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好人吧 关注:2,732贴子:53,736
  • 4回复贴,共1

~1018 ~(世封万象)政府为何多喜欢自夸“养活”多少人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章来源:影响力中国
http://www.impactchina.com.cn/gerenzhuanlan/shishi/2013-09-30/32995.html
百乘之家,不蓄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礼记·大学》


1楼2013-10-18 08:42回复
      一 蜜蜂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从很多方面来看,蜜蜂跟人类社会非常相像。
      在蜜蜂的社会中,占绝大多数的工蜂每天早出晚归,一生都忙于采粉酿蜜。采集花蜜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一只蜜蜂需要采访1000多朵花,才能获得1囊花蜜;它每天都要出去采蜜10多次,每次带回来其一半体重的花蜜,一生只能酿制出0.6克蜂蜜。要酿出一斤(500克)蜂蜜,工蜂需要来回飞行37000次。工蜂没有生育功能,可以这样说,所有的工蜂几乎都是为了采蜜而活着;在忙碌的夏季,它们只能活短短的30天。
      蜜蜂历经千辛万苦,用它们从花中采得的花蜜精心酿制成蜜,这就是蜂蜜。工蜂之所以采蜜,主要是为了供养家庭和哺育后代。一汤匙蜂蜜所提供的能量之大,足够让蜜蜂环绕地球飞行一圈。为了使后代更强盛,蜜蜂还要为负责生育的蜂王特别酿制了蜂王浆。
      对蜜蜂来说,它们最大的麻烦是花期太短;花期过后,蜜蜂就失去了食物来源,所以他们必须学会储存。正因为这样,他们在收获季节非常繁忙,甚至说,工蜂本身就是为了工作而生。当花期过后,很多忙碌了一季的工蜂便生命凋零,与花瓣一起零落成泥。
      按理说,一个花季之后,这些勤劳的蜜蜂总会采集酿制很多蜂蜜,这些蜂蜜足够他们舒适地度过漫长无花的冬季。但现实却是如此残酷,不管蜜蜂酿制了多少蜂蜜,蜜蜂家族还是处于半饥半饱的生存状态,而且无论它们多么勤劳也无济于事。对蜜蜂来说,它们难得吃到几次蜂蜜;更不用说,作为孕妇的“蜂王”,也常常享受不到“蜂王浆”。
      早出晚归的蜜蜂每天都在生产蜂蜜,却常常没有蜂蜜吃;这与吃苦耐劳的农民每年种麦子,却常常没有馒头吃,二者是多么相似啊。
      那么蜂蜜都去哪里了?
      作为精心酿制、用来储存越冬的食物,蜂蜜是不会变坏的,不会蒸发,也不会馊。对蜜蜂来说,它们或许永远也无法理解这样一种结局——蜂蜜都被人偷走了!
      事实上,蜜蜂非常懂得保护自己的劳动果实,特别是这些蜂蜜是作为自己和后代赖以维生的食物时。上帝为此还特别赐予了小小的蜜蜂以可怕的武器——蜂刺。


    2楼2013-10-18 08:42
    回复
        二 寓言
        在《伊索寓言》中,有三个关于蜜蜂的寓言。
        第一个说:有个牧人发现树洞里有蜂蜜,就连忙上去想偷走。这时,从各处飞回的蜜蜂一下就把他包围了,并准备用毒刺刺他。牧人立刻说:“我走,我走。我一点儿蜂蜜也不要,只要你们别刺我。”
        第二个寓言说:蜜蜂不愿把自己的蜂蜜给人类,便飞到宙斯面前,请求给他强大的力量,可以用针刺死那些接近蜂窝的人。宙斯对它的恶意十分气愤,便使蜜蜂只要刺一回人,蜂针就断了,蜜蜂也随之死去。
        第三个寓言说:有人走进养蜂人家里,见主人不在,便将蜂蜜偷走了。养蜂人回来看见蜂箱空了,就在蜂箱旁寻找。这时,采花回来的蜜蜂看见他,都围住他用针刺。那人痛苦地对蜜蜂说:“啊,坏家伙!你们不惩治那偷蜜的人,却一个劲地来刺爱护你们的人。”
        这三个寓言都在讲述蜜蜂与人的关系。
        在第一个寓言中,蜜蜂是勇敢正义的,人是卑鄙可耻的;在第二个寓言中,蜜蜂则是恶毒的——因为它对人类的敌视。在第三个寓言中,蜜蜂显得愚蠢无比,而人则是那么伪善和阴险。毫无疑问,偷走蜂蜜的人是个窃贼,那么养蜂人难道不偷蜂蜜吗?事实上,他偷得更多,他比窃贼更加可怕。窃贼偷走的毕竟是有限的,而他要偷的却永远没个够。
        对蜜蜂来说,简直活着就是劳动,“养蜂”这种来自人类的说法本身就是可笑的。到底是人养了蜜蜂,还是蜜蜂养了人?
        真相是,人一直扮演着蜜蜂社会的窃贼,而且这种窃贼常常以“养蜂人”自居。他们每天都要偷走蜜蜂辛辛苦苦采集酿制的蜂蜜。苦于生存的蜜蜂不得不以更大的努力,去采更多的蜜,期望可以有所积累。然而直至花期已过,劳累至死的蜜蜂依然没有攒够过冬的食物。等到冬季来临,饥寒交迫的蜜蜂濒临饿死,这时养蜂人才用廉价的白糖水,来“救济”蜜蜂的幼虫和蜂王。这并不是人的仁慈,而只是为了来年可以继续偷窃蜂蜜罢了。


