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族吧 关注:1,186贴子:94,044
  • 2回复贴,共1

黄土·黄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华夏文明萌发之前,中原的地理环境怎样?如果上溯一万年中原的地形地貌有什么变化?中原的地理环境和地形地貌已经有了难以想象的巨大改变!
为了清晰地描述近万年来的地理演变,需要上溯250万年,回到青藏高原抬升之前的地质时期。抬升之前的青藏高原是有海有陆的热带地区,海是浅海,陆上遍布喀斯特地形,大约就象今天的广西桂林,气候温暖湿润。由于地壳的板块运动,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印度板块插入亚洲大陆板块之下,把青藏高原地块托顶起来,并越抬越高。喜马拉雅山脉是其外缘,隆起程度最大,向东北延伸则呈递减状态。青藏高原为第一台阶,黄土高原、蒙古高原是第二台阶。第一台阶与第二台阶之间落差很大。青藏高原上残留着大量喀斯特地貌和众多高盐度咸水湖泊,就是过去地貌的遗迹,很难想象那里曾是风景优美的热带地区。蒙古高原其实是黄土高原的延伸,从地理环境上看两者是浑然一体的自然延伸,其间没有截然分界线。
青藏高原如此之高,阻挡了从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成为海洋气流难以逾越的屏障。中国的西北部地区因此越来越干旱,那里曾是远古地中海在亚洲的延伸部分,地中海残留下来的浅水湖泊也终于干涸,大面积的沙漠戈壁遍布了这一地区。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上,西北风随着高原的抬升变得越发强烈,干寒强劲的西北风常年不断地从西伯里亚方向吹来,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去,这种气流成为沙尘的搬运工。
黄土高原表面的黄土由沙尘堆积出来。中国西北广大范围之内,由于气候干燥,温差又大,地表岩石在结冰和暴晒中热胀冷缩,岩石表面不断剥落,成为细沙粉尘,被强劲的西北风吹起,随风而去,飘落在黄土高原上,上百万年的堆积,终于在高原上堆积出厚厚的黄土层。“黄土高原风成说”已被大多数科学家采信。
黄土高原现归属于青、甘、宁、内蒙、陕、晋、豫七省区,华夏文明指称的“中原”,大部份是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细软,适宜草木生长,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上古时代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貌。中国科学院1955年《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考察报告》指出:“从残存的原生植被来看,可以肯定,本区在农耕以前,原始植被是属于森林和森林草原。”
华夏文明指称的黄土高原约有30万平方公里,现在的情形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干旱贫瘠,但今天的情形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结果。华夏文明萌发之时情况不会是这样的。
黄土高原远古自然环境最适合游牧民族生存,最早出现在那里的人类便是阿尔泰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的生存状态,正是本书将要着重描述的对象。
考察华夏文明必涉及黄河,华夏文明的形成与黄河如此紧密地联起,就象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一样难分难解,华夏文明折射着黄河的个性。

中国远古的海岸线
从空间上看,黄河是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雪山下起程,从涓涓雪水发展成汪洋大河。从时间上看,黄河从远古时代断断续续的内陆河发展成奔腾入海之河。在黄河尚未形成之前的地质时期,黄河穿行在湖泊和盆地之间,并不连续,后来地壳变动,那里的高原湖泊形成向东泻泄的态势,于是黄河逐渐贯通起来,逐渐形成一条入海大河,时间不到一万年。黄河竟这样年轻!
上面是一张示意图,如果南极冰山因气候变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中国沿海淹没的领土,其时中国的海岸线将出现重大改变。一万年前中国的海岸线可能就是这个样子:
那时候黄海海岸线在太行山脉东侧,华北平原还不存在,黄淮平原还在海底。这些大平原是黄河一万年内沉积造陆的结果,只有少部份由长江沉积造陆而成。一万年前山东半岛还是海中孤岛,直到《夏本纪》,那里的人还被称作“岛夷”。这片土地竟如此年轻!黄河竟有如此惊人的填海造陆能力。
黄河穿行在上游河段的高山峡谷中时,因河床是岩石构造,坚硬稳定,被冲刷下来的泥沙不多,河水也比较清。大量黄土是在中游阶段进入黄河,河水变得越来越浑浊。黄河中游处在松软的黄土高原上,长达 3000多公里,占到黄河总长的55%,有76条支流在中游汇入黄河,冲刷下来的黄土终于使黄河越来越黄,一半是水,一半是泥。
黄河首先在宁夏谷地堆积出第一大平原,就是宁夏黄泛平原。之后北上进入原为湖泊的鄂尔多斯盆地,在盆地边缘成形成一个马蹄形大转弯,故称河套,遇太行山阻挡后黄河又沿山脉走向南下,并与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汇合后共同沉积出第二大平原渭河平原。渭河平原原是一个嵌入大陆的长条形海湾,海湾很快被黄土填平。由于伏牛山挡住了黄河向南的路,她于是急转东去,黄河的中游结束,进入下游那原本是大海的大平原。黄河中游结束时,河水含泥量已如此之大,黄河水不是在流,而是像泥浆一般沉沉地通体向前推涌,平原地带流速减缓,泥沙会快速沉淀,于是黄河有了惊人的造陆能力。
黄河所造之陆不断向东推进,直到被泰山挡住,只能绕行侧畔而过。历史上黄河或南下或北上,在泰山南北两侧摆动不停。南下堆积出徐淮平原,北上堆积出华北平原。随着黄土高原生态的日益恶化,造陆速度不断加快,现在平均每年向海洋中延伸2公里。
黄土高原由游牧向农耕转化的过程,这正是华夏文明孕育发展的过程,也是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过程。原始植被没有被农耕严重破坏之前,黄河之水相对清些。《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河”就是指黄河。直到五世纪北魏时期,太行山上还到处是大面积原始森林。今天站在太行山上,满眼是乱石丛生,人们已经无法想象这里曾是森林覆盖的地方。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便于开垦,使用木犁木锄也能耕种,但垦殖后黄土裸露,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原有的湖泊开始干涸。于是干旱越来越严重,并形成恶性循环。据史料记载,先秦时代黄土高原上的旱灾约144年一次,元代34年一次,明、清5年一次,到了民国则已是十年九旱。
海退陆成之初,平原上遍布泻湖、沼泽和湿地。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南北朝时华北平原上还有130个湖泊,但今天只剩一个东平湖了。宋代山东南部还有“八百里梁山水泊”,如今已荡然无存。
刚刚从海底冒出来的土地盐碱度很高,道路泥泞难行,不适合农耕。最先长出来的是耐碱性强的野草,树木在很长时间里不会出现。这些新土地需要通过千年的雨水冲淋才会逐渐退去盐碱,适宜农耕。最先来到这些新土地上的人必然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注定是这些新土地最早的主人。
《魏书》记载他们的鲜卑拓跋祖先名叫“推寅”,他带领部众南迁,曰:“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如。”就是游牧民族进入黄河沉积平原的影子。
黄河就这样为中华民族注定了“命”和“运”,游牧文明注定成为华夏文明的底色,游牧文化注定成为华夏文化的内核!I


1楼2013-10-09 16:53回复
    黄土高原既然是森林就只能狩猎哪里游牧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3-11-04 13:54
    回复
      2025-07-13 18:36:22
      广告
      一万年前没有人类训马也不会有游牧民族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3-11-04 14: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