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千万吧 关注:4贴子:296
  • 3回复贴,共1

『古月哥欠』胡歌资料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贴专门用于二胡资料整理,此后会不定期更新,椒儿们可以拿回去用哦~~


IP属地:广东1楼2013-10-19 12:41回复
    在凋谢处绽放
    「5,4,3,2,1——Action!」
    摄影机前的红灯亮起,监视器里的我依然在郭靖的世界里,穿着他的衣服,说着他的台词,那一刻再去寻找答案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生活同演戏并无两样,没有预兆,不容考虑,毫无准备,命运便发出了开始的指令,还来不及反应就要去适应,如同我所经历的,无常而充满了挑战。不同的是,戏剧里喊停的是导演,而生活中自己才是唯一的主宰。很多时候放弃比坚持容易得多,也看似潇洒得多。但幸好我演的是郭靖,当我在每一次「Action」之后赋予角色生命的同时,他也教会了我执著,乐观与坚强,教会了我坚持就是胜利。
    「现在我宣布,胡歌杀青!」
    在象山的海边,剧组里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在等待导演的这句话,他们要实施蓄谋已久的一个计划——在我杀青的时候把我扔进大海。剧照师晏大叔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二十几个人对我围追堵截,整组人沿著海边一袭狂奔,却没有一个逮住我。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能跑得那么快,事实上我并不介意被扔进海里,那是剧组特有的庆祝方式,只是跑著跑著,渐渐发现脚步已然停不下来,压抑了许久的各种情绪都在瞬间爆发,我跑著喊著,嘴边是咸咸的味道,分不清是溅起的海水还是偷偷流下的泪水,那一刻来得太不容易了。
    「不好意思,我们换个角度再拍一条。」
    复拍后的第一个月,导演和摄影师都会用很小的音量对我说这句话,深怕被第三个人听见。有时他们会带着商量的口吻,小心翼翼地征求我的意见。我除了默默点头,不会作出第二个反应。
    那样的场景在我重返剧组之前是早有预料的,不曾想到的是,我重拾的自信竟然那么脆弱,在我看似坚强的外表之下,原来是如此敏感的神经。随著拍摄角度的限制越来越多,右眼前的碎发越来越密,我内心的挣扎和煎熬也与日俱增。那时候,我很少在现场看重播,实在忍不住了,会在深夜潜入剪接房,看一些自认为演得比较出色的片段,以求得视觉和心理上的平衡。而事实上,在我对自己的容貌渐渐失去信心的时候,我的心理却因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败,而越来越贴近郭靖这个人物了。
    「你为扮演郭靖做了哪些准备?」
    06年,《射雕》开拍之前,许多记者都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
    「首先是外表和性格方面的准备,他生性愚钝,说话木讷,肤色黝黑,面貌平凡,所以我要吃多点增肥,再把自己晒黑一些。然后是对郭靖人物的分析和研究。他一开始的人生目标非常的简单,一是要报杀父之仇;二就是要和杨康决斗。如果一切顺利,或许他不会成为一代大侠,而是会和华筝结婚,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命运的改变源於同黄蓉的相遇,更因为郭靖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付出了真诚,付出了一切。他性格中表现出的浑然天成、简单淳朴,不仅让他学得了绝世武功,更获得了刻骨铭心的爱情......」
    一年后,当我重返剧组,被问及同样的问题时,我不知该从何说起。因为这一年我所遭遇和承受的一切都是在准备,没有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人,又岂是能凭几句话就能理解的。我不再像从前那样滔滔不绝,口若悬河——郭靖也本不该如此。
    「经典纪实书的序写好了吗?明天一定要交稿!」
    迟迟都没有动笔,是因为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或许是因为在这一年半的拍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事情,面对公司同事的催促,我几乎组织不起连贯的言语,脑海中尽是破碎而独立的画面,它们如同一张张照片,呈现给我的都是瞬间的影像,它们散落在我的记忆里,承载著我的喜怒哀乐,延续著我的信念和梦想。
    「你只要把自己的戏演好,其他的全部交给我们!」
    因为这句话,镜子里的我终于如释重负;也因为这句话,我在现实面前感到深深地自责和内疚。有时候一个镜头会因为角度的关系拍摄好几遍,工作人员要重新布置灯光和机位,和我对戏的演员也要重复我们的表演。
    许多次,我木然地站在镜头面前,不敢正视眼前的一切......埋著头,我只能看见自己的一双脚,它历经磨难,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走回片场。身后是一片斑驳的脚印,所经之处,越是泥泞艰险,足迹越是深刻清晰,它们连接成无数条纵横交错的轨迹在我的脚下汇拢,我问自己,那是终点还是新的起点......


