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女人最美吧 关注:4贴子:139
  • 1回复贴,共1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字串5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字串4 



1楼2007-09-17 19:40回复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在企业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员工的状态好与不好而影响工作的状态,很多时候做了大量系统的工作,但见效甚微。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在企业管理中也有借鉴,比如《论语》中对“君子”和“小人”的论述,为我解开了对组织内人的管理的不惑

      《论语》中常出现“君子”、“小人”这样的称谓,通读全篇,我们不由得自问:“君子”是什么人?“小人”是什么人?“君子”和“小人”有什么区别?人们非左即右的思维很容易武断地将两类人分立开来——“君子”是君子“小人”是小人。君子无限的好,小人无限的坏。然而现实众多凡夫俗子中,难以找到十全十美的“君子”,也难以找到十恶不赦的“小人”。

      我经常对周围的人说不要去肯定或者否定一个人,因为人是不断成长变化的,在你给某人做“评委”下结论时应该有这样的思维:他是处在“君子”的状态还是处在“小人”的状态?也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自我”的思想斗争:我们思想中有两个“我”,一个是君子的我,一个是小人的我,君子的我与小人的我在遇到事情时会进行激烈的战争,君子的我战胜小人的我,那我就是处在君子状态,小人的我战胜君子的我,那我就是处在小人状态。

      这两种状态如何判断?孔子两千年就教会我们方法——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我最大的一次思想斗争是在“下海”前,刻骨铭心地经历了一次从“戚戚”到“坦荡荡”的转变。那时我几天都睡不着觉,一边是自己热爱的太阳能行业,但前途未卜,需要我付出倾身心血去打拚;一边是我非常稳定的科研研究工作,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好几倍,衣食无愁,并且已经得了很多的荣誉。连续十年的打拼要一下子挥之而去,真是思绪万千。但是到了第三天晚上,我对自己说,做这么一点决策就这么优柔寡断,以后我还能干什么大事?如果今天晚上我要再失眠,就再也别有“下海”的念头,一辈子不去闯荡,结果一夜无梦。摆脱开“营营苟苟、患得患失”的“小我”,在以后的太阳能创业中的“大我”胸襟开阔、心地纯洁、坦坦荡荡,即使以后遇到员工的背叛、合作伙伴的背信弃义、企业经营的警戒线(公司最危险时,财务帐面上只有几万块钱),我照样倒头便睡。

      有了自己的经验,我试着把“两个我的状态治疗法”用于企业管理中,不但使主管的自我修养有了改善,同样也使公司的管理者们能以“君子小人状态的转换”培训员工。

      我常给公司的主管做心理培训,其中有人对我讲,他的压力非常大。我说,你没有处在君子状态,你没有坦荡荡。当你处在君子状态时,压力再大,你也会觉得干劲十足。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时办事立场非常坚定,而有时对于大是大非问题却犹豫不决患得患失,这是处于“君子”和“小人”的状态不同而导致的异样的表现。如果原则明确立场坚定,是从团体利益出发,无论遇到再错综复杂再艰难困苦的事情,往往会迅速果断,不怕得罪人,也没有诸多的人情顾忌,结果更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反之,从个人的私利出发,顾忌这个人的情绪,照顾那个人的情面,瞻前顾后,最后会失去原则,管理一片混乱。

      明晰他人处于哪种状态,对于培训员工也大有益处。在培训公司主管时我提醒公司的管理者们,不要当下属职场生涯的“杀手”。员工有情绪周期,工作也有得意失意之时,这时我们的主管要洞察下属的变化,确定他们工作的状态,给下属当教练,培训他们技能,鼓励其积极的做事方法,在他们处于“戚戚”的消极状态中,要及时地帮助其完成从消极到积极的状态变化,而不是给“戚戚”员工“判死刑”,一味地指责他们,让他们失去信心后一蹶不振,严重者甚至离开工作岗位。

      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人是可以创造奇迹的,关键是企业里要营造创造奇迹的条件——不断地激发员工的君子状态,使他们心地简单、坦坦荡荡。企业管理的过程对于主管而言,很大程度上是调整员工君子状态的过程,使员工掌控“君子”和“小人”两个“我”的自我转化,使他们学会对自己实施“自我激励”,不断地进行“君子”状态――“坦荡荡”的修炼,这样形成固定的文化之后,对于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上下级关系的处理,都有极大的好处。
    


    2楼2007-09-17 19:40
    回复