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的断袖疑云- 《新电影》2004年第19期- 杂志博览- 杂志期刊
1971年的断袖疑云
■ 梅葬蕊
《新独臂刀》是张彻拍摄于1971年的电影作品。在影片过半时我们看到这样的连续画面:因断臂而意志消沉躲在一家小店里甘受欺负的姜大卫在遇到浑身充满阳刚之气充满劲道的狄龙之后,竟一扫颓风,不但双目炯炯有神,更甚至忘记这世界还有别人的存在。当狄龙对他说愿同他共同“归隐务农”的时候,他所表现出的是超乎所有的兴奋。
或许,《新独臂刀》里面的男儿情谊是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男儿友情的,它是华语电影里面比较早的“同志”情愫暗示。
我想我这样说是有原因的。在张彻1966年的电影作品《独臂刀》里面,我们看到王羽最终的抉择是从此退出江湖,与曾救过且帮他恢复武功并一直贴心照顾他的女子归隐“务农”。可以这样说,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里面,“男耕女织”的田园画面是一种理想和谐的婚姻模式,因为此,在许多武侠小说中,当主人公厌倦了江湖的厮杀之后,都想找个幽静的角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来过简单宁静的日子。
可是,在相隔5年之后,张彻自动打破他在《独臂刀》里建构的男女共同归隐梦想,他把话语权交给了两个同样血气方刚的男儿。也许这是张彻的一个玩笑,但张彻的电影世界里,幽默似乎永远是缺席的,所以也可以说张彻是真实地想表达这样一种观念:代表永恒和安详的二人世界符号,并非是男女专用的。
自从纽约在1969年掀起同志平权运动之后,同志这个话题就变得越来越流行。尤其是最近几年伴随着八卦媒体的披露,似乎人人都有是同志的可能,男人之间友情和爱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以至于有些所谓的明星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假借自己是同志来炒作。
当然这是别人的生活,我无权评说。我们还是看一下张彻在《新独臂刀》里灌输的性模糊意识。
张彻自己也曾意识到他在其影片里面描述的男儿情谊超出一般的界定,所以他在晚年的回忆录《张彻——回忆录·影评集》里面特别提到男性情谊的疑案。他回忆录里的一些话在我看来似乎有些气急败坏,给人的感觉是他影片里面的兄弟之情全是尊贵的,而断然没有任何的“同志”歪风。我想张彻的话尽管激愤了一点,但还是有道理的,毕竟中国历史上有很渊源的男性情谊纪录,且在西方所谓“同性恋”入侵中国之前,确实不曾有男子之间关系暧昧的传闻。
但就此否定男性情谊和爱情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有点太过武断和专横?男性之间在惺惺相惜之后,是否会有一种另外的情愫产生呢?事实上是有的。在《新独臂刀》里姜大卫的言行便证明了此的存在。姜大卫在得知狄龙死后独自一人踏上报仇之路,他的身影看来是异常坚定,没有任何可动摇的余地。在遇到仇人之后,他更是有这样的豪言:情愿与狄龙大哥死在一起。至于还在等待他的美丽女子,早就不在他能思考的范围之内。
于是,传统叙事里的男与女情愿以死来求双方在一起的夙愿在姜大卫和狄龙两人身上出现。尽管最后姜大卫并没有死,但他终归是有这种心思的。
事实上,张彻内心的真实想法今天的我们已经不能把握。而且在今日的社会里面,我们也看到过许多纯真美好的同性爱情,同时也看到许多肮脏丑陋的异性爱情。所以今天的我们大可不必为张彻的电影世界里是否真有“断袖疑云”而较真,只要爱情是美好的,不管它是发生再同性之间还是异性之间,我们都应该给这爱情以真诚的祝福。但对于以“同志”名义来进行的各种炒作,我们应该坚决地给予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