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8-27 21:47:14 上传下载附件 (199.99 KB)

芭蕉沟里面有不少苏式建筑,是当年中苏友好的杰作。在他们不大的当地煤矿博物馆里,可以看见当时的人们和援华的苏联专家的合影,当然墙面上免不了会留下诸多历史的印记。他们的严谨、缜密和细致。我们应该学习。
除了苏式建筑,当地人还会给你提及他们的英式阁楼。
因为煤矿曾经中英合资,想当年这里一定来过不少英国人。芭蕉沟不少普通民居的屋顶都开有采光天窗。这种天窗在四川民居建筑里是没有的。它不仅可以通光,提高室内的亮度,还让建筑平添了一份景观。怀春的少男少女们是不是也多了一处相互打招呼的地方呢?在苏式建筑里,人们感叹最多的除了好看的外形,就是无可挑剔的建筑质量了。当我走进大礼堂几乎被脚步磨去一半的楼板上,仍然听不见因为工程质量不好而发出的吱吱呀呀的怪声,感觉到的完全是工程技术人员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令人感佩啊。
这让我再次响起2008年曾经住过的那栋奥地利格拉茨郊外的别墅。一栋上百年的建筑,通过那把磨得光亮无比的青铜门把手透出来。据说,除了抽水马桶和部分楼板换过,其余皆完好,依然能满足现代人对住宅高品质的要求。细节,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修养,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素质。经历过工业革命洗礼的人才会有那样
由此可见,秉持开放、共享、包容的文化心态,吸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多么的必要。



芭蕉沟不乏祥和与宁静,人们过惯了朴素淡雅的生活,恰似中国传统绘画中那寥寥数笔丹青水墨,宜人益心。我也希望未来的他们少一点清贫和生活的焦虑,多一份坦然与从容。能像今天的欧洲人、美国人一样,过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体体面面、很有尊严
国家向上向好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宏观政策,一定会给大家带去福祉。,大家都去抱柴把火烧大,互相取暖,那么大家的明天更好就属必然。 芭蕉沟的旅游已经迈开了脚步,更多的热心人还会走进这里,用他们炽热的心温暖需要温暖的人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