忌酒厂意识到他们的酒在人们心目中较低的象征地位后,立即着手提高酒的象征层次,以便对向上奋斗的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特别是美制威士忌,它在禁酒令下长期在社会上处于受压抑的地位。苏格兰威士忌多年来一直比美制威士忌高一等。1956年“思胜利”牌酒在大肆宣传后,推出一种窖藏12年的威士忌,每瓶1/5加仑,售价13美元。厂家骄傲地宣称这是最古老、最昂贵的美制威士忌,能给人们带来“往日的高稚”。卡尔弗特酒也不甘落后。他们千方百计让酒的象征地位升格。广告以特级牛肉和龙虾做背景,向人们表明在家中也能过体面舒适的生活。有一种酒未能使它的社会象征适应人们的心理而遭到销量锐减的悲惨命运。那些力图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人们,甚至包括中间多数阶层都谨慎地回避着这种酒,尽管长期以来它一直深受他们的宠爱。可现在他们不愿意与一种形象和地位象征正在下降的酒联系在一起。
由于生意人对商品的地位象征了解得越来越清,不同产品的产场也呈现出多彩多姿、令人激动的景象。例如,马蒂诺先生指出具有高度社会流动性的人们把“比尤依克”牌和“欧兹莫比”牌汽车珍视为自己的象征,以此表明他们总是目标明确,“奋力进取”。他解释说:“但这部分人并不想言明自己已属于高一层的凯蒂勒克汽车阶层。”
1956年,一位家庭室内装修设计师揭示了人们装饰自己房子的真正目的和动机。这位设计师——乔治·纳尔逊指出:有一位典型的家庭主妇,她关心的不是装饰本身,而是创造一种新的印象。她想藉此显示她丈夫在绸缎呢绒行业中迅速上升的地位和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功。


IP属地:上海1楼2013-10-24 23:52回复
    另一些动机分析专家指出:耍派头心理是顾客购买银首饰的主要动机。妇女们不厌其烦地大谈特谈银首饰的经久耐磨和高超工艺,实则想用它显赫财势,夸耀地位。甚至对政党的选择也具有社会地位的象征作用。共和党一位女士曾预言,如果共和党能使美国的女选民懂得“当一名共和党人是时髦的象征”它一定会赢得1956年的大选。
    路易斯·切斯金先生曾试图把妇女挑选夜礼服的心理动机确定出来。他和助手们把芝加哥一家高档时装店二层营业厅作为现场试验室。新到的巴黎最新时装都做了广告。从女顾客进入商店到经过反复考虑直至最后做出决定,这一完整的购物过程所花费的时间切斯金都作了记录。他计算出平均每位顾客需要90分钟。最吸引顾客的是巴黎来的“迪奥尔”牌时装。这种时装有多种不同颜色。但切斯金先生发现,最终的选择常常是在天蓝色、紫红色和鲜黄色三种间进行。被选中的那件衣服总是迎合了妇女选购时装的三种主要心理动机中的一种。(衣服的实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不被考虑,)女顾客的评价和最后选择表明了她们心中最主要的动机。
    他由此得出结论,第一种动机是“我就喜欢这件衣服。”它增强了妇女的性欲冲动,是她的自然选择。一般地讲,这种自然的,“我就是喜欢它”的心理表现在对天蓝色服装的偏爱上。自尊、虚荣是对另一类服装感兴趣的决定因素。对肤色特别留意的妇女似乎对衣服“是否适合”她的肤色尤为敏感。许多这类妇女偏爱紫红色。显然,她们多次听人说,紫红色最配她们。最后,偏爱心理的第三个基础是服装是否兴时。《时髦》杂志曾载文说,现时最高堆的颜色是鲜嫩的黄绿色—一种有身分的妇女喜爱的颜色。
    女顾客被这三种强有力的、然而相互矛盾的心理搞得无所适从。难怪她们需要90分钟才能拿定主意。观察了这些女顾客之后,切斯金先生推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约20%的女顾客最终决定购买她们“就是喜欢”的服装。其余80%的女顾客中的一半通常买最配她们肤色的服装;另一半则购买式样最流行的服装。切斯金先生回忆说,一位姑娘在第一次看到流行的鲜黄绿色服装时脱口而出:“这种颜色使我恶心。”然而当有人提醒她,这种颜色近来最兴时,她竟买下了它!
