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秀祥吧 关注:29贴子:320
  • 2回复贴,共1

无形的兜售者,广告的奥秘(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七章:推销八种潜意识需求
“家用冰箱成为一个冰冷的安全岛。”—摘自魏斯一盖勒尔广告公司的报告。
为了寻找使产品更具魅力的额外心理价值,深层推销人员在研究我们的潜意识需求时碰到了许多令人欣慰的线索。一旦某种需要被确定和证明不可遏制,他们就会把实现人们愿望的许诺溶进一些看起来完全不相千的产品推销宣传中去,如空调、蛋糕粉和汽艇。下边我们将用一些引人入胜的实例探讨人们的八种潜意识需求。
推销安全感。魏斯一盖勒尔广告公司对人们购买家用电冰箱的通常理由越来越怀疑。该公司发现,在许多情况下,若把你购买冰箱花掉的钱、每月冰箱耗费的电费以及冰箱中被扔掉的饭莱食品的价值加起来计算,经济上一点儿也不合算。冰箱里的冷冻食品往往更贵。
这一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好奇和兴趣。于是这家广告公司进行了一项小规模的精神心理先导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了若千很有意义的东西。家用电冰箱是在二次大战后才逐渐普及的。那时许多家庭都有一种内心的忧虑,因为食品供应和生活中几乎所有的方面都不稳定,难以预测。他们喜欢回忆以往的安定生活,对过去日子的美好眷恋不知不觉地把人们带回到他们的孩提时代。那时家里有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希望的母亲,爱和食物充足紧密相关。研究人员总结说:a冰箱对许多人是一种象征,它保证家中总有充裕的食品。家里有吃的就说明安全,表明温暖和安定。”他们还发现,没有安全感的人需要在家里贮存比实际需要更多的食品。该广告公司因此认为,电冰箱厂商应在推销宣传中考虑这一因素。
这家广告公司还发现,空调具有另外一种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潜在安全感。精神分析人员指出,一些人需要一种自己被保护起来、与外界隔离的感觉。他们在晚.上睡觉时要紧闭门窗,拒任何能“咸胁苏安全的东西于户外。这似乎表明,他们下意识地渴望得到在母亲子宫里的那种安全感。
如果说留恋子宫的人是空调销售的潜在顾客,另外一种人则是空调销售的真正漳碍。研究人员发现,我们中许多人有独居恐俱症。对这类人来讲,空调远不是安全的象征,而是一种威胁。这个封闭的世界给我们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因此,该公司认为,应该寻找一种办法让这类人打开窗户并说服他们购买空调。(公司另一位人士告诉我们,许多人仍对安装空调感到自疚不安,因为“上帝创造了坏天气,人们必须忍受”。他说:“令人吃惊的是在美国仍有许多人持这种观点。”)


IP属地:上海1楼2013-10-24 22:21回复
    在1956年中期举行的一次儿童用品展览会上,展出了一组高脚椅、巴希奈小浴盆和儿童大小便训练器。家具公司老板说,家具的设计是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家”和一种“安全感”。然后,他补充道:“现在事情已发展到生产厂家越米越接近成为心理学家的地步了。”
    推销自身价值的保证。50年代中期《芝加哥论坛报》曾对洗涤剂和香皂市场做过一次深入的动机心理研究,试图找出这些商品未能像其他商品那样在顾客中建立起“忠贞不二”的迷信心理的原因。家庭主妇购买的洗涤剂和香皂常常换牌子。《论坛报》认为这是可悲的,并说洗涤剂和香皂制造商自己应受到责备。他们的推销方法过于陈旧。《论坛报》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广告宣传现在完全没有觉察到妇女使用洗涤剂和香皂除了保持干净、保护双手之外,还有其他动机。”研究报告说,聪明的香皂制造商将会认识到,许多家庭妇女觉得她们干的是得不到承认、毫无价值的琐碎家务。报告建议广告宣传应该培养家庭妇女对自己劳动价值的“尊重”。应该“提高家务劳动的认识—不是靠自己的觉醒或令人难堪的毫不掩饰的赞美—而是用各种含蓄的暗示来让人们逐步接受这一观点,即通常被轻视的家庭杂务是一项重要的、值得骄傲的工作。被人瞧不起的家庭主妇应该得到他人的尊重,赢得自己应有的地位。”
    史密斯博士在他论动机研究的著作中曾阐明过一个观点:如果皮箱制造广商能设法让公众认识到,他们的产品附有一种保证,便能增加皮箱的销售量。他说,一只漂亮的新皮箱能给人带来某种至关重要的影响,使他在外出旅行时举止显得更加庄重。
    甚至连聪明绝顶的医生有时也急需类似的心理保证。据蒂切特尔博士说,精明的药店会把确认医生自身价值的保证推销给医生,从而赢得他们的感激。在开处方时,至少可以推荐这家药店的药物。蒂切特尔博士曾对204位医生进行过一次深入的动机心理调查,以使药品广告宣传更有效地“影响医生开处方的动机”。他建议说。药店应认识到,医生已经感受到日益增长的大规模工厂药物成品化生产的威胁。他们对把医生贬为药片分发者(而不尤主要诊断和治疗者)的药品广告流露出极度憎恶。蒂切特尔博士还说,聪明一点儿的药店绝不会过分地把良好的疗效归功于某种药品,或者完全撇开医生直接面向公众。相反,药店应竭尽全力设法加强医生做为“全能的神医”的形象,把广告最醒目的部位用来突出医生的形象而不是过分强调“药物的独特医疗品质”。