      3楼2013-10-18 08:43
      回复
          五 1720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即1720年。这一年,是圣祖康熙60年执政生涯的倒数第二年;从年初起,陕西山西两省就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直隶地区又发生地震,无数民众陷于水深火热的饥馑之中。
          庙堂之上,为了迎接第二年的康熙登基六十大典,王爷大臣们正计划着庆贺事宜,但这些计划和请求都被康熙否决。康熙皇帝发布圣谕:山陕两年歉收,百姓有的四处逃难。这正是君臣忧勤求治之时,有什么可值得庆贺的呢?
          在康熙的布置下,六月初四日,将河南开封等府现存仓谷二十万石运往西安,贮仓备用;初八日,又派官员往赈地震灾民;十月二十五日,再派官员往陕西分途赈济,由各部院司官十二员分三路携户部库银赈济灾民。兰州一路携银二十万两,延安、西安两路各十五万两;将陕西所属常平仓谷六十九万二千石,甘肃所属常平仓谷六十七万二千石,酌量动用散赈……。
          也是这一年,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国医生曼德维尔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做《蜜蜂的寓言》。他把人类社会比喻为一个蜂巢,把人比喻成这个蜂巢中的蜜蜂。
          无论商人、律师、医生,还是牧师、法官等等,人们都是蜜蜂,都想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卑贱的私欲和虚荣,因此整个蜜蜂社会充满自私自利的恶行:律师们的艺术是在人与人之间制造纠纷,他们对待法律,就像贼行窃前审视店铺那样,为的是找到可利用的漏洞,为他们罪恶的目的辩护;医生们轻视病人的生命,只是盯着荣誉和财富;商人们在市场上卖掉掺假的货物……每个人都在努力,满足彼此之间的虚荣和欲望,到处都充满自私与争斗,但整个社会却变得繁荣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千百万穷人必须拿起镰刀和铁铲劳动,并从事一切其他繁重的工作。这些不幸的人每天都劳累得精疲力尽,只是为了填饱自己的肚皮。他们如此辛勤工作,其结果是满足了富人的奢侈欲望。
          在曼德维尔的寓言中,“蜜蜂”实现幸福有一个重要的前提,这就是平等和自由。
          曼德维尔指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普遍幸福,只有顺应人的利己本性才能得到实现,禁欲主义和专制主义是摧残人性的,强制人们牺牲自己,一个繁荣的社会就会变萧条而贫困。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政府应当设计一种能释放公民所有生产能量的制度结构,这种制度保护个人权利,“使财产得到神圣不可侵犯的保护,让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优待,不允许任何人违反法律,但允许每个人自由思考”。
          也是这一年,英国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经济泡沫危机。这场“南海泡沫”表面上是投资者的贪婪和疯狂酿成的灾难,实则是在重商主义思想支配下,政府与企业利用市场的不完善联手推演的一场经济骗局。孙骁骥在《致穷》一书中写道:“正如1720年发生在英国和法国的故事所告诉我们的,有时候,政府不仅无法有效监督市场中的欺诈行为,而且还会主动把市场的水搅浑,以便从浑水中摸鱼。也就是说,原本的监管者很可能变成市场的投机者甚至是幕后操纵者。如此,市场就成了权贵者‘致富’的市场,但却是普通人‘致穷’的市场。”
          说明:感谢郭方松先生对写作本文提供的帮助。
          


        6楼2013-10-18 08:44
        回复
          应该说“放牧”了多少人民,


          IP属地:辽宁7楼2013-10-18 19: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