    那些专门研究推销地位象征的最有效方法的潜意识研究专家断定,我们中大多数人在以下三种推销战略中的任何一种面前都是很脆弱的。
    推销战略之———推销“大”这种象征。人们认为,在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的意识中,最大的即等于最好的,因为它至少能给人留下巨大的印象。一位炉灶制造厂商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因为他把许多人对喜欢大护灶的解释当作了事实。顾客们几乎一致地解释说,他们买大点儿的炉灶是为了做饭时更宽敞一些。鉴于这种认识,该厂家推出一种较小的炉灶。它设计得更加紧凑。炉灶虽小了点儿,但其有效使用面积一点不少于原来的大炉灶。这次创新完全失败了。推销人员不管怎样也无法把它推销出去。该厂雇请了康涅狄格州一家市场调查机构来研究这个问题。该机构推测:“人们愿意为一小块他们并不打算使用的空间多付许多钱。因为他们感兴趣的并不是空间本身,而是大炉灶颇有气派的外观。”
    人们追求大这种心理在汽车行业得到充分体现和满足。50年代初,当公路上挤满汽车,人们开始抱怨那些“又宽又大的汽车”恶化了已经够拥挤的交通时,一些汽车制造厂接到了各种建议,要求他们生产小型、高效、价格低廉的汽车。甚至连很少发牢骚的《华尔街日报》也刊载了一封长信,抱怨开又重又大的汽车既麻烦,又不方便。作者补充说:“大型汽车的改进远不如宣传所说的那么好。汽车体积越来越大,车身是稳当多了,可是轰鸣声也越来越大了。”
    几家主要汽车制造公司仔细研究了生产小型汽车的可行性。其中一家公司做了些潜意识动机研究,想搞清美国是不是确实存在着小型汽车的可观市场。结果发现,人们举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对小型汽车不感兴趣的现由。相当多的人表示小型汽车总让人觉得不怎么“安全”。他们反反复复地说小汽车有可能被大卡车压过去。最后,调研人员的结论是:人们挂在嘴边的所谓“安全”问题实际上还是个心理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理论上解释为:他们真正担心的是,小型汽车可能会使他们在邻居眼中也变小了。据估计,只有极少数的人对小型汽车感兴趣。就是这样一些人中的大多数也受到虚荣心的影响。这些人觉得崭新的小型汽车总比旧的大型汽车更有派头。这种既省钱又体面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IP属地:上海2楼2013-10-24 23:52
    回复
      这场争夺“最高标价”的战斗要数在汽车行业进行得最激烈。《潮流》杂志观察说:“顾客对一辆能够象征较高社会地位汽车的追求已如醉如痴,达到了疯狂地步。这种动力促使汽车制造商不断竞相推出更加豪华的汽车。”
      福特汽车公司准备向公众展示其售价为一万美元的新型“大陆”牌汽车时,知情人解释说,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要压倒通用汽车公司的“凯特勒克”牌汽牢,提高整个福特汽车低下的声誉。《潮流》杂志说:“标价一万美元是福特汽车公司‘大陆’牌汽车对美国身价最高的汽车——通明汽车公司‘凯迪’(注)的直按挑战。”问题不在钱比“凯迪”能注,“凯迪”为“凯特勒克”的爱称。多卖多少,而是要在人们的微妙的心理中占上风。一些传言甚至说“购买(‘大陆’牌)汽车”必须事先呈递正式申请,还要对申请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进行调查与核实等等。福特公司从未证实这些流言,但它的的确确表示过,“福特公司汽车代理和经销人对所在社区谁可以买‘林肯’牌汽车,谁不可以买是有选择的。”当“大陆”牌福特汽车进入市场后,车行报告说,购买这种最昂贵汽车的买主90%付的是现金。(“凯特勒克”汽车反击了这次挑战,于1957年推出一种售价为12500美元的新型汽车。)
