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系疯狂的橙子吧 关注:8贴子:376
  • 8回复贴,共1

为什么综艺节目总在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3-10-15 19:18回复
    以哭闻名的朱军吐槽道:我感觉现在的节目都在哭,找对象的在哭,谈恋爱的在哭,选秀的也在哭,有时候看了半天,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哭。网友笑称:祖师爷要打击盗版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3-10-15 19:19
    回复
      如今,几乎所有跟收视率有关的电视节目,都在践行着“催泪”战术。特别是各大卫视的选秀节目,几乎都走上了“感动”的路线,除了展示选手才艺,挖掘参赛选手“背后的故事”,“赚眼泪”更成了一个必有的环节,关注度甚至盖过了选秀本身。他们或者以家境贫寒煽情,以过世亲人煽情,以亲密爱人煽情,现场送戒指、送饭,兄弟助场演奏,父母同台帮衬……一时间选秀节目仿佛成了悲伤俱乐部和诉苦大本营,制造着各式各样让人瞠目结舌或大跌眼镜的悲情故事。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3-10-15 19:21
      回复
        于是荧幕上哭者甚多。选手哭,导师也哭;失败哭,成功也哭。参赛的选手不是亲人重病在床,就是生活遭遇重大变故,家庭条件稍微好点的,要么生拉硬扯些不堪回首的北漂往事,要么梨花带雨地絮叨些情感挫折。只是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质疑:这些节目的动机到底是选秀,还是“感动中国”?是展示才艺为主?还是说悲情故事为主?


        5楼2013-10-15 19:21
        回复
          对于电视台来说,高收视就等于高的广告赞助。为了提高收视率,参赛者们以煽情作为最便捷的吸引力;亲友团则在泪眼相望中找到了最有力的支持方式;甚至有些节目中制作单位还安排了“职业哭手”,每哭1次可领700元人民币……在煽干观众泪水的同时,电视台将不菲的真金白银掏进了腰包。


          7楼2013-10-15 19:22
          回复
            为了达到煸情的效果,电视台煞费苦心。首先,节目选择评委、导师时,偏爱选容易掉泪的明星,而不爱一脸严肃、深沉理性的明星,同时更鼓励明星流露真情感染观众,以此掀起波澜并制造看点,据说这有利于收视率的提高。其次是草根选手与明星导师之间在录制时有更多情感交流,但上荧屏常被剪剩短短数分钟,数分钟虽不能让观众达到泪点,但现场的明星早就被感动得泪涌难抑,这是明星与观众的差异。有制作方甚至透露,节目录制完后剪辑时,就专门把明星的哭都剪出来,哭的场面越多,节目越成功。


            8楼2013-10-15 19:22
            回复
              然后,就是一些聚合效应,现场的观众,享受那一流音响,感染那现场气氛,加上受不住那着意掏心挠肺的主持人用心,比如在“快乐女声”选秀过程中,时常出现这位是父母不合、出生贫寒,那位是父母离异、经历曲折;这边刚刚与妈妈抱头痛哭,那边又开始对着朋友哭哭啼啼;一会儿是“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豪言壮语,于是,一档纯粹的娱乐节目演变成了一场“动人”事迹报告会,台上台下都热泪盈眶,观众们被频繁地催化出各种泪水。


              9楼2013-10-15 19:22
              回复
                中国的电视节目为何总喜欢煽情流泪?
                当众多综艺节目“泪水决堤”成了一种“灾难”,综艺节目总拿“掉眼泪”作为利器吸引观众的眼球,就象一些期刊杂志打着追求人性、人情之美的口号行“媚俗、煽情”之实一样,在某种程度上也亵渎了真挚的情感,在观众看来,那些“掉眼泪”的场面多了,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因为,若是在十年前,选手在电视上未语泪先流,观众可能很好奇到底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而同样的场景放到今天,不少观众可能会摇一摇头,心里默念一句:又来了。


                10楼2013-10-15 19:22
                回复
                  其实,观众希望看到生活中的人最真实的情感。观众反感的从来不是眼泪,而是部分眼泪背后的“哗众取宠”与“矫揉造作”。真正雅俗共赏的好节目并不必定非要煽情不可。对比《艺术人生》,同类型的节目《鲁豫有约》和《杰出华人系列》不以煽情为卖点,收视同样不错;对比《真情》的过度煽情,同样关注百姓命运的《冷暖人生》就以绝对“不让人掉泪”为前提,然而其真率的内容,却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观众。这难道不值得惰性的煽情电视节目制作人反思吗?


                  11楼2013-10-15 19: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