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影片:黑泽明 梦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ded6bea7f1ed21b79c92eed9d6fddae/d57b7c4f78f0f73685bab6190855b319ebc41305.jpg)
推荐理由:
大卫·马梅说,电影的机制与梦的机制是一样的。梦中看似不相关的影象并置,到了电影里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蒙太奇。黑泽明在80岁高龄拍出了他自己做过的《梦》,美妙的色彩,舒缓的长镜头,淡化了情节,却强调了影象世界中的一切可能性。八个梦,八个短片,八个不同的主人公,八个不同的主题。看似互不相关,却都隐秘而微妙地表现了作者——也是梦的主人对生命的回望和眷恋,也许只有在衰老的过程中,才能愈加沉静地凝视即将到来的死亡,才会比任何一个时刻都要更加珍视生命,正如他的另一部影片《活下去》所诉说的主题——死亡给我们的启示,是睁大眼睛好好生活。
太阳雨和桃园之梦:最唯美的两个梦境。孩子眼中的世界永远是美好而神秘的。狐狸结婚和桃树精灵的舞蹈都可圈可点。孩子即使遇到了悲惨的事情,但结局总有一线希望或生机——向狐狸谢罪的孩子看到的彩虹,以及被砍伐得一棵不剩的桃园里出现的小桃树。童年多好,做的梦也如此美妙。
风雪和士兵之梦:直面生与死的两个梦。当我们长大成人,足够承担起自己的生命,我们也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当死神离我们如此之近,甚至带着慈善的笑容,当死去的人重新站在你面前,带着顽固的表情和不甘心的哭泣……于是我们惊愕,惶恐,反思生命。我们确认我们想要活下去,就像那些死去的士兵也始终不肯承认他们已经死去。无论如何,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梵高之梦:大师的作品往往需要慢慢去领悟。小时候看梵高的《向日葵》,以为不过尔尔,而现在重看他的每一张画,却是前所未有的惊叹。油画特有的神奇张力,狂野而克制的色彩,纠缠在画布上,都是呼之欲出的力量。
关于梵高的梦也是八个梦中唯一关于艺术的梦。梵高本身就是黑泽明的一个梦,以至于他要到梦里去追寻他。几乎与原画如出一辙的景象让那些油画突然活了,甚至我们也可以走进去,在实景和画作、在真实与臆想之间穿梭,探访,寻问。
作者借梵高之口,道出自己时日无多,而这更成为他创作的动力。几个火车头的画面和音效并不显得突兀,而更添了几分急促的力量。正如该梦的最后一个镜头——青年脱下帽子——这是大师向大师致敬的一个梦。
红色富士山及食人魔之梦:
当标志着日本的富士山也染上鲜血一般的红色,充斥着画面的化学烟雾更显得张牙舞爪地狰狞。不甘接受死亡的家庭被逼到海边无路可走,男子脱下外套奋力驱赶向他们逼过来的烟雾,却显得如此无力而可笑。
化学辐射使地球变成充斥异化生物的垃圾场,人类也没能幸免于难,于是大批由人类异化成的食人魔,不停地为自己多出来的角而痛苦、哀号、哭泣,并自相残杀。
人类创造了化学武器,然后反过来被它们摧毁,对日本这个民族来说,更是一种直指人心的隐痛。这不仅是黑泽明的噩梦,也是日本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噩梦,在化学武器的威胁下,全人类的生命就像蚂蚁一样脆弱。在这里,与其说是梦,更像是对正在毁灭自己家园的人类的讽喻性预言,而说教意味也尤其强烈,是对人类愚行的控诉,也是直到最后一刻对生的执着。
水车之梦:
一个回归自然的梦,一种返璞归真式的生活愿望。喧嚣归于宁静,在垂暮之年,大师的心也得到安宁。现代化的社会,膨胀的欲望模糊着我们的原则,混沌着我们的视线,还能上哪去找这样一片清心寡欲的世外桃源。同样有关自然,与前面两个梦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老人的台词还是太多了些。实际上,那些道理不用过多的说明,人们也能充分领悟。那么,就揣着一颗平和的心,当是听一个老人惯常式的絮叨吧。
“有些人说人生艰苦,他们是有口无心,事实上,活着真好,人生真精彩。”大师最后还是带着美好的梦走了,而这也是大师最后想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