      面对高昂价格对那些奋进向上的人们发出的巨大吸引力,“切弗莱”汽车由于自己公道的价格而陷于困境。该公司采取了一种心理战术进行反击。在《纽约人》杂志上,它用深思熟虑然而又漫不经心的语气说:
      我们公司一位职员有个心理学家朋友。这位朋友说,汽车在许多情况下是被做为身分的象征而购买的,它反映了汽车主人的身分和地位。那么,或许这正是许多人愿意购买价格更高的汽车而不买“切弗莱”牌汽车的原因吧……购买昂贵的汽车并不是因为它有更多的空间,更大的马力或者更好更安全可靠的性能……如果这位心理学家是对的,那么人们买昂贵的汽车只是为了炫耀他们财大气粗与众不一般。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不幸被言中了。众所周知,人们形形色色各不相同,有的令人奇怪不可思议,有的讨人喜欢。可我们喜欢他们。特别是喜欢那些买得起价格昂贵的汽车但又不去买的人……
      与此同时,“切弗莱”汽车公司毫不犹豫地从另一个角度把自己的汽车做为身分的标志加以推销。在《生活》杂志上刊登的广告以精良的纯种赛马为“切弗莱”汽车的背景,意在给敏感的人们留下深刻的象征印象。
      其他许多商品也开始凭借“最昂贵”这一优点向奋力改变自己地位的人们推销。简·佩托公司不无自豪地在广告中宣称,它的“快乐”牌香水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每盎司45美元)。全美烟草零售商协会主席提醒他的同僚注意:“向你出售35美分一包香烟的人,(注:这是美国50年代的价格,那时35美分买包烟是够贵的了。)实际上正在给自己的商品做宣传,宣布价格最高的香烟已经问世。所有关于商品的言行都应刻意加强昂贵这一点。”佩波尔·梅特文具公司淮出一种毫无改进的圆珠笔,售价为50美元一支。价格的提高是为了提高该产品的声誉。凯伍迪公司一也为同一目的向市场提供售价为50美元一支的烟斗。
      把产品做为身分标志推销的第三个有效策略是让那些无可置疑的社会名流来为产品作宣传。《出版者》杂志指出,他们证实这是一种强有力和卓有成效的推悄手段。如果名人们对他们感兴趣的产品能讲出一些道理,那效果就会更佳。借助名人推销并不是一个新的发现,但在50年代有人系统地研究和利用了这一点。这个人就是朱尔斯·艾伯蒂,一位风度翩翩的先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投资500美元,创立了一家公司。开始时,广告公司不愿意直截了当地去请社会名流为产品作评论。但不久艾伯蒂提供的这次服务证明非常符合逻辑。到1956年,他的公司每年营业额高达100万美元。大约400家广告公司成为了他的客户,从他那儿获取有价值的名人评论。他说,1956年所有对商品的称赞、表扬和推荐等都必须由名人亲笔书写,或由最高级的广告撰稿人代笔。艾伯蒂先生抱怨说,现在很少再有广告公司真正相信他们提供的名人证词了。他还质问道:那些让怀疑和不信任情绪悄悄占据头脑的人能够设计出真正具有诱惑力和令人信服的广告吗?史密斯教授也谈到,现在许多人对名人的话表示怀疑。但他又补充说,尽管人们表面上有意识地否认和抵制名人对产品的推荐,但专家们深信,他们实际上仍不自觉地从内心深处受到这类宣传的强烈影响。
      上述种种推销策略所鼓励的个人奋斗也有它心理上的代价。经济学家罗伯特·列克奇曼曾表示:“我们社会中对成功的不懈追求所导致的紧张和忧虑我们只能猜测。它在一场经济衰退中引起的问题足以使人感到不寒而栗。”
      一方面势利和虚荣的诱惑被普遍承认是有效的,另一方面生意人坚信,这种诱惑必须谨慎使用。潜意识研究人员发现,对产品过分地吹嘘,十全十美的描绘或离奇的抬高会引起不少人的不安和担心。“这种产品对我合适吗?”这种心理首先表现在人们对汽车、冰箱等商品的态度上,因为在宣传中它们总是和“完美无缺”“超级享受”联系在一起。


      IP属地:上海4楼2013-10-24 23: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