    IP属地:广东5楼2013-10-19 12:48
    回复
      2025-07-24 10:14: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青现春实
      那时的我,曾感到度日如年。每天看着教室里的方寸之地,想象着七年的校园生活都将在此重复机械地度过,偶尔会感到无助的迷茫。那时候我会趴在课桌上偷偷睡觉,把自己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远大理想都装进不切实际的白日梦里,那时候我会看着窗外发呆,羡慕不受拘束的小鸟能够任性忘我地穿梭于天地之间,心中默念着《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台词:“有些鸟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笼里的,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芒。”那时候,我恨不得时针能以秒针的速度转动,恨不得自己能够一夜成年···直到踏上社会,才发现自己对于校园内的时光,是如此不舍与怀念,才懂得这段时光对于我,是生活最初的体验,是无法忘却的青春记忆,比往后的生活都要更纯粹,更本质,更美好。
      此刻的我,面对电脑,看着自己刚刚敲打出来的文字不禁觉得好笑这像极了一篇有关挥霍青春的忏悔文,似乎每每写到回忆,都离不开悔意,似乎每个人都只有经历了生活的忙碌,感受了生命的冷酷,才能知道现实的复杂,青春的有限。电脑屏幕因为半天没有动静而自动转入屏保模式,渐渐变暗。一张胡子拉渣,略显憔悴的脸顿时映入眼帘,与那些代表青葱岁月的文字极其不和谐地重叠在一起,或许青春和现实的交织,从来都是如此。
      12岁那年我走进上海市第二中学的校门,从初中到高中度过了7年最难忘的少年时光。转眼间,曾经那个“胡乱唱歌”的少年离开市二已逾十年,或许在别人看来我已是符合社会定义下的成年人,但是每当提及市二,我依旧是那个幼稚过,轻狂过的十几岁少年。青春记忆中最难舍的片段并非那些相知的欢颜,也并非春风拂过,枝头轻颤的桃瓣,而是教会我哪怕身处黑暗,心中仍要闪烁熠熠光辉的师长们。陆军老师说过,教书育人不应是应付考试,目的不是优胜劣汰,而是依循生命本身的大爱。在市二的七年,我不仅学会了立足于社会的技能,还在每一位老师的包容与理解,教导与关爱下,成长为一个能够在绝境中重生,能够在工作之外,给粉丝带去积极影响力的“有用的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市二的老师们是真正能够听见并且尊重学生们心声的伯乐,他们把爱和毕生的精力施予给每一个他们心中的生命。
      毕业那年夏天,我在学校门前的路边坐了一夜,隔着漆黑冰冷的铁门,我第一次感到披着月色的校园竟是如此美丽,未及细看,眼前已是一片朦胧。虽然铁门上锈迹斑斑的连锁,将替我保管一切美好,可是“回不去”所带来的无力感依然迅速在身体各处蔓延。
      早在我迈出校门的那刻起,背后的一切皆成记忆。岁月流逝,那些记忆,就像点在鼻尖的奶油,成为了永远都无法触到的一抹甘甜。
      7月悄悄回过学校,平常喧闹的校园如今安静下来。学校正在改建,记忆中的布局已有所变动,不变的是,这里依旧承载着少年人的梦想新奇与憧憬,以及相聚和离别。曾经在这里度过的时光凝结成记忆,存留在我今日的生活之外,虽已成过去,却未曾失去,比星空更美,足够铭记。