    IP属地:上海2楼2013-10-24 22:29
    回复
      推销永恒的影响。在使我们内心需求商业化的努力中,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在中西部人寿保险公司代表会议上提出的一条建议。大会邀请爱德华。魏斯,即魏斯一盖勒尔公司的头头,给与会代表讲讲如何扩大保险业务广告的影响力。在题为“人们对生命保险的潜在态度”的讲演中,他报告了由若干心理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会下他指出,向妇女推销保险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推销宣传中不要让她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衰老。如果她们开始焦虑地考虑到自己日益增长的年龄,那么这部分市场就会完全失去。)
      然而,他讲演的中心是如何向男人们推销人寿保险。做为一家中养家糊口的顶梁柱,男人们通常是主要的保险对象。魏斯对许多流行的广告宣传持批评态度,认为这些广告对家庭经济支撑者的现实存在视而不见。他解释说,现在广告宣传的典型作法不是炫耀保险公司人员持之以恒的帮助,便是描绘一幅当家人去世后家庭其他成员由于有保险而获得的舒适生活的图画。魏斯先生说,两种方法都彻头彻尾地弄错了。他承认,某些广告中当家人由于具有远见而受到赞扬,但仍旧被描绘成已经去世的人。
      他的研究人员发现,人寿保险对男人的真正吸引力在于它确认购买人“永恒的生命将通过其永存的影响得到体现。让人难以接受的不是肉体死亡的事实,而是被人遗忘的前景。”男人不能忍受被遗忘。魏斯报告说,当男人们有意识地谈论保险时,他们谈的是如何在所有“不测事件分中保护自己亲人的伟大愿望。魏斯说,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种受到赞美的、社会认可的责任感并不总是潜在顾客的真正和主要的愿望。对许多人来说,看起来似乎是这么回事,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许多事例中,我们的投射测验揭示了试验对象希梦获得永恒的炽烈愿望,以达到死后仍能控制其家庭的目的。他们买人寿保险是以防自己被遗忘。保险金在他们死后很久将继续主宰家庭,决定家庭的生活水平,影响子女的教育程度。”
      而后魏斯先生问:广告怎徉才能更有效地保证人们获得渴望得到的永恒影响?换句话说,如何使广告既承诺保护和控制,而又不致于疏远上述两种潜在顾客的任何一种?他说:“我建议为使这类广告效果更佳,必须把宣传重点放在狗买保险者的感情上,而不是一味谊染其家庭成员的舒适生活。”他分析说:在描绘活着的家庭成员安定美满的生活画面中,应当把当家人‘活着的容貌,呈现出来。他不仅必须出现在家庭画面中,“而且他,也唯有他这个英雄永远保护、供养、安慰和主宰着这个家庭。”


      IP属地:上海6楼2013-10-24 22: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