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修吧 关注:1,030贴子:3,126
  • 2回复贴,共1

修道者如何学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陈全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10-15 13:01回复
    生活炼心。修道要炼心,对红尘名利、欲望的炼心,要炼“不动心”、炼“长远心”、炼“出离心”、炼“慈济心”,这一切心,都是一心,是真心修道学佛的心。只有经过生活的历练、考验,才能检验出此心是否坚固。一位道友曾与我一起访道华山,在华山上信誓旦旦地对我说,他会隐居十五年,等退休后出来弘道。我听了很感动。可是,下山不到两个月,就出山当“大师”了,还把我当枪使,说了很多虚假的话欺骗他人。这不仅有违当初在山上的誓愿,也违背了朋友间做人的道义。类似的事情,世间还少见吗?有几位老师曾经在一起弘道,后来分道扬镳,原因是其中有人没经得住考验,陷在名利情欲里去了。生活的检验和考验才是最关键的。像南怀瑾先生,七十年坚持不懈,做了那么多好事,不仅经受住了生活的考验,也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再往前推,近代的陈撄宁先生,他的道德文章、人格魅力、仙学学说都经住了历史的考验。真想修道,就要在生活里历练自己的心,看看面对名利,面对情欲,面对繁华,面对享受,面对引诱,面对道义,该选择什么,该坚持什么,就看一个修道人的操守。面对一百元的诱惑,不会动心,假如面对一万元的诱惑,面对一百万元的诱惑,会动心吗?面对一百元的诱惑与面对一百万元的诱惑都不动心,才可以谈不动心。我在很多文章里对一些所谓的“宗师”、“大师”做了批判和揭露,不是我多事,而是,“性命千古事”,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涉及千千万万好道者的安全,涉及千千万万好道者多生的性命安全,也涉及中华文化的发展,不得不说。对于入魔者,当头棒喝,以做警醒,也是慈悲。
    抱一实修。很多修道者,学习了很多功法还不满足,还在不断地追逐功法。百千功法,不外乎身心、气脉、筋骨、神气、性命这些基本的范围。任何法门,只要能专一、守一地去修持,就能进入妙境,就有可能因为守一而得一。修道入手不需要很多法门,只需要守住一个法门不断地修持下去,将这种修持变成心一境性,变成虚极静笃,变成抱一忘我,变成精义入妙,变成入妙通玄,这样,就能入道了。不论导引、辟谷、吐纳、服气,精一而修,都能入道。佛道前辈的成就都从抱一精一而得一、归一的修持中来。比如呼吸法,只要能坚持修持,治病、辟谷,以及进入忘身的空明之境而修持到禅定前的“未到地定”,都是能做到的。
    一位女士把我在网络上讲的呼吸法结合到她的“拍打拉筋”的治疗实践中,她感觉力气倍增,一日一餐也不觉得劳累。有一次她来我家拜访,连着给我和妻拍打两个多小时,手法不轻,但拍打的节拍均匀有力,这是她练习呼吸法的好处。守呼吸法之“一”,进入了一种很好的境界。我一位朋友跟我学习过气脉手诀,至今三年,修持不辍,守住气脉手诀之“一”,她的修行进步了。一位朋友的师兄守住了站桩之“一”,坚持站桩多年,能站着入定,有了一定的眼通,能看到地下的矿藏。我一位老年朋友守住了闭息法之“一”,修成了胎息,堵住鼻孔五小时以上不呼吸而安然无恙。一位老朋友守住了辟谷之“一”,十余年中经常辟谷,十余年中未得过病,除了一次略微感冒而吃了两元钱的感冒药外,作为古稀老人,十年中的医药费仅仅是两元钱。任何一个正宗的,或者当代宗师所创编但合理(大道之理)合法(修道之法)的法门都可以守一而修持。我见过一个人,原先身患股骨头坏死而瘫痪,先是躺着练习呼吸观想的功夫半年,就能坐起来,到能站起来,之后练站桩一年,完全康复。坚持站桩,就是“守一而康”。任何法门,只要能真正做到精一、守一、归一,一定会得一而入道,而成就。
    参悟空性。这是我在《性命双修话丹禅》那篇文章里所探讨的内容,一定要参悟禅宗“明心见性、觉妄破相”的理论和境界,就能破除所有的内外魔障、无尽的幻妄,破除气脉和心识所幻生的内景,直至本觉。关于内外魔障,请参阅《修道者如何学佛》里结合《楞严经》讲述魔障的部分。只要开悟空性,就能觉察到万象本空的真理,而不被象所迷惑;会证知物象本空的真理,而不会被外物所迷;会证知景象本空的真理而不会被内景所迷;会证知生死本空的真理而不会被生死轮回所迷。这些道理不是空谈的,一定是心性与真理相印证相契合的如如境界,不然会是自欺欺人的“口头禅”,没有定慧可言。这一部分需要实修参悟。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打破执迷。打破执着和迷信。一个修道者、学佛者,只要不能真正明心见性,就会有所执着、有所迷信。不论迷信自己或者迷信宗教、迷信神通、迷信宗师,都是迷信。一旦有所迷信,就会沉沦。我将在《修道者如何破除迷信》一文里探讨之。有迷信就会有执着,有执着就必然有束缚,有束缚就必然有轮回,有轮回就无解脱。曾经有位老先生向我请教过一个问题,他觉得“精进勇猛”与“不执着”是矛盾的。我告诉老先生,精进勇猛是坚持正道的力量和破除困难、魔障的勇气,以及力量和勇气的相续;而执着则是放不下的纠结,执着能带来痛苦和纠缠,而精进勇猛能带来法喜和解脱。执着,认定、执守一个东西而着迷乃至着魔;精进勇猛,且要破除所有的痴迷和着魔,要破除人生各种的对名利、权势、荣誉、恩爱等等的执着,就需要精进勇猛的道力,否则,这些长劫而来的对事物执着的业力,也是轮回不息的业力,太强大,太坚固,难以破除。精进勇猛者的心是自由的,而执着者的心是顽固而束缚的。前者自在,后者不自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则不会执着,有执着即是有所住。老子也说:“执者失之”,因为执着,我们反而失去自由,失去觉悟,失去解脱的机会。
