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tnono吧 关注:59贴子:1,976
  • 2回复贴,共1

【10.13】西安:中学生升旗式表白引全城热议 停课一周后返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早的新闻了,突然想起来,值得留下来···


1楼2013-10-13 20:29回复
    编辑部的交锋
    “太不合适了!影响其他学生怎么办?!”
    “开除学生是要上会的,这件事根本不至于!”
    当着记者的面,几位老师争论起来。直到这时,段晓宁才看出,学校领导层因为这场“表白”,也产生很大的分歧。有老师力主要严惩,也有副校长坚持不处罚。
    最终,张副校长大声告诉这位忧心忡忡的女记者:“放心吧,绝不会开除!”因为无论校规校纪还是中学生行为守则,都没有针对晨会演讲时谈论私事的规定,况且在这位校长看来,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
    事实上,根据这位校长的转述,小中表白后,老师们其实都知道“108”是谁了,但为了不加重女孩的心理负担,“学校里没有任何人向她提起”。段晓宁觉得很安慰。她给编辑打电话汇报:“新闻事实成立!”但此时她没想到,对这件事的讨论和争议已经蔓延到了报社。
    回到单位,段晓宁开始坐下写稿。“我从没写过这么有争议的稿子!”这位女记者说。那天下午,时不时就有同事跑到她桌前,询问事件的进展。这些记者和编辑向去了“一线”的段晓宁谈论自己的看法,常常说着说着就吵起来。
    这些观点交锋在下午的编前会上愈加激烈了。
    40多岁的要闻主编拿自己上学时不敢表白的经历开起了玩笑,力主“有好感就要大胆说出来”。谨慎的西安新闻主编却觉得,不分场合的表白有可能会误导其他孩子,不主张一味赞扬。漂亮的一版编辑惦记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希望能通过报道扫除孩子的压力,让成长不留阴影。
    辩论持续了40多分钟,最终,编辑们决定站在小中的立场上发声,告诉他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同时,他们也希望能通过报道让更多孩子明白,青春期的感情虽然单纯而美好,可是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
    周三一早,这份大多数西安人都看的报纸上,刊出了一个特别的头版:在占据版面中央的青春漫画背景下,是醒目的竖排大标题《孩子,这没什么大不了》。
    编辑记者们为小中送上了自己的祝福:“就像你说的,未来还要考大学呢,让这场表白成为你成长路上的小插曲。” 事实并不全是温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校长对于《华商报》当天的报道表达了愤怒。“这件事根本没有必要在头版上讲!”这位校长说,他觉得这是在把青春期的正常现象刻意放大。另一位中学的负责人也反感这个头版:“给孩子讲清楚,冷处理一下就好!不要炒作,而要导向。” 不过,这些校长们的意见在一点上完全能达成一致:对于“早恋”的孩子,强迫、处分都是不当的做法。 报纸刊发当天,针对这件事的电话持续打到编辑部。大多数读者倾诉着对这期头版的喜爱,也有少部分读者提出质疑。段晓宁忙着接电话,“给读者一个交代”。 次日,《华商报》又做了一个半版。“我们又提供了一个擂台,让各种观点在上面PK。”这位记者说。 “做得好!”一部分读者在版面的左栏“支持”。“太自私!”另一部分读者在右栏“反对”。“这男孩做了很多人不敢做的事,才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一位心理咨询师在版面的中间“分析”。 当晚,报社内部的争论达到顶峰。“8年了,我从来没参加过编前会,资格不够。”段晓宁回忆,那晚,她被特意叫到会上,在座的主编老总们“几乎不是在争论,而是在争吵”。最终,为了不让事件的影响继续升温,以至于伤害当事人,段晓宁已经准备了半个版的稿子被压了下来,《华商报》停止对事件的讨论和跟进。 “不发了,反而解脱了。”她说。即使是这样,一位同事依然对她表示:“虽然我们的初衷是善意的,但造成了伤害,我们应当道歉。” 事实上,早在4月9日周二的下午,小惠就接到了弟弟学校打来的电话,表示不会严惩。“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我也是个小孩。”她松了口气说,“但为了弟弟,成长就变成了一夜之间的事。”


    5楼2013-10-13 20:32
    回复
      回到校园
      4月8日当天,把儿子领回家的小中父亲心情低落。第二天他去上班,却听到不知小中身份的同事纷纷议论:“娃是好样的!”这位父亲没有搭腔,心里却多了些安慰。接下来的每一天,他都在关注新闻,当看到“都是支持鼓励我儿子”时,他最初的愤怒和烦恼很快减轻了。 “只是太对不起你的班主任。”他对小中说,“老师那么信任你,你却给人添麻烦。”除此之外,他没再多说。 当学校确定小中能够返校上课的时间后,“我们一家子终于恢复正常了。”小惠说。 周五那天中午,母亲买了大虾,做了一餐丰盛的午饭。“你终于会笑了!”母亲对小惠说。23岁的姑娘揉揉自己的脸,觉得心情放松。 小中却没有彻底放松下来。他原以为“作为一个男生只要敢想敢做,什么事情都承担得起”,但事情发生后他才发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什么也做不了”。 “我算什么狗屁,我连流泪的资格也没有!”情绪激动的小中在网络中写道。他想着母亲流泪的样子,想着老师的无奈,想着姐姐的奔忙,还想着“108”的处境。他觉得自己敢去承担,现实却是,他只能每天坐在家里,等待家人带回关于他未来的消息。 那几天,他觉得自己再也不能辜负父母,“一定要考上一本的大学”。 “他们对我弟弟的理解有误。”小惠说。有人批评这个少年“破坏了国旗下演讲的严肃性”,但对小中来说,他选择这个场合,正是对这分严肃性心知肚明。他觉得正是因为在国旗下,宣誓才显得特别庄严,才能让所有人见证自己的责任心。 这个17岁少年像大部分男孩子一样喜欢漫画、打球和听音乐。他物理成绩很好,姐姐还送过他《相对论》。但眼下,他觉得感情才是他心里最重要的东西,不只是爱情,还包括亲情、友情。 问及他的理想,这个脸上还有稚气的男孩板着脸严肃地说:“让整个家族的人都平安开心。” 无论如何,小中已经准备好了要回到校园,继续学业。而校园也做好准备迎接他了。 4月15日,新的周一,小中穿上校服,蹬上球鞋,回到学校。早上8点半,升旗仪式结束后,校长看到小中和母亲站在校门口,便向母子俩挥手致意,然后亲自将小中带到了教室里。“同意他留在这个班的请举手!”校长半开玩笑地问。毫无迟疑,全班39只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


      8楼2013-10-13 2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