      IP属地:广东7楼2013-10-19 12:49
      回复
        《纸间印象》序
        记得在我念小学的那个年代,看电影一度成为父母对我最重要也是最奢侈的学习奖励方式。那时候,上海电影院的数量远没有现在那么多,观影的环境更是无法与当下相提并论,可每次走进影院,对我们全家人都是兴奋又难忘的经历。在电影放映之前,候场的人们会迅速营造出嘈杂、喧闹、却又格外放松的氛围,手捧各种零食、饮料的年轻人时而恶作剧一把,时而打情骂俏一番。观众席里上演的各种戏码,似乎更能让幼时的我兴趣盎然,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会觉得去电影院要比看电影更有意思。
        或许是受到了童年的影响,去电影院成为了一件随我成长的“大事”。饿了好多天不吃早饭,就为了买两张电影票黑灯瞎火地和身边的女同学眉来眼去;情书写了好多遍都不敢递出去,看场电影小手就能牵个好几回;在被质疑不能给予她安全感的时候,恐怕片总是解决问题的绝妙良方……在黑暗的保护和各种音效的掩护下,我的这些伎俩屡试不爽,人生阅历也随之突飞猛涨,难怪杨德昌导演在电影《一一》中说:“有了电影,人们的生命至少丰富了三倍。”
        那时的我只是喜欢去电影院而已,不管演的是好电影还是烂电影,我都会去。在那无忧无虑的岁月里,让我印象深刻的只有影院,并非电影。当年少美好的记忆渐渐远去,当只有闭上双眼才能够重温快乐的时候,我的注意力开始转投到了前方的银幕上,它像一面不规则的镜子,将人生百态时而放大,时而缩小;它又像一块补丁,弥补着各种缺憾,不论是已经逝去的,还是未曾得到的。
        现在的我更习惯一个人去影院,同时和那么多陌生人坐在一起,一起大笑或者大哭,一起惊恐或者大叫 ,一起愤怒或者咒骂, 和那么多人肆无忌惮,心灵相通,就在某个时刻,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每个人的初恋、每个人渗透在血液和灵魂里的记忆和感觉都被电影串联了起来。过去的点点滴滴总是在我看电影时,不经意渗入脑海。从放映室投射出来的光源如同时空隧道,使得所有过往和回忆,都历历在目,涌上心头,淡淡存在。就在某个时刻,电影取代了所有的姑娘,成为了最熟悉我,也最值得我爱的对象。它就像美丽的幻觉,让我甘愿被它蒙蔽,跟着它一起游走梦中。无论外面的世界怎样荒芜和残酷,在电影开幕的那一瞬间,一切都被隔绝。
        当生活被投影在广角的银幕上时,在胶片的旋转与透影下,两个时空中的角色一同游戏人生。如果选择和电影谈一场恋爱,一定不会像现实中的爱情那般脆弱,不会像鲜花那样凋零,腐坏。在现实和影像之间,只有重合(不确定),没有离X(不确定),我们可以把难以放逐的梦安心地交给电影,而不是眼睁睁地看着她被现实扼杀。叶芝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多少人爱你年轻欢畅的容颜,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脸上苍老了的痛苦的皱纹,爱你那朝圣者般纯洁明净的灵魂。” 或许电影,在你我一生之中,扮演的就是这样的角色。
        然而不论镜头如何转换,电影散场后的生活依然还是原本的模样,如同电影里说的那样,离开电影,生活是真的。虽然不是所有的人生都有华丽的舞台,但被电影渗透的人生一定是异常精彩的。
        藤井树小姐的人生正是如此。
        前日听闻藤井树小姐要出影评集,本人拍手称赞。与藤井树相识多年,说她是为电影而生,有溜须拍马之嫌;但是她是活在电影里的人,就一点都不为过了。知道她钟爱电影《情书》,我曾忍痛割爱,把珍藏多年的电影原声大碟赠送给她,当她迫不及待将碟片塞入机器,一边感受着流动的音符,一边沉醉地描述着每一段旋律相对应的电影画面时,我才深深地体会到,她对电影的痴迷和认知,是我等常人所不及的。
        电影《情书》中的“藤井树”是两个人,而我所认识的本书作者藤井树小姐,生活中也有着双重的身份。工作中,她雷厉风行,霸气测漏;生活中,她活力四射,义薄云天。无论是作为同事,还是朋友,她对我及我的家人都给予了许多无私的帮助。
        此次受邀作序,起先被我推辞了:一是认为自己资历不够,二是觉得自身底气不足。能够在好朋友的新书上留下一点点铅印,已经倍感荣幸。本想写点儿我与作者藤井树小姐的交情,最后还是跑题多谈了些有关电影的话题,权作抛砖引玉吧!
        电影是我们的共同理想,电影中自有我们的人生。
        2012年10月 于上海


        IP属地:广东8楼2013-10-19 12: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