    性命双修。佛道双修即是性命双修。自吕祖以来,这是丹道门的正宗,而《悟真篇》是性命双修理论的集大成者。修命的成就,由坚固色身、转化色身到气化色身;修性的成就,由修持心性、明心见性到契合佛性。性命双修,本不能分开说性命,分开说,不过是方便说法而已。丹道自张伯端之后,已经形成了完备完美的性命双修体系,张紫阳说:“故此《悟真篇》者,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仙,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源矣。”先、次、终、归,次第分明。我曾于终南山得隐者所受丹法,此第正是如此,而归到佛法的究竟境界。在看《性命圭旨》,其修持次第,亦复如是,最后的归宿不是在“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位列仙班,而是归到“毗卢性海”,这就是《性命圭旨》一书的伟大之处,承接了紫阳道脉。此书距今已有五百年,而很少有道者看破此中玄机,故而《性命圭旨》问世以来,一直不被看重,也被一些道门前辈看作“伪书”,也被某些道门前辈批判。真可谓:“五百年来隐玄机,说于道者几人知。”我发心在机缘合适之时公开讲述《性命圭旨》性命双修的丹道密意、真实法要。
    回向大乘(大乘行愿)。参合了佛家的大乘行愿而有此说。道家的修行,由于受上古隐逸之风的影响,很容易变成“自了汉”的修为。尽管一些明“天道”如陈抟真人者,在隐居中默默地参与了天地之运化、天下之运数,而将大道默传于世,不动声色地影响了两宋以来的儒家和丹道家,这等真人所体现的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像鬼谷子、黄石公、水镜先生、黄承彦、王通,都是陈抟一样的道家大隐,玩天下于股掌之间,知天道于不言之中,明气运于笑谈之际,自己隐身不出,派几个学生来安定天下,积功累德。这种高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以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样的道家真人才是得黄老心法的人。他们的大愿大行与天地归同,只不过很多修道的人不认识罢了。如杨朴庵所言:“古人趋操,岂必一途?有安居廊庙而生灵蒙休者,有寂处山林而万物在抱者,发之为事业,蕴之为德行,藏显虽异,其归同也。”道家得道真人,或者如东方朔、葛洪、颜真卿,隐身于朝廷,有大功于家国;或者如陈抟、吕洞宾、张三丰,隐身于山林,有大德于斯世;或者如黄石公、张伯端,亦隐亦显,有大行于社稷。张伯端所谓:“修行混俗且和光,圆即圆兮方即方。显晦逆从人莫测,教人争(怎)得见行藏。”真人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或隐或显,完全会根据时空、因缘、数运等而随心自在而定。这又是何等的伟大境界?
    很多的修道者懒于世务,不关心社会人士,不关心人类环保,只管自己修炼,虽然可敬,但心量不广。故而要有大的发心。有大的发心,有菩萨行,并不是鼓励诸君大起尘劳,而是做自己最适合的事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虽是宋儒张载豪迈之言,也应该是每一个修道者的人格境界。这样的心行,在佛家,一定是大乘菩萨道的精神。菩萨行的济世观鼓励过历代无数的贤者志士为改造这个世间做出了很多伟大贡献。正如叶小文先生在陈朝曙著《杨仁山传》里所谈到的:“晚清时节,内忧外患,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鸣,‘悲而后有学,愤而后有学,无可奈何而后有学,救亡图存而后有学’(杨仁山居士的弟子欧阳竟无大师语)。而大乘佛教之菩萨道度己度人、众生平等的主张,以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头目脑髓,都可施舍于人’的舍身奉献精神,感召了一批有着深刻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他们思变革,兴新学,寻求自强之道。杨仁山居士是其中的先行者。”近现代受佛教“菩萨行”的济世观来救世济人的伟大人物如瞿秋白、吴宓,都在文章中谈过“大乘佛教济世思想”对他们救世心行的伟大影响。修道者亦当如是,发心救世。但救世之行,有隐有显,但发心必须有。当然,道家尚隐,很多真人“于天地有大功,于人间有大行”,只是功行不让认知,常在隐的一面,所谓阴德、玄德者即是。这样的得道至人同样与天地同其德,是我们的榜样。作为后学,还是要如紫阳所说:
    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与亲怨,始合神仙本愿。
    则可知八百功行、三千阴德还是要积累的,这就是大乘道、菩提心。不论是阴德阳德,不论是人知还是天知,这些功行是修道者必须的。因此,我谈到“回向大乘”时包含了“广积功行”的意思在内。因此,不单独列出“广积功行”。
    从这十个层面去学道修道,一定不会辜负此生,不会辜负己灵,不会辜负父母祖宗,更不会辜负前辈真人。
    我虽然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些,但也在努力按照这样的目标去做。这十个方面,既是我思维所得,也是心行所悟。中学时代只知道“练功”,虽然也学道学佛,参读经典,但不懂得发心与积德。走上社会后人相对成熟,才明白了发心与积德的重要,才知道明心见性、遣除幻妄的重要,就不单单是读书、练功两件事情了。


    3楼2013-10-15 13:1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1-21 21: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