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主的观点实际上和悠然的观点一致,即使在开头似乎有赞同我观点的倾向,我姑且把它当做一种先扬后抑的策略吧!

对于吧主的问题,我想是这样的。精英产生于大众,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精英不是一蹴而就的,所谓十年树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这里有个关键点需要剥析,那就是“精英代表大众”的这句话,在我们讨论的问题中,实际的含义是什么?因为,如果不明确其中的限定,那么这句话将会衍生很多的歧义,而概念不清最终将导致我们的思想含混。
我的完整观点是:古代文人(精英)具有的文化精神、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是不能代表古代整体国民的文化精神、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因为,它是高于普遍性的。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一支军队的大部分人还在普遍使用长矛和大刀,少数个别人用的是冲锋枪的时候。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有人让你评论你军队的整体装备水平,你会怎么说呢?
当提到国民性的时候,就是在指一个国家的大多数人。少数精英也许会促进国家的发展,但不一定就能够带动大部分国民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在古代,有知识的一直都是少数人,所以他们的进步无关民众整体素质的提高,或者说他们就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因为国民性的概念在中国出现最早时期也应该是近代。对于中国古代的精英来说,民众有口饭吃,有田种,不闹事,就已经足够了。所以,之后不管是哪个朝代,这种情况都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直到辛亥革命新式学校的出现。可即便是这样,国民性的改造依旧任重道远,这恐怕不是十几年或几十年就能完全改变的。我们无法完全割裂历史的赋予,因为它在祖辈的言谈和行为中给了我们言传身教,这是书本的传承有时也无法做到的。所以,行为的力量有时要比文字的力量大得多,就是这个道理。而在古代,普通人靠得就在这种力量将祖辈的行为传承下去,这就是大多数古代国民的风俗和心理结构的形成力量。
因此,我要反驳一下吧主最后的观点,社会精英的进步并不一定等同于国民性的进步。它有滞后甚至是停滞性的状态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